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术理论研究
2020-11-24陈灿,王舜
陈 灿,王 舜
(1.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2.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运动训练学是通过体育实践的自身演化而形成的分支学,是指导运动训练的本体理论,其中的运动技术理论对“运动技术”的表述为 :它是完成体育运动的方法,由动作要素、技术结构2 部分构成,并把“技术动作”“动作技术”等词组认为是“运动技术“的别称。理论将运动技术原理分为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原理。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分为主体因素(人体结构力学特征、感知觉能力、运动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和客体因素(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并强调了训练中提高技术质量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发展应以质量提高为主要途径的观点。
这一部分文献涵盖范围从运动技术理念的内涵及特征、专项运动技术、运动技术诊断、技术动作机制、运动技术量与质、规则对技术动作影响到技术动作的机制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部分难美项目运动技术理念可以心理学、美学、诠释学、隐喻机制理论为基础,作为参与运动的主体,在运动中需要控制情绪、态度、动作、行为方式等要素,理论基础涉及运动控制领域,运动技术差距体现为流动性差、内在感觉与外在表现脱节;技术发展对时空多元性的挖掘应更加深入,身体技术配合、协调与节奏的融合是运动技术的重要方面。业余探戈舞蹈运动员3 个核心方面(生理节奏、韵律及运动模式)的监测显示,脑部区域有网状交互工作存在。刘建和对运动技术的神经生理-心理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运动技术理论缺乏的是经典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建构主义学说、生物控制论、学习心理学、隐性知识、内隐学习理论7个基础学科角度与运动技术的高度融合。陈小平认为,高质量的运动技术对技术类项目的运动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其他项目的影响也极其重要。他同时还认为,运动技术“质”的特征,如节奏、准确、结合、流畅、力度特征,可以由教练和运动员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与评定。
现有研究对运动技术与基础学科的融合方面表达了深切的期待。随着运动科学的发展,康复领域的物理治疗专家开始逐步向运动员动作分析与训练方面深入,此时,来自运动训练学的本体理论亟待积极接纳新理念以促成本我在认识上的深入及知识上的更新,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与时俱进的解释,从而获得新发展的动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以运动技术理论为研究对象,从方法理论与技术实践2 个方面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技术观
“观”是对事物看法的意思。如何看待运动技术将决定本文研究的思路。“理想动作感觉来自于身体的自然动作。”本研究核心观点为:运动技术应源于生活类常规动作。如某一运动项目的下蹲动作与其他项目,进而与生活中的下蹲动作在身体运动支配方式上,在人体运动控制生理和心理方面具有相同的科学基础——运动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描述了运动是怎样被控制的,它直接研究动作。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被认为是“应用运动控制的生理学家”,这是因为治疗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重新训练由运动控制问题而产生功能性障碍的患者。治疗性的介入通常直接着眼于改变动作或者增强运动能力。理解运动控制,特别是动作的本质和控制,对临床实践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以正常人体为参照对象,一边是运动员群体,一边是功能性障碍的患者,这3 类群体间在身体运动控制的原理方面应基于相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运动技术则是在获得完备的肢体支配与控制能力基础上的特定实践方法。该方法由运动项目制胜目标决定,对身体素质具有超越常人的极限要求。同时,也正是由于基础理论的相通性,使得不同难易程度的运动技术在对人体进行身体动作教育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如体育健康教育、舞蹈治疗等方面。
2.2 运动技术方法理论研究
我国经典理论中运动技术的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态、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按照宇宙三要素理论,身体姿态、动作轨迹是空间方面的要素,而动作时间、速度、速率和节奏则属于时间要素,动作力量为质量要素。从时、空、质内涵推演动作空间,动作时间与动作力量应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着的3 个绝对概念。力量是三要素中的原生要素,没有力量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时间。因此,动作要素可归类为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及质量要素。
运动技术的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2 层含义。本文研究认为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的形成是基于人体解剖结构的动作设计与编排。依据人体解剖学,在各个关节上的肢体运动方向是固定而有限的。无论多个动作结构的难易程度如何或技术组合的串联顺序如何,都可以拆解并还原到最小的、基于人体解剖结构特征的单个动作。而技术组合的编排问题,更多的是关于动作组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设计问题,类似于舞蹈中的编导,可以借助动作以外的如音乐、主题甚至是艺术设计理念进行。因此,技术结构可认为是以制胜为目标的,动作在时、空、质上的创造性合成与设计。
综上,本文依然将运动技术分为动作要素和技术结构2 个部分。但动作要素包括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及质量要素;技术结构则是以制胜为目标的,身体整体或局部动作在时、空、质上的创造性合成与设计。运动技术是制胜的策略之一,由于它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使得它通过动作实现目标的直接性、实践性大大增强了。技术是一种方法性知识。因此,运动技术理论应以动作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时、空、质创造性融合的设计知识为最终的哲学目标。
2.3 运动技术实践理论研究
运动技术的实践理论以动作本质,即以运动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技术训练为实现手段。运动控制理论认为“动作的产生是由3 个要素相互作用而来:个体、任务及环境。动作是围绕任务和环境的要求来组织的。只关注行为个体的过程进行而不考虑个体运动的环境以及他正在执行的任务,这样的运动控制研究,得出的不是一张完整的图画”。因此,从竞技比赛的角度分析,没有实战经历的技术训练,实际上是无效的训练。技术动作变形、技术动作发挥失常,是运动员大脑在日常训练中建立的身体支配图式太“微弱”而导致的应对策略缺乏或无力。
2.3.1 技术动作质量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社会学领域中,质量还是一个与感受相关的语汇。依据Prohl(1986)研究显示,动作质量包含了身体的和精神的2 个方面的特性。基于上述理论,技术动作质量应在物理学原理、优劣程度和主体感受3 个方面均有涉及。技术动作质量也同理可以从时、空、质3 个维度进行界定和内涵研究。各维度可从内外2 个方面进行分析,它们分别包含了人体在力学、生理和心理、社会3 个方面因素在内,是身-心-脑的结合。
技术动作质量在空间上的要求以姿势保持为基础,属于内在动力,分为方向性与稳定性2 个方面,代表身体内在平衡。技术动作轨迹与模式为外部动作形态,易于辨认,并体现了极强的专项特征。质量在空间上的外部效果组成必须在内在动力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技术动作质量在时间上的要求内在以呼吸与身体中心区域为基础,呼吸与肌肉放松有关,因此是技术动作的重要成分。“呼吸的形式、时相和节奏等,必须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随技术动作而进行自如的调整,这不仅为提高动作的质量,更为配合完成高难度技术提供了保障。”“呼吸将所有的动作部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中心能量的驱动,来提供动力”。外部以技术动作节奏及流动性体现,依然与专项特征紧密相关。
技术动作质量在能量上的要求主要从心理-社会学角度界定,其中感知觉系统是最基础的要素,而技术动作中的知觉、注意、认知是动作产生的逻辑起点。因此,运动员对专项技术方法的认知程度将决定是否能在训练中开启“质量”这样一个带有较强主观感受性的主动支配身体的能力。
2.3.2 技术动作训练运动技术实践理论中如果缺乏了训练环节,这样的理论就很容易与实用性和实践性脱节。技术动作训练的过程大致为:运动员大脑接受来自教练的信息指导,教练的示范形态、语言表述内容、关键时刻声音的节奏或韵律、与运动员自己的自我感悟、不断体验相结合,感知的信息同样需要进行解释和概念化,即通过自我认知,形成相应的输出信息,激活身体运动系统,促使身体执行动作。这样的过程使人体既处于不断的运动控制过程中,也始终处于一种运动学习的过程中。这意味着技术动作训练的过程是一个外在帮助与自我察觉状态下的体验过程。通过体验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而体验则需要主动性。
当在技术动作训练时,我们常以追求技术质量为目标。从运动控制的角度来看,在训练运动技巧初期时,练习频率、反馈、练习条件和练习的变化性这些因素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训练量,密集的技术动作训练,运动技巧自然会提高,但当大量的训练后,技术进步就会慢得多。因此,在理论上,需要教练经常思考的问题是:为了获得优化运动学习,用哪种方式来构建任务部分是最好的?运动员练习一项特定任务应该有多频繁?给予运动员的、考虑到了他们动作质量的反馈种类是否真的有效?是否有不同形式、更好的反馈?应该在每次练习中给予运动员反馈,还是偶尔给予反馈,使运动员试着自我觉察出他们的动作是否是准确的或者有效的?什么时候是给予反馈的最好时机?
3 结 论
3.1运动技术观是本文研究的起点。本文对运动技术的观念以回归身体动作为主,并期望在研究中始终保持动作本质与技术哲学知识的关联性。
3.2运动技术理论可从方法与实践2个方面进行研究。运动技术方法是顶层设计,是与文化、认知程度相关的知识,它只有一个目标——制胜,所以最高的运动技术境界应是“法无定法”。运动技术是运动专项之所以为“专”的原因。对运动技术方法上的认识可以通过不断的文化知识学习来提升,并积极促进个体经验的认知水平。而运动技术实践理论则必须与基础学科理论紧密结合,对动作的分析能力是运动技术实践理论的基础。因此,也必须首先理解何为技术动作质量,并在训练中不断追求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