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体质差异视角下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思考

2020-11-24陈晨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灌篮 2020年17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质体育课

陈晨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高等教育中,体育课包含了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别。往往大一学期,学生是接受相同的体育教学。之后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类别的体育课参加体育学习。不论是在什么项目的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个体的体征情况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体质差异。学生体质差异的存在,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的效果上表现出较大区别,从而导致整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体育课中取得的发展进步各不相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教育活动强调以生为本,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体现出学生学习能动性。因此,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就要关注到学生的体质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实施分层教学,依照学生的体质差异,对学生分层开展体育教育,确保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质情况保持契合,这样才能让不同体质的学生,都取得切实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的体质差异基本现状

体质,简单来说就是指身体素质,其涵盖了多个不同方面的评价指标,如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以及身体形态等。这些不同方面,又具体涉及到更多细化的评价标准。比如生理机能,这就是指人体最基本的生理性能,可以通过心率、肺活量、血氧量等指标来衡量,这是人体生理素质的基本体现。而运动素质,则是和运动相关的一些指标,包含了爆发力、耐力、柔韧性、灵活度、速度、力量等基本的指标[1]。而身体形态,则是人类机体的外在形态,如身高、体重等。从当前实际情况来说,高校学生在体质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体育教师来讲,就需要大学生的体质差异形成清楚认识。

(一)身体机能差异

在体育运动当中,身体机能是运动的基础支撑,身体机能越好,运动能力也就越强。比如肺活量,肺活量越高,在进行长跑以及其他耗时较长的运动时,就能够维持身体供氧,不会快速出现疲劳。而在进行短跑等爆发力较高的运动时,肺活量越大,也能确保身体供能,从而展现出较强的爆发力[2]。不过,从当前高校学生的身体机能情况来看,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男女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比如针对肺活量,某高校针对校内30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检测学生活肺量。最终的结果,男生平均肺活量为4032毫升,最高7623毫升,最低2367毫升。而女生平均活肺量为2835毫升,最高6734毫升,最低1984毫升。从平均值就可以看出,男女生的活肺量存在明显差异。而分别针对男生和女生来看,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达到了数千的差距,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除了活肺量,在心率、血氧量、血压等身体机能方面,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运动素质差异

除了身体机能方面的差异之外,运动素质差异,这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3]。比如在力量方面,学生之间的力量差异很明显。通过电子握力计对学生的握力进行测试,有的学生能够达到20kg以上,而有的学生没超过10kg,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力量方面就存在差异。再比如在速度方面,根据每学年的体测来看,在女子800米和男子1000米项目的测试中,学生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比如经过对某班级男生1000米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发现24名男生中,有8人用时在3分40秒以内,有11人用时在4分30秒到3分40秒之间,有5人用时超过4分30秒。而在女子800米中,呈现出同样的现象。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在速度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在柔韧性、灵敏度等方面,学生也都存在具体的差异。

(三)身体形态差异

针对高校大学生来讲,除了在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方面表现出差异之外,在身体形态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学校学生的随机调查,在调查300名学生之后(男生186人,女生114人),通过整合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男生平均身高达到172厘米,其中超过175厘米的占比32.4%,而165厘米以下的占比25.8%。而女生平均身高166厘米,超过170厘米的占比18.9%,低于160厘米的占比24.7%。在身高方面,学生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而且由于大学生基本已经过了发育期,身高方面很难在出现变化,这就导致身高差异基本上无法消除。除了身高之外,在体重方面,学生也有差异。针对班级学生,通过BMI(身体质量指数)进行体重调查,发现学生的BMI值呈现出散列式分布,从低于18.5,到超过30,几乎每一个区间都有学生分布。由此可见,在体重方面,学生也有差异。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会影响到学生的运动状态,干扰到教学效果。

二、体质差异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学生体质差异的存在,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无法从根本上予以改变。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对学生体质差异给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形成认识,切实理解。

一是学生体质差异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学生体质素养的不同,在体育课学习中的积极性也不同。身体素质良好的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运动锻炼的积极性,整体更高一些。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相对低一些。本来就存在体质差异,再加上学习兴趣的差异,这就会进一步增大学生彼此之间的体育学习效果差异,从而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4]。

二是学生体质差异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训练效果。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对体育技巧形成掌握,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然而学生的体质情况,会影响到训练效果。比如对于800/1000米项目,体质好的学生,可以轻松达到优秀的标准,在训练中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而体质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训练,也未必能达到优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学生的体质差异,决定了其训练起点和训练效果,起点不同,训练效果不同,最终的结果就会呈现出较大差异。

三是学生体质差异会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到了课程期末也需要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以此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体质差异的区别,导致学生在最终的教学评价中,并不能有效展现出学习成果。因为目前体育课期末评价,基本是采取统一标准,没有考量到学生的实际体质情况,从而导致一些评价标准,与学生体质不符合,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取得的进步[5]。

三、学生体质差异视角下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由于学生体质差异客观存在,而且难以消除,因此为了让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取得更好效果,便提出了实施分层教学的理念。分层教学法,是一种层次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立足某些具体标准,对学生展开层次划分,然后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让教学活动能够和学生实际学情保持一致。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讲,在学生体质差异视角下实施分层教学,具备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通过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基于学生的体质差异,对体育教学实现分层构建,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等都与学生的体质实情保持对应,这样能够让体育课有效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第二,基于分层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尤其是体质较差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感较为薄弱,缺乏积极性。通过分层教学,针对体质较差的学生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能够让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有效参与到体育课的学习当中[6]。

第三,分层教学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育项目技巧教学上,很多时候并未关注到学生的体质培育。基于学生体质差异视角实施分层教学,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四,分层教学能够推动高校体育课教学创新,基于分层教学,体育课教学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展开创新构建,创设起多元化的方法模式,从高校体育课堂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四、高校体育基于学生体质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体育教学项目合理划分学生层次

要在体育课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那么就要先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学生的层次分化,需要结合体育教学具体项目,立足学生体质差异,合理进行分层[7]。因为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人体机能的需求存在差异,如跑步和羽毛球,在身体素质要求上就存在一些差异。对于学生进行分层,需要以具体项目为导向,根据其所对应的身体机能素质,对学生进行分成。比如对于篮球课的教学,篮球运动对身高、力量、耐力等机能要求较高,就可以按照这些指标,同时兼顾学生的篮球水平,对学生予以分层,将学生分为良好、中等和基础三个层次。

(二)基于学生层次分别设计体育教学内容

划分层次只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在对学生合理分层之后,还需要对教学内容予以分层设计。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其一般身体素质较差,而且运动技能薄弱。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就要以基础性的内容为主,同时配合身体锻炼的相关内容,将教学和训练结合起来。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其身体素质某些方面较好,某些方面较差,具有明确的缺点,而对于体育项目的技能掌握也有一点基础,但是水平不高。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就要注重体育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针对性补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短板,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就要兼顾这两个方面。对于良好层次的学生,其身体素质较好,体育技巧水平也较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就可以设计专业性训练,引导学生朝向专业化方向发展[8]。

(三)分层实施教学个性化指导学生训练

制定层次化的教学内容之后,在课堂上要分层实施教学,同时给予每个层次的学生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取得切实的进步,具体来说,在课堂上,可以先将学生按照分层进行组队,同一层次的学生组一队,然后教师将教学内容发布给学生。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需要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相关的体育知识,然后让学生展开训练。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适当点拨即可。而对于良好层次的学生,教师无需多加干涉,引导学生依照学习方案展开自主学习和训练即可。不仅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教学活动进一步细化。比如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其往往是在某个方面存在体质较差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其具体的不足,指导学生训练。比如对于爆发力不足的学生,可以安排50米×8折返跑,锻炼爆发力。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注意运动量的阶梯式安排,从少到多,逐步增强训练强度。

(四)针对学生实施层次化的体育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这个方面,也需要基于分层理念,构建起层次化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展开评价。具体来说,这就需要立足学生体质差异,同时兼顾学生的体育水平,设计多个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比如对于女子800米和男子1000米,体质好的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因此可以适当提高评价标准,增大难度。而对于体质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评价标准,对及格线适当调整。通过对评价标准的调整,使其和学生体质情况保持对应,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取得的进步。

五、结束语

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在当前教育改革新时期,需要关注到教学活动的层次化构建。要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体质差异为基础,构建起分层教学模式,设计与学生体质相符合的教学内容,分别指导,分层评价。通过全面分层,让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质形成有效对应。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质体育课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