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水平的策略研究

2020-11-24朱丽榕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课程标准小学生

朱丽榕

(山东省日照市金海岸小学,山东日照 276800)

在新课程标准中,小学体育的学习定位从学科教学“上升”为学生素质健康教学。为此,在开展小学体育训练时,要从夯实小学生基础体能素质出发,打造活跃、生动的体育课堂,引导小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心态,使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体育运动技巧,培养运动兴趣,有效提高个人身心素质。

1 传统小学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小学生缺乏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稳定、系统化的兴趣既是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内在指引,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目前,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不增反降,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明显高于高年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体育训练将重点放在了体育技巧的训练上,未能引导小学生对训练活动价值形成合理认知,也未能有效培养小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1.2 体育训练设置的内容与小学生学习特点匹配不足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体育运动处于初步了解状态,尚未对某一项运动项目形成深度了解和持续学习的兴趣。同时,男女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存在较大的爱好偏差。传统小学体育训练活动多是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或“复习”,训练项目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未能有效考虑小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理解能力。例如,男生更青睐于竞争性强、速度和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女生倾向于舞蹈、健美操等诠释柔韧美的运动项目。传统小学体育训练体系缺乏对学生实际特点的充分匹配,未能按照小学生基础体能、学习偏好来设置训练内容、强度与时长,无法有效满足小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训练需求,直接影响了小学体育训练水平的有效提升。

1.3 体育训练缺乏正确的考核导向

在小学体育训练过程中,考核机制与标准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体育训练是一项具有复合价值的教学活动,训练活动除了直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和增强体质,还能对学生“美育”“智力发育”等多个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在传统小学体育训练过程中,多以“体能测试成绩”作为检验训练状况的标准,体育训练、考核评价体系“形式化”现象严重,小学生多以被动接受的形式参与体育训练,既未能认识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价值,也缺乏应有的训练热情。

1.4 体育训练缺乏营养教育、安全教育的有效融合

传统小学体育训练片面地以参与训练时长和水平作为目标,体育训练缺乏与小学生健康身心培养等多元要素的有效融合。目前小学体育训练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与小学生营养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的有效融合。特别是小学生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影响小学生训练的价值目标。从整体看,目前小学体育训练未能有效融合小学生成长与生活化元素等内容,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2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训练的相关要求

2.1 以全面发展小学生运动能力为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开展小学体育训练时要立足学生主体,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体育训练的积极介入,为小学生筛选、设置合理的训练计划,从而增加小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时间,改善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小学生健康发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体育训练能有效磨炼小学生的意志,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实现小学生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2 以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的训练意识为核心

体育训练不同于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想要实现最佳训练效果,需要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使小学生从被动参与向积极训练转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生培养的整体考量应从单一的技能、知识学习转向新的情感、技能训练。体育训练的基础是“育体”,但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习惯与意识。因此,在小学体育训练中应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增强小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价值认识,培养小学生形成健康的运动习惯,构建高水平的小学体育训练机制。

2.3 以丰富的体育训练内容为保障

系统化的体育训练活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培养和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因此,为实现体育训练的最佳效果,需要丰富体育训练内容,优化训练机制,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制定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科学训练模式,帮助小学生实现健康和个性化成长。在具体开展小学体育训练时,教师要注重营造趣味生动的训练环境,重视小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通过融入丰富的安全教育、体育文化等内容,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精神。在开展体育训练时,不能将训练活动简单看作课堂教学的补充,而应重视体育训练方案的实施。因此,要不断丰富体育训练内容,发挥体育训练活动的创造力,实现小学体育训练的理想效果。

3 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水平的策略

3.1 设置合理的体育训练目标,提高小学生的基础素质

在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下,为实现最佳体育训练效果,需要设置合理的训练目标。在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通过组织系统化的体育训练活动,磨炼小学生的意志和精神品质,实现小学体育教育的全面目标。(1)在体育训练时,要将培养小学生基础素质作为训练活动的直接目标。通过培养小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使小学生在持续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在小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可通过组建兴趣小组、俱乐部和运动队等多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训练意识。(2)在体育训练时,要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传承体育精神作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标。可利用训练活动使小学生控制情绪变化,培养小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乐观主动的体育精神。

3.2 精心筛选体育训练内容,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水平

体育训练是一项实践性活动,想要实现小学体育训练的最佳效果,就需要精心筛选训练内容,丰富训练素材,优化设置训练体系,提高体育训练的价值。(1)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设置灵活、新颖的体育训练形式,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热情,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设置能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情景。在体育训练时,教师不能盲目设置训练方案,要在充分了解小学生体育学习状况的前提下,设计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体育训练方案,通过融入合理的体育训练情景,激发小学生的体育训练热情。例如,在小学跑步训练时,该项目趣味度较低,相对枯燥单调,很难使小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可通过设置障碍跑、竞赛跑等游戏情景,改善小学生对该运动训练的认知,提升训练价值。(2)丰富训练内容,使小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价值从单一的“体育”向“育人”综合提升。在小学体育训练时,既要注重培养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基础体质,也要引导小学生形成健康训练的积极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小学生体育训练的“松散”状态,对小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在训练活动中融入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小学生获得体育训练的最佳效果。例如,在体育训练中,要改变小学生盲目、无序的训练状态,引导小学生对体育训练形成科学、全面的认知,从根本上改善体育训练效果。

3.3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训练思维,丰富体育训练形式

在新课标指引下开展小学体育训练,要塑造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小学生的独特个性,通过丰富体育训练形式,融入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小学体育训练水平。(1)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兴趣化、多样化的训练内容,推进“课程教学”与“体育训练”的衔接,实现小学生体育训练的理想效果。(2)学校要明确体育训练目标,尊重小学生的培养要求,对体育训练的衡量标准从训练“次数”“时间”向训练质量和实效转型。小学阶段是学生体育习惯和兴趣培养的基础阶段,因此要充分利用此训练机会,夯实小学生的基础体能素质。例如,在体育训练时,要以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为核心,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学习诉求,每周定期开展“跑步”“跳远”和“投掷”等基本素质练习,充分凸显和发挥体育训练的实施价值。(3)要坚持“学生为本”的主线思维,构建与小学生的能力、兴趣相适应的“多模块”体育训练机制,使体育训练机制与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学习爱好相匹配。要结合小学生适合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情况,为小学生预留选择空间,设置模块化、可选择的训练体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校要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因此学校要从小学生的运动爱好出发,结合体育训练的具体要求,根据学校实际,开发模块化体育项目供小学生选择,在有效匹配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完成体育训练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课程标准小学生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