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体能训练的实施方法及提升策略分析
2020-11-24李东涛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李东涛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技术训练、体能训练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二者呈现出较为紧密的关联,而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与体能训练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体能训练不仅可切实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机体力量,还能实现运动员速度、灵敏度、意志力和耐力的提升。因此,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需全面了解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身体情况、体能情况等方面的情况,准确把握运动员敏感期,在不同的时期开展不同的训练活动,最终实现运动员体能的提高。
一、田径体能训练的实施方法
(一)速度训练
在田径短跑项目中,速度训练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内容。速度指的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时间和位移之间的比例,速度也是决定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田径体能训练中必须要格外重视速度体能训练,可大幅度提高短跑体能训练的效果和质量,并且拥有非常多不同类型的速度训练方法,如蛙跳、触胸跳等。
例如,在速度训练中,教师可运用触胸跳训练,并讲解训练技巧:练习者需要保持自己的双脚呈现出开立状态,保证自己的双脚展开程度与肩宽相同,手臂需要向上用力摆动,带动自己的身体快速向上;在跳起来后,学生需要收腹、收腿,借此刺激和锻炼自己的全身肌肉,这可有效锻炼运动员的爆发力和腰腹力量。蛙跳训练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训练方式,需要注意在训练期间的蛙跳不做深蹲跳,尽可能采用半蹲蛙跳的方式,这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大腿耐力。
(二)短跑力量训练
人体具有系统性,运动员的身体、器官等都能呈现出相互联系的状态[1]。为了切实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与短跑训练水平,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训练理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训练活动,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训练的方法和流程。教师需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类型等,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开展短跑专项力量训练、常规身体训练等。其中常规身体训练能够有效锻炼运动员的身体器官,切实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和速度,使运动员能满足专线运动的标准和需求。专项力量训练能在运动员的原有水平上,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通常倾向于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有计划训练策略。当运动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层次后,常规的身体训练只能取得一定的辅助性作用,此时就需要教师能开展专项训练模式,适当增加训练的时间、拓展训练的范围。例如,在短跑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专项训练和常规训练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短跑技术为主的训练活动,巧妙运用不同的专项训练的手段和模式,全面提高所有运动员的短跑水平,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
(三)短跑速度训练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体育项目来说,短跑项目有更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包括动作、速度、反应等。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秉承科学合理的理念,准确把握动作速度敏感期、反应速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调整。其中,速度训练拥有非常多的实施方法。例如,在运动员保持站姿和坐姿的情况下,开展快速摆臂训练;让运动员保持前脚支撑站立状态,在教师发出信号后,运动员需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向前自然倾斜,在失去平衡时运用惯性快速冲出去。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巧妙运用发送指令的方式,让原本处于半蹲状态的运动员向上快速跳起,碰触标志物;还可不断调整训练节奏,积极开展纵跳摸高训练。
(四)柔韧素质训练
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需要始终保持自然、正确的节奏,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2]。运动员的肌肉状态与其神经状态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如果在跑步过程中,运动员的肌肉能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那么就能有效减少因运动无用功而产生的各种能量消耗。因此,在田径体能训练中,教师需要格外重视柔韧素质训练,积极开展动力拉伸训练和精力拉伸训练。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训练方式将会取得不同的训练效果,因而需要教师能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最大程度提高运动员的柔韧性。
(五)耐力素质训练
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田径比赛的结果[3]。此外,运动员的动作、运动都需要神经支配肌肉,也就是说运动员的耐力水平是保证其战术发挥、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运用不同类型的耐力训练方式,如常规耐力训练、专项耐力训练等。例如,在常规的训练活动中,教师需经常性开展常规耐力训练,再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开展专项性训练。
二、田径体能训练的提升策略
(一)重视训练关系的合理协调
体能训练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专项训练,另一个则是基础训练[4]。对于田径体能来说,这两个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会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产生直接影响。虽然体能训练拥有非常多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但其拥有相同的目的,即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调整和优化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借此实现运动员综合素养、身体素质的同步提高。同时,专项训练与基础训练存在较多不同之处,需要了解并尊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特征,运用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训练手段,重视运动员肌群力量的训练,使其能获得较为理想的运动效果。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训练目标,设计训练阶段,保证专项训练和基础训练关系的和谐性。
(二)重视运动员意志的磨练
人类之所以愿意参与到某项活动或运动中,主要是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拥有较强的驱动力。但在长期接触单一类型的运动,参与到重复性的训练后,其兴趣将会被逐渐消磨殆尽,不可避免地产生抵触心理,无法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体能训练、体育运动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始终采用单一的训练方式,训练过程较为沉闷和乏味,那么将会导致运动员出现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难以取得理想的体能训练效果。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重视体能训练环节的设计和优化,重视运动员意志的磨练,在必要时期可加入一些典型案例,发挥各种优质人物的示范性作用,保证运动员能逐渐形成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能始终坚持体能训练,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
(三)充分利用敏感期进行训练
人类运动素养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敏感阶段和敏感时期[5]。不同的人在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其拥有明显增长态势的情况下,是开展体能训练、提高个人运动素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具体训练的过程中,教练需要全方位了解所有的运动圈,准确把握运动员当前的发展情况,了解其发展的敏感时期,这样才能实现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运动员的发展敏感时期,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专项体能训练,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如果能在敏感时期开展良好的体能训练,那么就能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还会对其日后体能、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案可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机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水平,取得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在具体的训练中,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和了解训练的方法和模式,深入了解全体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训练情况、发展时期,在其发展的敏感期开展不同类型的训练活动,制定更加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案,运用恰当合理的训练策略,平衡各个训练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运动员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