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治理的脉络、困境、路径

2020-11-24练碧贞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

张 波,练碧贞

(1. 辽宁科技大学体育部,辽宁 鞍山 114041;2.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既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也是以学术为本质生命力的有机体,更是一个需要理性驾驭和注重效率的组织。大学体育是体育教育系统的顶端,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价值属性,既具有“大学”这一独特功能需要、独特结构系统以及与之对应的制度、机制和行为的组织文化系统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传承体育价值、承担体育功能的个性。

当前整个中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大变局孕育着大机遇,大机遇需要大变革,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导致社会结构层面发生改变,与之相应的大学体育也将面临重大挑战。一是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二是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形式的变革,必将对大学体育治理带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必须对当前和未来的迫切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这便是大学体育治理的破镜之道。

1 大学体育治理的内涵

“治理”一词来源于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腊语中的“掌舵”一词,其本意是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对治理的定义是: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此后,治理研究便成为西方学界关注的焦点,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治理进行了阐述。21 世纪初被称为我国治理研究第一人的俞可平教授在其《全球化:全球治理》中提出,治理是“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无论是来自西方的诠释还是本土化研究的见解,治理都有其缘由与依据。一言以蔽之,在现代强调法治的时代,治理指的是一种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所谓理想的治理要体现主体多元性、决策的参与性、过程的完整性。

大学作为具有特殊属性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体育功能愈发多元化、体育价值愈发社会化的当今社会,大学体育更应该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大学体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体育事业中的终端,在落实和践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发挥的前提是不能凌驾于大学体育的本质“强身健体、培养运动能力和习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品德教育”4 项职能的范畴之上的。因此,伴随着西方治理理论的中国化,在中国语境下,大学体育治理更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这是大学体育治理的根本所在。基于这个理念,在现代社会强调法治的时代,大学体育治理是一个多元素组成的系统工程,治理不单是简单的管理活动,而是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在此背景下,大学体育的治理内涵被界定为:基于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政府及相关主体运用一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大学体育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进行利益调整的行为方式,是一个有制度、有执行、有效果、有评价的和谐完整的事务管理体系,包含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治理等。其目的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此外,大学体育治理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全面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2 大学体育治理的逻辑脉络

由于大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机构,因此大学体育治理必然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导致在进行理论指导实践中不能直接把西方体育治理理论加以运用,而必须加以改良。同时,大学体育治理作为体育治理的下位概念,既具有国家治理的价值理念,同时,也需要承担体育治理的功能,因此,大学体育治理的发展是在大学这一组织系统中接受体育治理的约束和制约的。

我国大学体育治理脱胎于大学体育管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70余年间,大学体育从最初的学习苏联的单一管理模式,历经改革开放等重要时间节点,尤其是伴随着一大批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大学体育治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在70 余年的改革发展中,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完善,管理体系不断成熟,法制化建设不断加强,大学体育治理也表现出了治理主体从单一到多元、管理机构从零碎到整体、治理机制从朦胧到精细、管理体系从杂乱到系统和规范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大学体育治理建设,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大学体育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大学体育的办学条件,大学体育重要性日渐凸显。

虽然政府先后出台了大量政策、法规,以强化对大学体育事业的引领、调控和管理,但现实的问题是,持续多年的学生体质健康下滑问题难以解决,究其根本,除了很多不可控的制约因素外,都可以从大学体育管理中找到原因。因此,对大学现有体育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便尤为迫切,应逐步推进“管理”向“治理”的过渡,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管理主体结构为政府、大学和社会共同管理的多元治理主体,促进政府、大学、社会三方的责、权、利得到相互促进和制约;改革管理权力,变自上而下的单项管理通道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双向管理通道,依靠法律等规章制度约束,进而实现和协调大学体育各利益主体责权利的平衡;增强治理效果成效化,转变政府角色,增强政府放管服推进力度,变管理于服务,提升服务能力。

大学体育治理是对体育管理的超越和升华,更是对大学体育发展的本质转变和跨越式递进。从国家层面,对实现大学体育治理体系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谋划的高瞻远瞩,同时也规定着现阶段大学体育工作的定位和方位;从大学层面,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协调发展的教育过程,在“强体育心”的大学体育现代化进程中,从根本上建立起“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协调发展;从人的发展层面,大学体育治理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超越简单的“身体培育”,真正达到“体育育人”的目的,进而实现大学体育“全面育人”的最终目标。

3 大学体育治理的实然困境

3.1 大学体育治理主体困境

大学体育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推进大学体育的良性科学发展,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治理主体是首当其冲的因素。因此,明晰大学体育治理的主体是大学体育治理的前提。当前,我国大学体育主要以政府治理为主,以社会和组织治理为辅。这种治理方式在特定阶段为大学体育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动力和向心力。但单一的治理模式导致政府与大学、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师生三者间的合作还无法达到共同治理的机制。在大学体育管理体制和师资设施经费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支配者,具体到大学体育实践操作部门如体育学院、体育系(部)等,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种管理体制约束了社会和市场的力量,使其在大学体育治理中发挥不了自身应有的作用,因而导致无论是开展大学体育治理的软件条件(如师资等)还是硬件设施(如场地等)都高度依赖政府(大学主管领导)的力量,缺乏市场竞争,缺少社会活力,无法实现大学体育资源的最佳配置。

大学体育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必须是多元的,需要共同目标的支持,包括各级行政部门、大学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和社会(体育需求单位),且这些治理主体之间不是强对弱、上对下的不平等关系,而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虽然大学体育管理也倡导“管理就是服务”,但其本质仍然是管控。因此,大学体育治理必须贯彻“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之所以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外部强加”,而是服务。大学体育治理追求的宗旨不是管控师生,而是为师生体育发展服务,且通过师生“相互发生影响”促进彼此和大学体育的发展。

3.2 大学体育治理法治困境

法治更强调实施及其效果,是制度层面的升华,意味着制度的健全、政策的实施、实施的效果及其公平正义的实际感受,强调的是“共治和共享”,更加注重多方主体协同共治,是持续的互动,积极回应社会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党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推进大学体育的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大学体育的法治发展。尽管如此,大学体育治理仍存在着以下困境:一是相关法规政策制定的偏向,表现为重视体育资源配置供给和体育课程改革建设以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工作,轻视相关法规政策执行中的利弊、体育资源配置供给的效率和课程改革建设的实施效果等,缺乏有效而完善的评估体系;二是相关法规政策执行的偏差,表现为执行尺度盲目扩大或随意减小;三是相关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认同的偏离,表现为对政策的认同存在误解或曲解,在实际工作中使政策执行的观点和切入点错位,偏离了政策的方向和角度。这些法治困境导致了大学体育在治理过程中一方面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大学体育发展成效;另一方面导致大学体育发展走了不少弯路,延缓了大学体育治理的步伐。只有全面研究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大学体育环境、形势和面临的挑战,深入分析我国大学体育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条件,建立合理、科学、合法的多元化评估机制,才能全面提升大学体育发展效率和质量。

3.3 大学体育治理环境困境

大学体育治理具有独特性,其所具有的系统属性决定着大学体育治理受系统内外化境的约束。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所以一般来说大学体育也是一个存在的系统,其系统边界存在于大学内部与外部。系统的稳定需要系统外部与系统内部的各种信息、生产要素、能量进行交换,达到一种平衡。然而随着社会的改革,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系统外部的因素出现变化时,需要使大学体育系统内部相应的财务、人事、体育教师、学生、体育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这种外部变革。

大学体育系统封闭性较强,受制于大学这一特殊的功能和场所,不能及时根据系统外部的因素变化而变化,出现滞后性。虽然在“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转向中,大学体育与社会资源逐步进行融合,但大学体育固有的价值和功能严重束缚了社会资源的有效输入,导致融合较差。因此,大学体育的治理不仅仅是大学体育系统内部的事情,更多的受制于系统外部的因素制约,需要统一协调推进。此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更加导致大学体育治理环境出现不确定性。

4 大学体育治理的应然路径

4.1 顶层设计,整体有序推进

大学体育治理是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和基础性工程。大学体育治理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强化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一是大学体育治理具有顶层设计视野。要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充分总结我国大学体育治理的方法和经验上,借鉴国外大学体育治理的优势,与时俱进地融入时代元素,展现中国特色;二是大学体育治理要兼顾多元需求,体现民主、公平、共享的理念,以质量为主线,统筹资源,精准对接,确保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保障和良性运行,协调推进各级各类大学体育治理一体化发展;三是大学体育治理要转变政府职能,明晰政府承担的大学体育治理责、权,充分发挥大学、教师、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共同体关系,激发大学基层教育部门的治理活力。

4.2 变革主旨,重申大学体育价值

大学体育主旨是大学体育的核心价值,是大学体育的根本追求,也是大学的育人主张。因此,大学体育治理首先要对大学体育教育主旨进行审视。新时代提出“人本主义”思想,明确大学体育教育的对象是“人”,其主旨应该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且“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基于此,大学体育治理的最终目标不是批量生产相同规格的人,而是满足作为生命个体“人”的成长的需要,促使其个性得到最好的发展。大学体育治理时应秉承让“学生发展”成为大学体育的主角,保障每个生命体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另外,用“立德树人”的要求审视大学体育主旨,应注重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彻底摒弃偏离“立德树人”的体育价值思想,明晰大学体育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目的。

4.3 健全体制,构建科学管理机制

大学体育治理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建设。一是依法为先,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大学体育治理要突出依法为先,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管理文化引领师生更好地发展,保障大学体育各项工作健康运行。二是分步监督,确保制度落地生根。只有将制度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才能保障大学体育工作顺利实施。三是逐步完善,以良法促善治。要坚持和完善党对大学体育教育工作领导的体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使大学体育始终能够坚持正确的体育发展方向,确保大学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正确性。此外,还要完善大学体育政策法规体系,以良法促善治,保障大学体育地位和学生的体育权益,规范资源配置与运行方式,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法定职责和地位,畅通社会不同群体及个人参与大学体育治理的渠道,优化大学体育治理环境。总之,大学体育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整体推进。

4.4 课程改革,提升治理质量

要积极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进入大学体育课程,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格局。一是重构大学体育课程规划。通过“以人文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明确大学体育课程的主体是师生、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师生的发展,把促进师生健康成长作为大学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大学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进行课程改革。二是探究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式应改变体育教育“单科教学”的做法,积极探究体育与非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三是变革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大学体育治理要求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注重全面考量,关注师生在体育课程实施中行为方式的评价,以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会学习和教师是否以学定教、善教学两个维度来考量,通俗地说就是看师生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为考量依据。

4.5 信息建设,助推智慧治理

大学体育治理应该注重信息化建设。新时代大数据、新媒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助推大学体育治理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一是以教育信息化和大数据思维引领大学体育治理;二是大学体育治理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以及社会评价者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大学体育治理的协同作用,要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推动大学体育治理智慧化;三是健全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化在大学体育治理中的开发与利用,避免潜在风险,实现大学体育效益最大化。因此,新时代大学体育治理是一场从近代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整体转型性变革,“它不仅要对原有的形态作深入的分析与批判,发现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而且要按新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系统,作出新的系统策划和在实践中进行重建”。

5 结 语

新时代大学体育治理必须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全面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局面的背景下,大学体育既要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同时更要遵循体育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基于此,大学体育治理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下,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大学体育治理体系,以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依托,聚焦社会之力,以良法善治在深度、广度、力度上解决大学体育教育践行中的困境,同时合理配置教育与体育资源,提升大学体育治理水平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体育锻炼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之成为我国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