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及其创业指导服务研究
2020-11-24安轶超
文/安轶超
一、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及其创业指导服务的必要性
(一)积极参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指出: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国家高校双创示范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试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深入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导师示范培训。根据要点通知,高职院校需主动回应创新时代呼唤、发展和升华,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系统性建设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奋力跑出创新创业教育“加速度”。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两者发展相辅相成,比如河南郑州,新的市场主体在持续增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郑东新区智慧岛落地,郑洛新自创区引领带动明显,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在不断聚焦,自贸区、航空港、跨境电商、功能性口岸发展如火如荼,“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顺利启动,彰显了郑州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知识底蕴的复合型人才的渴求,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通过孵化平台更多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三)研究空间较大
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和进展,但需特别指出的是,从五届中国网络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创新创业教育显性成绩来看,本科院校蓬勃发展,并呈现出蓬勃态势,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因此,高职院校的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指导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Johan Bruneel等在2012年对三代孵化器运营模式演变过程进行描述:第一代孵化器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建立,主要提供低价的办公场地和共享资源,其基本功能和核心价值为提供有形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第二代孵化器在第一代孵化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业务支持服务,如指导和培训;第三代孵化器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强调通过外部网络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提供创业企业与潜在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和投资者沟通渠道,使创业企业获得更便利的资源。
成功发展为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斯坦福大学,不仅具备国家的开放政策、先进技术平台、区位布局优势,其硅谷企业科技需求和资金支持无疑提供了关键性支撑平台,完善的组织网络及成熟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展现出明显优势[1]。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最具代表性企业孵化器分别为企业孵化器和本科院校科技孵化器。企业孵化器是指社会上公司化运作孵化器,其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孵化服务水平高,运行机制市场化特征明显,该类孵化器需通过服务收费实现盈利,没有教学、科研支持,无法为教育服务。对比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创业孵化器起点高,比如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通信、传统行业现代化等高新技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优势较大。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特征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创设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项目孵化和人才孵化。人才孵化是指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人才培育服务,利用孵化平台作为载体,高职院校创业学生能获取运行项目相关知识与能力,激发创业潜能,提升综合素质;项目孵化是在项目初期,针对不成熟团队进行预先条件配备,此阶段为成功孵化项目和企业实际运作两者之间过渡,也是将理论知识呈现在实践中主要环节,通过此阶段能筛选出合适的创业项目,加快孵化进程。
三、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结构设置及职责具有明显缺失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管理结构设置单一,职能职责不明确,职权范围集中于日常管理。部分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管理机构仅属于某些职能处室(学生处、就业招生处)下设机构,并且专职负责人员只有1~2人,审查登记孵化企业或团队入驻孵化平台是否符合标准,监督入驻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专职创业创新指导中心,提供工商注册报税、团队创业指导等中介服务,制定孵化平台长远规划,存在缺乏与学校外部组织进行资源、信息的互动能力问题,针对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与人力方面不足。
(二)入孵项目创建范围有限
入孵和在孵的项目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关联性较强,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项目团队综合素质较低、团队成员变更频繁。比如汽修专业的学生能够开展汽车维修、日常保养、加装设施等技术服务,但存在团队能动性不足,宣传营销能力有限问题,导致项目客户少或服务不到位产生的流失情况;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撰写或改编小程序技能,但存在小程序上线后缺乏运营能力,界面单调,用户使用不便问题,导致产品虽有市场,但月活量极低,无疾而终;部分商贸类专业的学生结合新媒体营销与理工科专业学生创建团队,但存在价值观差异、专业不同导致沟通不畅,最终不欢而散,重新组建团队后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无法达到盈利目的,导致创业信心受挫、难以为继。
部分在孵项目初期发展较好,比如某媒体运营小程序,团队成员3人,第一个月接了两单,成交额2.3万,又参加几次创新创业比赛、联盟,奖金奖励累计8000元,利润2万,创业团队项目对经营状况非常满意,但存在利润被学生分解后毫无规划,发展意识淡薄问题。创业项目能够实现盈利,必须考虑到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公益性特征,免费的办公基础设施,低廉的食宿环境,在享受多项政策性红利基础上,创业团队才能收益,若没有对项目深思熟虑与艰苦奋斗的企业家精神,则项目无法拥有市场。
(三)创业指导服务不够专业化、系统化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必须提供创业相关指导、资金扶持,助力学生项目成功运营,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创业导师均来自校内专职教师或企业兼职,聘请具有丰富大赛经验的行业专家进行指导,但依然存在下列问题:多个二级学院系部或科室校内专职教师组建的导师团队实践能力欠缺,比如经管类教师缺乏企业经营实践,财会类教师没有报过税,计算机相关教师不清楚创业项目具体内容。兼职创业导师来自企业或机构负责人,受本身工作影响,无法提供创业团队持续性指导。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能提供创业资金有限,银行创业贷款条件对学生而言门槛较高,针对提供抵押或担保要求,必须在银行开设结算账户,政策不允许孵化平台管理机构为创业团队提供担保。综上所述,创业贷款存在无法快速、便捷的获取,创业资金匮乏问题严重。
四、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主要为学生提供初创企业指导与服务。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在生长环境、素质能力、性格特长等方面均有不同层次差异,高职院校综合科研能力、资金实力对比本科院校较差。针对此问题,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必须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特点设置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构建高职院校孵化平台的组织机构
孵化平台创业团队需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真实的客户需求,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挖掘客户需求偏好,从产品选择、价格制定、宣传推广、财务物流等精心设计、全局考虑,才能实现获取收益、创造价值。大部分高职院校孵化平台管理部门为行政科室工作人员,针对项目运营市场化关注、指导服务不足,忽略服务孵化企业、支持创业等核心职能发挥[2]。
高职院校应设置创业孵化平台管理委员会等高层级的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应具备对市场、政策敏锐直觉,有长远发展意识,积极联系地方政府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等政府部门,进一步联合地方经济开发园区制定出台《高职院校孵化长远发展规划》。
(二)建设“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教师对接职业岗位。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叠加效应,跨境电商生态圈锋芒毕露。在2020年1月10日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受益于河南交通“大枢纽”资源支撑,河南跨境电商“2019年保持20%以上同比增速”,持续强化与eBay、亚马逊、阿里巴巴、全球贸易通等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协调推动河南加速布局,带来新资源的同时,实现高职院校发展多元化,当地高职院校应积极培育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对比较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构建必须依靠政府和企业投入资源,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与项目匹配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创投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为孵化基地提供创业项目融资、市场开发、技术开发与支持等,促进孵化基地发展。高职院校应采用“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模式,结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入点,实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具体地说,孵化平台的运行机制流程如下:
1.吸纳优秀公司合作
高职院校能通过孵化平台场地、办公设备等硬件租赁,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会资本,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针对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公益性、创新性、服务性与社会资本利益性、灵活性、有效性进行融合,联合组建孵化平台并提供专业指导。
2.创建创新项目研发规划数据库
孵化平台管理机构成立创新项目研发小组,通过研究国家政府政策、分析市场需求创建新项目类别,积极联系并了解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大型行业企业的需求,建立创新项目研发规划数据库,结合本校专业特色搭建与企业对接,鼓励学生参与,实现商业运营模式。
孵化平台管理机构聘请有创业经验企业家、创投行业专家及学校创业指导老师等人员组建审核小组,鼓励有创业意向个人与团队进行申报,经所属系部推荐,创业学生提供入驻申请表,经审核小组初步审核通过,创业团队提交商业计划书,并接受审核小组集体答辩,审核合格项目签订入驻协议[3]。
2019年是“精准扶贫”攻坚克难阶段,组建学生创业企业入驻淘宝、国美、京东等电商平台,利用直播与短视频等推广方式,推销贫困县特优商品,项目若存在可行商业模式,则优先通过审核。
3.升级指导服务
孵化平台审核小组针对纳入创新项目研发规划库中项目团队优先给予入驻申请通过、参加训练营、资源支持等措施,达到引导、促进创业学生加强对研发库中的项目研究目的,实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创业学生在不同阶段给予指导服务也不同。项目初创期,入驻团队对资源需求不大。入驻团队完成初步创建,产品和服务开始投入,并存在一定市场认可度,企业用户群增加并需求多样化,项目业务范围扩展、员工数量增加与运营管理制度变化,这些需求包括技术支持、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服务、资金投入等。针对资金需求最为强烈。孵化平台管理机构应该及时给予协调、帮助入驻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孵化平台管理机构财务部可将自有资金低成本供孵化企业使用,也能投资入股。若企业进入快速扩展期,资金需求较大,学校孵化资金不足,孵化平台管理机构财务部应该积极同社会资金或者向银行、担保机构等渠道开展融资活动。
4.构建孵化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应建立信息部,结合项目信息进行统计,主要包括项目团队成员基本信息、项目资金信息、项目经营状况等。能起到入驻孵化平台项目进行日常管理作用,分析入驻项目现状,进行资金、运营等方面指导服务,对于经营情况较差,或增长幅度较小企业,运营规划部门应立即介入,帮助企业分析收入滞涨原因、如何采取措施才能走出成长期,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等问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能实现盈利大部分是从事商品流通,商品供应方有国家政策扶持、销售渠道精简具有一定竞争力,若坚持推广,则能快速获得营业收入。比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对口帮扶西华县牵头,依托河南直采体验中心、京楚传媒等平台企业,培训创新创业学生开展河南地方特色产品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办公场所、设备、仓库,引进新媒体企业,学习新电商销售技术,通过运营策划、文案设计、媒体运营、精准定位等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河南农特产品为契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4]。
从事生产制造、工程测量、中介服务(会计、律师)等专业性、科技性较强项目,通常需要相对长期市场验证,甚至可能有价无市。运营规划部还能掌握团队骨干成员运营能力、管理能力,培养其企业家精神,这样能将团队及时对接优秀企业重点帮扶,又能在项目运营受到客观因素限制时迅速转型,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
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稳定创业导师队伍。创业导师队伍通常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人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专职人员,校内专职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教授,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选拔组建团队,鼓励学校教师采用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孵化项目,并获取合理利益;企业兼、专职人员作为创业导师,通过企业实习、软件系统实训等,实现提升项目团队的实战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结合高职院校专业与学生特点,追踪分析学生对创业课程反馈,构建完善的、有吸引力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学分制实施办法》和《课程学分置换管理办法》,进行学分制改革,学生获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可以进行累积与转换。
丰富创业教育途径,结合企业真实岗位、真实业务为载体,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的。比如我校2016年引入“拉夏贝尔客户服务”项目,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双十一”期间为企业实现4700万元的销售额;2018年在“双十一”期间为企业实现1.5亿元销售额;2019年9月,搭建摄影棚、智慧教室,引入新媒体企业,通过给商务学院的学生开设视频剪辑、直播等课程,进一步实现专创融合,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进行模拟创业训练和创业竞赛,丰富创业教育途径。
综上所述,设置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管理机构,将孵化平台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获取支撑孵化平台长远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其助力创业创新本质功能,可以为地区经济和建立创新型社会发挥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