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24冯璐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期
关键词:用人用人单位毕业生

文/冯璐

一、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在计划经济的惯性下,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定弊端,对市场信息敏感度不强、对市场行业调查力度不够、优质生源考核选拔不足、教学方案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众多因素,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加之高校人才培养速度要慢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速度,因此,形成人才市场供需匹配时间差,导致部分专业数量呈现一种饱和状态,大量的学生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1]。

(二)用人单位人才制度缺乏合理性

目前,用人单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多数企业的人才管理系统不完善,无法准确地给出自身企业选人用人的定位和标准,这样会使受聘人员水平与岗位所需能力不匹配。有些单位只是一味地要求高学历,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甚至在发展的快速时期采取盲目救火的选人方式,缺乏选人标准的系统规划[2]。还有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存在用人苛刻、薪资待遇低、管理制度随意、用人标准滞后等现象,没有形成良性的人才保留机制,导致优质大学生很难在单位长久工作。由此形成了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招不到满意人才的“双难”局面。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机制不健全

随着国家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毕业生择业、就业机制由原来的计划分配转变成双向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3]。但目前我国就业机制仍不健全,就业市场仍不完善,缺乏更具权威的平台和机构来进行人才市场双方供求消息的采集、发布和传递。人才劳务市场需要进一步形成系统完整、稳定规范的网络体系,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及法律制度还待健全,种种因素是阻碍高校大学生准确择业、满意就业的重要原因。从人才市场的管理机制角度来看,目前对用人单位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较为欠缺,这从某种程度上会削弱用人单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聘用积极性。一方面,国家放宽了基层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使其能够自主决定大学生的去留。但同时,国家又没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和健全的激励机制,促进引导基层企事业单位合理、规范的选用人才[4]。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在明确学校基本定位的基础上,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准确预测专业发展态势;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满足市场所需;在扩大招生规模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考虑就业问题。对于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重点选拔培养,对于长线专业的学生要控制招生比例,对于专业设置不合理、实用性不强的专业要减少招生规模甚至停止招生[5]。此外,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举办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工作技能,提升就业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做足充分的准备。

(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宽松的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进行选择时,要结合企业的发展规模、行业水平和实际需要,加强与高校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交流与联系,选择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对已经录用的高校毕业生要提前进行有计划的分类,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性格特长及企业的岗位性质,实现人才的最优化配置。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起来,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平台和机会,只有毕业生的职业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人才管理内部增值的需要。同时,用人单位应采用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培养体系,敢于应对各种压力和阻碍,排除关系网,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从岗位需求的主辅二重性出发,真正实现广纳贤才。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二级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需提前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助企业设计招聘流程并安排校园宣讲,有针对性地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尽量减少供需错误引发的矛盾,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招聘效果,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三)完善就业市场,健全就业机制

我国用人机制在由传统的非市场性转为市场性的过程中,就业关系户、暗箱操作、隐形市场等问题十分严重。只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就业市场,健全就业机制,才能有效避免人才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大学生择业去向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实现真正的供需平衡。

在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方面,政府应建立学生、老师、用人单位三级响应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积极推荐、学生主动参与,建立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进而完善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6]。政府应当规定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地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并严格规范各类毕业生招聘会秩序,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此外,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职业信息的获取、收集、分析和预测是否准确,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才能帮助他们找准职业方向、明确就业目标、顺利走入职场。

三、总结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想要培养核心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而是应该在基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求职择业能力,在动态匹配条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企业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发展平台;政府应发挥主导优势,健全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大学生自身应提高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综上三方面共同努力达到最优配置,才能解决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莘莘学子都能实现充分就业。

猜你喜欢

用人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用人还需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