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0-11-24李远华周家金韩小燕
李远华 周家金 韩小燕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2017年10月26日,国家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全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进行了顶层设计。师范专业认证是在我国教师教育综合化、开放化背景下,基于对高校师范专业办学现状全面认识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体育教育专业是师范类专业的有机构成单元,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和相关部门培养输送体育教育人才和体育管理人员的重任。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是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当前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在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又如何培养?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梳理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审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并尝试提出适合的发展路径,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路径。
1 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体育教育专业要能够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必须深刻理解和很好把握专业认证的发展理念。开展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必须遵循三个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质量持续改进”[2]。在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密遵循这三个理念。
2 专业认证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审视
2.1 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不明确
一直以来,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讨论方兴未艾、从未休止,新时代的发展和形势变化对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存在差异[3]。基本培养目标主要以“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共同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为逻辑起点,学界主要聚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包括什么”和“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3]。体育教育专业目标定位存在边界不清的问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专门人才”、抑或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复合应用型人才”。各个高校没有明确统一的目标定位,培养出来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容易出现“就业错位”,不能很好适应职业发展需要[4]。
2.2课程内容设置需要优化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四种类别。如今,体育教育专业又分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育课程模块。如何分配这些模块的内容,各个高校做法不一。体育教育专业有些课程设置未能结合体育教师的岗位职业需求,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未能进入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散乱,没有理顺并形成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有些课程内容“水”,体现在低阶性、陈旧性、无难度、无创新性等方面;考核要求“水”,体现在考试轻松过、内容陈旧、教师应付了事等方面。
2.3 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欠缺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体育师资,而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作示范、课程教学、课余训练、竞赛裁判等实践操作方面的职业岗位技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上述能力存在培养不足的现象:课堂上往往强调的是技术动作的掌握而忽视动作的讲解示范,体育课程教学能力未能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应用于体育教育教学过程,课余训练能力没有引起重视,竞赛裁判得不到足够时间的实践锻炼。同时,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周期短、采用的是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形式,而没有高校老师进行驻点指导、督查监控,会出现实习质量不高的现象[4]。
2.4 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要基础,合理的师资结构是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的必备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产生良好的催化作用。当前,地方性师范院校尚存在“年轻教师比重较大、学缘多样性缺乏、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等问题依然普遍”[5],体育教育师范类专业也存在具有基础教育一线教学经验的师资缺乏等问题[6],这些问题影响着体育教育师范专业的认证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达不到体育教育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还需要提高。
3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人才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路径
3.1 对接专业认证和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既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7]。及时把握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实际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制定既能通过专业认证,又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方案。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对照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和社会实际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在综合分析社会需求体育教育人才、自我培养优势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基础上,确定培养能在中小学校、体育培训机构等专业领域胜任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修改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要求。
3.2 拓展人才培养内涵,构建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
2019年10月30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指出:课程建设要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意见》认为,必须拓展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构建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我们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创新多功能、立体化新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机对接。课程内容构建需要符合中小基础教育和全民健身等人才需求、契合基层学校教学、训练、竞赛等专业人才需求,迎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同时需要建立“体育教师职前教育”核心课程模块[8]。
3.3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实践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项非常重要的综合能力,具备学校体育工作实践能力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是塑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依托课堂教学、运动会实践、校内实践实训等途径培养学生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师的传授,更应该是学生的主动练习。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内课外联动,线上线下并举。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专业教师师资质量
良好的师资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师范类专业师资结构要与师范生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参与教育教学、指导教育实践[9]。体育教育专业师资质量和工作效率体现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1)打造高水平合格的师资队伍:不仅要从年龄、职称、学历、学位等方面考虑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比例,更要选配具有任教能力、业务素质、专业素养的教师担任体育教育专业专任教师。(2)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联动机制:①选派教师参与中小学教育服务和研究、挂职锻炼等,熟悉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②聘任高水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担任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与基础教育实践的契合度[2]。(3)提高体育教育师资的质量。通过招聘优秀专业教师和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学习,来优化提高师资结构和业务水平。同时,借助“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新老教师业务水平的携手共进。重视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积极整合教学和科研团队,不断提高教研与科研水平,通过研究指导教学和人才培养。
3.5 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强化教育实践教学效果
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也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专业以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养成为重点,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和科研创新训练的多元实践平台,强化体育教育创新实践技能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第一,紧紧围绕“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第二,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内容。第三,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地方。(1)在课程的设置上,确保实践实训内容超过30%;(2)利用实践训练周,强化技术、教学、训练、裁判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训练;(3)抓好体育教育师范生的技能考核,办好体育教育师范生的技能大赛;(4)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学校的课余训练、运动会组织与裁判、社会服务;(5)切实抓好校内外的体育教育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