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篮球教学实践研究
2020-11-24潘哲
潘 哲
(上海市奉贤区实验小学,上海 201499)
1 体育核心素养基本内涵与外延构成
体育核心素养是当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领域的热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基本内涵的确立上基本趋于相同,在外延构成的确立上存在差异。目前,我国以赵富学教授、于素梅研究员和尚力沛博士为代表的研究颇为丰富。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及梳理可知,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的综合,而外延构成也应体现身心和谐、体育技能习得、体育态度和体育精神的产生与培养等。
2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与培养目标
2.1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注重运动能力的提升
经过上海市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中小学生体育参与人数大幅度增加,同时体质监测质量也不断提高。基于上海市社会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初中体育多样化、小学体育兴趣化”的课程改革,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体育兴趣,同时使大多数中小学生从静态到动态发生转变,体现了“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体育核心素养在上海课改的整个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不仅是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培养,更应注重运动能力的提升。运动能力是集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在身体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内在基础。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上,注重运动能力的提升是本质与关键。
2.2 传递体质健康知识,注重健康行为的养成
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时期,不仅应给小学生传递体育健康与保健的基础知识,还应注重对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塑造。健康行为的养成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良好的体育锻炼、饮食健康、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保持良好心态等。现阶段,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室内体育课也应运而生,在室内传递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2.3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注重体育品德的塑造
健康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与前提。在小学阶段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不仅能促进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而且也能为小学生今后的体育锻炼意识奠定基础。体育品德表现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 个方面。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的田径运动会、班级篮球赛等比赛方式向小学生呈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竞赛精神,使小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积极进取、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等。体育道德的塑造包括遵守比赛的规则,在比赛中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等;体育品格包括在比赛时文明用语、文明助威、尊重对手、有良好的班级和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使小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更要注重小学生体育品德的塑造。
3 小学篮球教学中融入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3.1 篮球课堂情境的创设和运动能力的提升
在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小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发展的人。在体育核心素养的视角下,体育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以小学生为主体、以小学生发展为目标,有效利用学校的体育信息资源、体育教师资源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等。首先,可通过壁图、挂画向学生呈现形象的篮球知识,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动态视频向小学生呈现篮球的诞生、发展、设计原理、操作过程和犯规行为,培养小学生的篮球兴趣。其次,可通过示范演练和精讲多练向小学生呈现运球技巧、传球技巧,再配合教学视频和慢镜头的反复观看,让小学生模仿并学习篮球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加深小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最后,可通过讲解基本的进攻战术(策应、突分、掩护、传切等)和防守战术(关门、夹击、补防、协防等),加深小学生对篮球项目的认知。然而,教学的最终呈现是通过评价来获得的,在教学评价阶段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更能加深小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及运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备课及上课。因此,在小学篮球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特点,促进小学生篮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保证小学生体能的提高、技能的改进、战术的运用以及心理的稳定发挥等。
3.2 篮球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健康行为的养成
篮球是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是一项集体性活动,注重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配合,在整个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人体的各项器官和机能还处于发展中,骨的构成中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骨易弯曲。在篮球教学中,跳跃和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小学篮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举例和视频录像向小学生呈现部分受伤情况。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受伤图片及视频内容选择的适度性,培养小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安全意识。在小学篮球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保护,应将防护措施尽可能地实践其中,让小学生在学习与运动中逐渐提高个人的全方面能力。但是课的运动密度要尽量提高,从而保证适宜的负荷和适宜的强度。
安全意识作为健康行为的一个体现,不仅是自我的安全,也要注重他人的安全。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健康行为是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在培养小学生安全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运动疲劳的消除、良好心态的保持等。
3.3 篮球集体荣誉的培养和体育品德的塑造
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小学体育课程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载体,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立德树人、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在小学篮球教学中,要注重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德育教育的厚植。篮球作为体育教学的教材载体,在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运动,也要注重体育“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向上精神以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正确胜负观。分组教学是体育课最为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不同的分组形式对小学生的影响差异较大。随机分组简单迅速,却无法体现区别对待;同质分组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兴趣,却容易加剧班级运动水平的分化;异质分组能体现公平公正,却不易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合理分组。注重篮球教学中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通过组织训练及比赛呈现体育精神、表现同样道德、塑造体育品德,从而更好地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 小学篮球教学评价的创新与信息资源的开发
在小学篮球教学中,注重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习得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如何评价篮球课也是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应该思考与学习的。小学篮球教学课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评价”“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注重学校参与、教师主导、家长评价和学生互评、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切实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目前,上海市奉贤区实验小学通过创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篮球教学评价方式,结合互联网、运用多媒体、使用IPED 等电子产品来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时小学生之间采用生生互评,通过相互之间的口头评价(你真棒、动作真标准等)、竖大拇指、现场打分评价等,均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的指导思想,突出培养了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集体精神,在多种评价方式下,不仅加深了小学生对篮球技术动作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更能及时纠正小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及错误,也为教师下次开展备课及教学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5 结 语
篮球运动是小学生比较喜爱的项目,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篮球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育品德塑造。在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篮球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任重道远。社会的不断变化、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体育课改的不断深化都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厚植体育教学的情怀,为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人奠定良好基础,并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极大地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