APP下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引领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与思考

2020-11-24任建厂肖海莉王海涛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康复毕业生

任建厂,肖海莉,余 庆,王海涛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带来新机遇与挑战

2013 年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 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完善引导参保人员利用基层医疗服务、运动康复医疗服务的措施”,运动康复的发展势在必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 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3 亿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到2030 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 平方米,同时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国务院关于《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通知显示,运动促进健康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康复市场的开放,对康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康复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运动康复人才在大众健身市场。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按照卫计委的标准要求(康复治疗师0.5 人/床),康复治疗师的缺口达30 万人。除此之外,各类康复机构、社区康复等对康复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虽然运动康复本科专业开设院校不断增多,但运动康复 “合格”人才仍然相对短缺。

2 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

2.1 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历史

2004 年,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立“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为试点目录外专业,2012 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定为“运动康复专业”,代码040206T。截至2017 年底,全国大约有72 所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基本分为4 大类:体育类院校约占22%,医学类院校约占35%,师范类院校约占18%,综合类院校约占25%。运动康复专业作为新增专业,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没有明确的对应职业资格,毕业生进入相关领域工作会有所限制。

由于各个院校专业筹建的背景不同、资源优势不同、生源质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差异,毕业生质量也会有所差异。

运动康复硕士的培养主要在医学院校和少数的体育院校。据统计,2018年共招收149 名学术型研究生,无专业型研究生,研究生的规模较小。高层次的运动康复人才培养较少。

2.2 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由于各高校的办学依托背景不同,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与邻近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似的情况。随着2018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 “必须掌握现代康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运动康复诊疗和运动防护技能,能胜任运动康复和运动防护方面的工作”,各高校运动康复的培养目标会有所变化。

各高校的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的占比最大,如上海体育学院专业必修课比例为71.5%、实践课比例为21%。选修课和实践课比例大主要是为了发展本学校的特色。在特色方向课程的发展方面,各高校加入了符合自己学校资源定位的相关方向课程,如北京体育大学参照国外物理治疗PT 和运动防护AT,设置了物理治疗和运动防护方向的选修课程,医学类院校设置了传统康复疗法方面的选修课程 。

3 市场对运动康复人才的需求

对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约73%的毕业生选择医院康复科、康复机构就业,其他毕业生选择进入健身俱乐部、康复医疗器材公司就业,或进行自主创业和选择继续升学深造。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向较单一。随着大众体育的推广与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身中,大众体育运动伤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的康复人才。在大众健身市场对运动康复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4 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市场需求与康复人才数量、质量之间的矛盾

调查发现,运动康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当今市场的巨大需求存在反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今康复市场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正在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高等院校培养运动康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市场对毕业生的职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4.2 运动康复专业的定位不明确

由于运动康复专业由其“母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分化而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依赖于运动人体科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毕业指向性不明确,运动人体科学和康复治疗学毕业生形成工作竞争。毕业生进入医院康复科与康复治疗学毕业生会形成单一竞争,而健身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大众健康指导机构存在待遇低以及不稳定、心理落差大等因素,满足不了毕业生的岗位需求。运动康复专业与运动人体专业、运动康复专业的区分度还需进一步明确。

4.3 高校综合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的不同。

运动康复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对专业教师的理论和技能要求较高,既要求教师有专业的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也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康复实战技能。具有相关资质的运动康复背景的教师非常稀少。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康复专业相当一部分课程由运动人体科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又由于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缺少,导致专业理论和实践技术之间的剥离,造成“纸上谈兵”的结果。

4.4 顶层设计不合理

高校在申办运动康复专业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方针,造成毕业生就业时无法取得相对应的资质证书。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生的增加以及卫生系统准入条件的逐渐限制,体育类高校背景的毕业生在一些地区可能面临进入医院康复科工作比较困难的局面。

5 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对策

5.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运动康复的特色方向

广泛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建立“订单式”培养。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市场量身打造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康复人才。例如,了解康复市场的需求,与相关的机构进行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而不是单单地进入医院康复科。

5.2 借鉴国外课程体系,建立本国发展模式

借鉴西方的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模式。例如,西方运动防护专业发展比较成熟,美国有相应的美国运动防护师认证考试(BOC),且具有相关的运动防护专业课程认证委员会(CAATE),可以参考美国CAATE 运动防护专业课程模块,结合本高校情况,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5.3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专业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真正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运动康复专业为实践性非常强的技能学科,如美国运动防护专业课程认证委员会规定学生至少上800 h 的临床实习课程才能毕业。

5.4 规范康复培训市场,建立行业认证体系

由于我们国家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运动康复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运动康复的培训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培训机构的资质也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规范康复培训市场、尽快建立有“国家认可”的行业认证体系,可以促进运动康复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康复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