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提高办法及模式研究
2020-11-24王盾峰
王盾峰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千百年来不仅帮助人民强身健体,更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中华精神和文化的认同感、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青少年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事关青少年武术运动认知、武术运动基础和武术情感的培养,更对我国武术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根据文献检索和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当前青少年武术存在各种困境与发展难题。调查显示,有57.4%的研究者将青少年武术推广困境集中在武术教师专业度、场地和器材的匮乏,有32.1%的研究者集中在教学手段、方法的僵化、落后,鲜有研究者关注青少年内在运动情感和内驱力的研究。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武术教学除了优化外部影响因素外,还应注重青少年内在运动情感的激发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掘,以形成内驱力,提高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
1 当前影响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功利化主导教学思想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推广深度与广度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参与主体的支持与浓厚的情感基础。武术的重要价值千百年来已经深入人心,在西方竞技运动项目较少冲击的年代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但近年来的教学与推广工作频频受阻,主要就在于学生、家长、学校这3 个核心参与主体在长期功利化教学主导思想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消极作用。虽然我国已启动素质教育多年,但高考模式和基于高考结果的社会利益运作与分配机制尚未改变,使得自小学到高中整个教学体系都存在严重的功利化教学思想,“一切围绕教学成绩走,一切与教学成绩无关的活动可有可无”的精致利己主义思想泛滥。这样的教学主导思想同样使青少年武术教学与推广深受其害。调查显示,约有45.1%的中小学学校积极推广武术教学,并为配合教育部关于武术教学推广的教学要求将武术列为选修科目,配备了专职教师、训练场地和相应的器材;约34.1%的学校能每周保证1节的开展频度,且每学期组织1 次武术参演活动。但从青少年群体的参与积极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来看,相对于纳入学习能力综合评价表的其他运动项目来看,他们的主观参与意愿并不强,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走过场、应付”的不良现象屡见不鲜,若教学内容稍有难度或挑战性不少青少年就弃选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青少年武术教学的成效。
1.2 青少年学校武术专项教学开展研究尚未启动,缺乏政策支持和教学体系支撑
我国青少年学校武术教学之所以开展多年仍处于被西式体育压倒之势,面临各种开展难题,主要就在于关于青少年学校武术推广的专项教学机制并未启动,缺乏政策支持和教学体系支撑,使之不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虽然早在201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与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使武术健身操正式进入中小学;2014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又联合颁布《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指出“中小学校是推广武术段位制的重点”。但这些政策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执行性规约政策和落地的教学体系的研制,在短期内并不能对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产生实质影响。
2 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提高办法
2.1 加强武术价值、武术教学开展意义的宣传效度,提高参与主体的主观意愿
早期武术教学的开展对青少年武术运动情怀和运动能力基础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武术运动在全国的开展之所以出现各种颓势,就在于青少年练习人群基数的不断减少,缺乏发展活力。因此,探索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提高办法,首先要从参与主体的需求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入手。针对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中青少年、家长和学校参与、推广意愿不强的现实问题,我们应加强武术价值、武术教学开展意义的宣传效度,提高参与主体的主观意愿。相对于武术技能的学习,应多注重武术开展对青少年身心发育、品格培养的长效价值宣传,让家长和青少年对武术学习的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知,从而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武术教师应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学习习惯和学情变化,适当探索趣味武术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来帮助青少年提高武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消除武术教学推广过程中的主观障碍因素。
2.2 加强落地性微观执行层面政策的研制,为武术教学的长期、有序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武术是一门博大精深,集武术技能学习和武德培养于一体的运动,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与磨炼才能显现学习成效,才能对个体的身体、心理、意志力和内在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青少年武术教学的推广必然依赖国家发展政策的支持,但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武术教学工作的开展仅有宏观政策作为号召,尚无落地性微观政策的研制,这对青少年武术教学的长期、有序开展是不利的。因此,研究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的提升办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强落地性微观政策的研制,特别是将武术套路纳入体育成绩结业考核、《学生素养成绩手册》,甚至中考成绩等切实关系学生升学考试乃至评优的指标中,这样才能为青少年武术教学的长期、有序开展争取到发展空间。
3 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提高模式
3.1 加强学校武术学科的独立性教学模式探索,提高武术教学的学科性、科学性
武术的强身健体、实现精神教化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知。2013年9月,教育部以上海体育学院为“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牵头单位,并确立了全国学校武术联盟的“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理念,以及“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发展新思路和“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校教学分别从教育目标、教学类别、教学内容、展演活动与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对学校武术教育体系的具体开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但这些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都因武术学科独立性的尚未确立最终未能落实到教学层面,特别是“重技能轻武术理论认知和情感培养”的割裂式教学内容设置特点并不利于武术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培养。因此,探索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的提升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青少年学校武术学科独立性教学模式探索,从理论、技能、情感目标培养和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加以探索,以提高青少年武术教学的学科性、学科性。只有实现武术学科的独立性,才能从根本上落实青少年武术教学阶段性目标,保证课时、教师队伍的武术素养和武术常规活动开展的经费支持,为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探索目标导向型教学模式,加强武术教学情感教育和技能教育目标的落实
青少年武术教学的最终开展成效必须要落实到日常教学开展过程中。当前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武术教学虽然开展多年但教学成效与教育部预期相差甚远的结果,主要与当前的教学开展模式不无关系。青少年武术教学在各级学校中的开展形式仍以兴趣教学、选修课为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乃至评价机制各自为纲,在全国范围内并未有统一的标准,各校由于认知水平和对武术运动的情感不同而千差万别。因此,要想响应教育部的发展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青少年武术教学热潮,推动武术的现代发展,就必须加快探索青少年武术教学目标导向型教学模式,只有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武术素养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得到落实,才能使各级学校加强武术教学情感教育和技能教育目标的落实,实现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的提高。
4 结 语
青少年学校教育是武术教育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重点和根本立足点。随着青少年武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不断探索,加强青少年武术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武术运动进校园不仅是强健学生体魄、磨炼学生意志,更是培养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与情感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各年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优化,提高青少年武术教学的成效。本文在充分解析当前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的提高办法及模式,以提高青少年武术教学成效,满足青少年武术教学发展需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