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投入要素、行动逻辑与实施路径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视角

2020-11-24沈克印吕万刚

中国体育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供给体育

沈克印,吕万刚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体育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目前体育产业发展仍面临着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不充分等现象。在深化体育产业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要素资源错配和供给不足、政府与市场的行动逻辑不清、实施路径不清等困境,这就需要紧紧围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来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全新判断,可以为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战略指导。步入新时代,体育产业的核心任务演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创新驱动战略,要化解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张雷,2018)。为此,挖掘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制度等投入要素变迁规律,剖析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行动逻辑,并据此提出实施路径,推动体育产业转型与升级,破解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多元化体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供给之间的矛盾。

1 供给侧改革: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结构性失衡问题开始凸显,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化,这需要党和国家调整工作的着力点,用新思想去破解新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为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方位的政治判断,为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国梦勾画出一个清晰的历史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反映到社会运行层面,则体现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秦刚等,2018),即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2017)。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围绕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确定的,供给方的转化是引起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条件,而需求方的转化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供给侧改革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秉承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立场,必须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首位,增加有效供给。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由数量短缺型的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优质不足型的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化,意味着需要以满足社会公众的较高层次需求为前提推进供给侧改革。1)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推进供给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供给质量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工作主线,通过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张占斌,2017);2)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结构解决不平衡的发展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提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降低要素资源错配程度,优化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推动传统行业转型与升级,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低水平的供需不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转变;3)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通过供给侧改革增加供给解决不充分问题。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改革方式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有效的高质量供给,从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 不平衡与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在体育产业供给中的体现

2.1 体育产业供给中的不平衡发展现状

2.1.1 体育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仍不平衡

2019年1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显示: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15.7%,增加值为7 811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20.6%。从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看,体育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增加值从2016年的55%上升到2017年的57%,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体育产业政策,大力推动了体育产业发展,体育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首次超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但与体育用品业相比,差距较大,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等主体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譬如,近年来的城市马拉松赛事,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缩影”,折射了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潜力和势头,同时也暴露出体育产业供给与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2.1.2 体育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但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潜力较大。但体育产业发展在区域与城乡发展中存在不平衡问题,这主要归因于区域与城乡的经济发展和可支配收入不平衡。夏万军等(2018)运用泰尔指数、HDEA和SBM综合模型,对30个省份2006-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经济效益效率整体上东中西部差距较大,略呈W型,并伴有一定的省际差异。尽管我国也实施了中部经济崛起、开发大西北、城乡一体化等发展战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但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与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区域收入差距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会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产生重要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消费,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城乡体育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我国的城乡差异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人均消费支出18 3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4%,其中,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增长较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974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4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834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2.52倍。体育场馆设施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和城乡的分布也存在较大不平衡。根据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分布在东部地区体育场地71.10万个,在全国体育场地中占43.29%,而分布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场地数量分别占24.59%、25.96%、6.16%;城镇的体育场地面积13.37×108m2占68.61%,农村的体育场地面积6.12×108m2,仅占31.39%。

2.2 体育产业供给中的不充分发展现状

2.2.1 体育产业供给不断增加,但供给数量和质量不充分

尽管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但产业总体规模还较小,每年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与体育产业强国相比差距明显。2017年底,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8 500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 846美元,这意味着人民体育消费需求增长加快,而体育产业的供给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城市马拉松赛事为例,从2000年的7场到2014年的134场,2017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已超过500场,参赛选手呈10倍增长,为了获得参赛资格,个别赛事还出现“摇号”参赛现象,如2017年武汉马拉松有超过12万人报名参加,但仅有2.2万个参赛名额,美国每年举办超过2 000场马拉松赛事,相较而言我国的路跑赛事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在体育场地资源上,我国体育场地供给“不充分”的问题更为突出,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数据,我国体育场地多集中在教育系统,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很低,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 m2。

在供给质量上,随着人民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体育服务与产品的供给质量问题开始凸现。譬如,在健身需求方面,我国已有的体育场馆供给存在闲置率较大、运营效能低等问题。陈元欣等(2015)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型体育场馆多数以场地服务为主,88.9%的场馆在大型文艺演出、展览活动中仅是出租者角色,服务内容单一,42.2%的场馆不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有35.6%的场馆其收入来源为场地出租。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部分处在产业链低端,目前仍存在要素价格过高、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不足、恶性竞争等困境。在赛事供给方面,虽然我国的自行车、马拉松等群众体育赛事在供给数量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群众体育赛事整体质量不高,保障水平参差不齐,赛事结构有待优化。另外,个性化和中高端的休闲体育消费成为我国新的体育消费热点,如皮划艇、冲浪、马术、高尔夫、攀岩等项目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但供给质量不高。

2.2.2 体育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但改革和创新驱动不充分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改革。但需进一步进行体育产业改革和创新驱动,完善现代化体育产权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度融合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在体育产业政策执行中,存在政策执行粗放、协调配套不利、难以落实等现象。

目前,体育行政部门正在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政社分开、管办分离”,但大部分的体育协会还没有完全实体化,体育市场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体育产业体系还不完善。新时代,需要让更多的市场力量和体育社会组织摆脱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积极参与体育治理,并不断激发以知识为特征的人才、智力、大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通过科技、人力、制度等创新举措来培育和壮大社会力量。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在体育领域内实施创新驱动提供了路线图。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驱动还不充分,社会资本对体育产业的投入也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体育产品内容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然会导致供需矛盾(黄道名等,2018)。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例,尽管我国是全球第一大体育用品制造国,有些体育用品的生产量能够占世界60%以上,但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大多数属于中低端产品,而像雪场、冰场器材设备,赛艇、场地自行车、射击运动装备等高精尖体育用品市场鲜见中国品牌。

3 要素投入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

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重心要在质量和效益上,必须全面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与升级的时代要求,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提高体育产业供给的内在要求,是保障体育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就是要在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背景下,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对体育产业领域内的供给结构进行调整,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要从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端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优化结构解决不平衡的发展问题,通过增加供给解决不充分问题,扩大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其核心任务是激活生产要素和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沈克印 等,2017a)。

3.1 劳动力要素的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目前,我国开始调整人口政策,实施全面开放的“二孩”政策。在体育产业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2016年度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及增加值数据公告》表明,体育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体育产业从业人数达440余万人,体育产业机构数量的年增长率为21.7%。《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口将达到600万,意味着要在4年内再增加160万人的人力投入,平均每年增加40万人,可见,劳动力要素在体育产业领域内也存在供给不足,需要落实好人口政策和体育产业政策。

人力资源是体育产业创新供给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劳动力要素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体育人力资源,主要指从事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经纪、体育经营管理、体育科技服务、体育医疗康复、体育竞赛表演等具有专门技能的从业者。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增加劳动力要素供给数量和提高供给质量,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进入体育产业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提高现有体育人才的管理和实践能力,加大对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譬如,通过放开体育产业方向的博士和硕士招生数量等途径,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总之,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对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要紧抓体育产业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要素,出台体育产业人才激励政策,培养和重视既熟悉体育又懂经营的跨界管理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促进体育产业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3.2 土地要素的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土地是经济活动的载体,但长期以来,经济新业态用地、健康产业、体育产业等项目上土地供给不足,加剧了土地供给与需求错配(楚明钦,2016)。2014年,46号文件提出,要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要把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其中。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关于体育场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指出,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方面,对于发展体育产业所需的土地、房产等,可以免税或优惠。2017年,国土资源部印发《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中也指出,要补齐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短板,促进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全国人均仅为1.46 m2,且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闲置率较大,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不高。在发展体育产业用地方面,土地管理属于多头管理,存在审批手续较为繁琐,政策难以落实,执行方向不清,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对土地要素(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目前,我国的多个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体育产业政策,提出了配套的土地规划与优惠措施,同时减免发展体育产业的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积极转变观念,通过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馆、放开场馆经营权市场、建立激励监管机制等措施对大型体育场馆进行企业化改革,提高其运营管理效率(陈元欣等,2018)。目前,体育综合体、体育特色小镇正在蓬勃兴起,是未来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在土地使用方面,国家和地方要出台灵活的用地政策,集中土地有限资源,加强用地指标控制和计划管理,优化配置土地使用空间,利用和盘活低效率建设用地,提高发展体育产业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3.3 资本要素的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资本要素是供给侧改革的4要素之一,是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获取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手段。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重视资本要素,吸引社会投资,促进体育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发展。46号文件首次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达到体育产业总规模3万亿和2025年5万亿的产业目标,还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产业政策,通过设立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等多种措施,积极发展地方体育产业。依据目前的体育产业增值速度和31个省份的体育产业规划来推算,全国的体育产业规模将达到4万亿,到2025年将超过7.1万亿。邢尊明等(2015)通过对北京市、江苏省等8省份的实证调查发现,这些地区投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累计约50亿元,直接带动了800~1 000亿元的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领域。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吸引着多路资本快速涌入体育产业领域。另外,有些企业还涉及国外体育投资。据赖熊体育统计,2013—2017年,共有35支体育产业基金成立,基金投资总规模超1 370.56亿元,其中,体育创业公司在2015年融资金额约147亿元,在2016年有披露的体育创业公司共融资约196亿元。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这是实施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政府在体育产业政策方面的重要创新。2017年7月,中国体育特色小镇基金成立,基金总规模设定为500亿元。在国家创建特色小镇背景下,社会资本业开始注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政府要通过简政放权,减少对体育产业的微观干预,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形式,让资本要素进入体育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

3.4 制度要素的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

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制度要素,有效的产业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保障。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对体育产业制度进行改革,提高政府的制度供给能力。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加大制度要素投入,就是要强化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创新能力,以制度改革和创新为重要改革举措,增加体育产业的制度供给,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提升体育服务与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供制度保障。在政府层面,强化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就是紧抓转型与升级的主线,在原有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中引入新思想、新方法、新政策(刘志彪,2017)。

在体育产业政策方面,自46号文件出台后,我国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2016年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增加了体育产业制度供给,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新时代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不仅需要在国家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完善体育产业政策,还需要地方政府和部门深入贯彻与落实这些产业政策,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积极出台《高水平体育产业人才实施办法》《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等相配套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度。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就要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在人才和就业、税费和价格、土地规划和使用、无形资产开发与保护、健身消费等多个方面积极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另外,政府还要加强监督管理,不仅加强自身的监督管理,做好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还需要通过条例、法规、规定、标准、办法等增加制度供给,加强对体育市场进行监管。

4 行动逻辑重塑: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支撑点

4.1 用好“有形之手”: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供给侧改革就是扭转政府“有形之手”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和管理方式,要让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在区域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流动变得更为合理,使要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徐淑云,2017)。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就是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外在的推动力则是政府作用。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基础就是满足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政府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体育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体育市场秩序有待完善,在此背景下,需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政府是掌握着大量资源的最大供给主体,是供给侧改革最主要的推动者,无论是消除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还是通过简政放权和减税来刺激体育市场,实际上都属于政府改革的范畴。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建立管办分离的体育体制机制,让政府减少微观干预,从直接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让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进协会的实体化运作。

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坚持“放管服”改革,但不能减弱政府的调控和监督作用,而要在基于强政府的传统性优势基础上,实现由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承担角色上,政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从参与体育市场的“运动员”向监督体育市场的“裁判员”转变,从引导体育市场的“教练员”向建立体育市场的“运动场”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一个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实现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以有效的制度供给激励和规范市场。在管理方式上,想要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方式转变,不仅要打破行政性垄断,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简政放权,还需要政府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提高体育市场活力。实施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还需要构建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与秩序,并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维护市场竞争机制正常发挥,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基本平衡(陈建华,2017)。

4.2 放开“无形之手”: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是“无形之手”,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放开市场“无形之手”,就是遵从价值规律,建立现代化市场机制,让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发展体育产业要依据市场价格、市场规则和市场竞争来配置体育资源,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而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根本保障。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要明确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运行机制,对政府与市场二者关系的再调整,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并保护市场机制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实现市场机制在供给端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姜士伟,2016)。

我国体育产业目前仍面临着体育服务与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现实问题,需要在供给端进行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无形之手”。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不仅需要政府“有形之手”提供强大的政策推动力,更需要体育市场“无形之手”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国体育产业要想获得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就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政府的管办分离和简政放权,同时创新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治理体系。要以足球、篮球等项目为改革模板和试点,全面深化体育产业改革,真正实现“政社分开”和“政企分开”,让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和自主运营。

4.3 “两手都要硬”: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可选择“强政府-强市场”模式

鉴于我国国情和体育发展现状,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可以采用“两手都要硬”的“强政府-强市场”发展模式,不仅要发挥政府作用,更要让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国政府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市场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关键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构建“强政府-强市场”结合模式,提高供给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政府与市场在博弈中能够实现良性互动(王赫奕等,2018)。《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国家体育总局,2016)。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体育资源要素配置,实现体育服务与产品供需平衡,不能仅仅靠政府的作用,也不能单靠市场的力量去完成,而是需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完成。

体育产业发展的“强政府”,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而是要推进以行政体制改革为主线的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强化政府能力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培育市场体系,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体育产业发展的“强市场”,也不是忽视政府的存在,而是在“强政府”推动下发挥市场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服务与产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强政府-强市场”模式会最终形成,但需要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才能实现,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不仅需要合理定位政府职能,还需要一个制度供给较为完善的体育市场。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逻辑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政府-强市场”结合模式,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改革,不仅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还要放开市场“无形之手”,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任务是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让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激发社会创新潜力和活力,提升劳动力、人口、资本等要素的配置效率与效益。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要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为契机,转变政府职能,还要积极引导市场,让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夏杰长等,2018)。

5 破解新矛盾:新时代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

5.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5.1.1 坚持创新发展

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可以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成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行动指南(沈克印等,2016)。在实践中,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引领型的创新发展理念,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全面激发体育市场活力,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动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要立足现实,突破传统模式,以创新为主引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在供给层面上,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等引导体育消费需求,逐渐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断提升体育品牌影响力,提高体育产品数量与质量。

5.1.2 坚持协调发展

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使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在“互联网+体育”行动计划、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等背景下,把握发展契机,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通过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补齐体育产业发展短板,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体育产业,缩减区域和城乡之间的体育产业发展差距,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让体育产业在体育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1.3 坚持绿色发展

体育产业本身就是一种绿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要始终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避免出现破坏生态环境、侵占耕地、浪费水资源等问题,同时在体育场馆建设中倡导节俭理念,增强复合经营能力,并注重赛后综合利用,提升高科技含量,减少维护成本。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以伦理生态、环境生态等思维引导人民群众进行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健康消费,倡导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要发挥体育的低碳环保优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体育产业服务于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5.1.4 坚持开放发展

发展体育产业要坚持开放理念,贯彻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理念,不但要利于我国市场、制度、资源等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外知名体育企业或体育组织,也要支持国内的体育企业走出去,促进开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一方面,体育产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新思路和新举措,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体育产业领域的开放力度和广度。要坚持消费引领的市场导向,打破思想观念、政策技术等壁垒,坚定不移的向包括外资和民营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开放(鲍明晓,2019)。另一方面,发展体育产业要利用“互联网+体育”模式,发挥资本融合、媒体融合、营销融合等力量,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地产、健康、养老、培训、传媒、科技、广告等行业跨界融合,不断拓展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

5.1.5 坚持共享发展

发展体育产业要坚持共享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止步于思想上,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一方面,发展体育产业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将“共建”与“共享”有机结合,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协同供给,增加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领导责任,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利益诉求表达平台,始终关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利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体育扶贫等方式,完善体育产业的市场供给,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5.2 促进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5.2.1 积极出台融合政策,加强多方位跨界融合

体育产业的核心是体育服务业,是一种关联度很高、覆盖面较广的上游产业,可以与健康、教育、旅游、医疗、金融、科技、文化、养老、互联网等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促进了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的财政状况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新兴领域。

5.2.2 推动体育消费升级,探索“互联网+体育”发展模式

体育消费升级是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重要导向,围绕体育消费市场的变化,探索“互联网+体育”发展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和提高投资有效性。“互联网+体育”是促进体育产业融合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推动力,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效耦合和精准对接,还可以促使体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沈克印等,2017b)。坚持体育消费为引领,以体育产业发展基金为杠杆,积极打造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

5.2.3 以体育产业规划为引领,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特色小镇

目前,在国家层面上的运动项目产业规划已相继出台,需要省、市、县各级地方部门研制和出台具体的体育产业规划。体育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要有总体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尽力统筹体育产业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乡村振兴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体育消费属于一种综合性消费,新时期发展体育综合体可以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带动整个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体现了“大体育、大健康、大旅游”理念,是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也是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要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垄断,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尽快建立一个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

5.3 实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5.3.1 创新供给方式,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供给

我国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美国、日本等体育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不仅政府要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还应与社会资本合作,增加体育场馆设施的有效供给。各地方政府和学校要积极贯彻《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制定更为具体的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实施方案或工作规划,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因地制宜地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另外,也可以利用闲置空地、开发公共空间、改造废旧厂房等方式,缓解体育场地不足问题。

5.3.2 重视和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破解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质上是关于人才的驱动战略,体育产业人才是发展体育产业的核心要素。各级政府要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出台人才激励政策,让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体育产业领域,破解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发挥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主体作用,多元化渠道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体育产业人才。另外,体育管理部门还可以成立体育产业人才智库、搭建体育产业人才服务平台,为政府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体育产业人才合理流动。

5.3.3 重视资本要素,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发展体育产业要坚持开放理念,运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产业融合壁垒,扶持重点体育企业,支持体育产业重点项目,让社会资本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体育产业发展和公共财政状况,尽快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贴息、补贴和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降低体育产业门槛,完善社会资本进入市场的自由进退、政策联动、产权保障、业态创新和激励等机制,释放资本活力。拓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融资渠道,可以与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相结合,创新融资模式和研发金融产品。建立体育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基于国家信用,以体育信贷政策为导向,成立体育银行,专注于发展体育产业,在体育场馆设施、竞赛表演业、全民健身等领域给与重点支持。

5.3.4 不断创新产业制度,加大体育科技创新

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要素效率,特别是要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不断创新产业制度,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创新产业制度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关键,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中心,加强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增加体育产业的制度供给。同时,政府积极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转化率。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要结合体育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扶持和引导体育科技服务行业的发展,推动“产、学、研”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的产业模式,促进整个行业的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

5.4 补齐体育产业发展短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4.1 以体育消费为引领,构建人人共享的保障机制

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人民的体育消费意识明显增强,体育消费方式也逐渐由实物型向参与型转变,对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体育扶贫机制,积极培育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市场等供给主体,积极参与体育供给,将共建与共享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增加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提升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打造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任波等,2018)。发展体育产业,构建人人共享的保障机制就是让广大人民享受到体育产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使不同阶层都能享受到体育所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5.4.2 构建现代化体育市场体系,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

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除了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之外,也要强化市场竞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积极出台土地规划、税费价格、人才引进等政策,促进自由竞争,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逐步构建现代化的体育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体育服务业,提高体育服务与产品的供给质量。在金融和财税政策上,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不断提高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在体育产业布局层面,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一体化”“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下,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大力发展。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政府也要出台一些激励政策,通过市场作用,让生产要素配置向西部和农村倾斜,尽可能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的体育产业发展差距。我国中西部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草原、沙漠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项目。如创建扶贫类型的体育特色小镇,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从而优化全国体育产业布局。

5.4.3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发展现代体育产业的总目标,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市场为主体,以运动项目为核心,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通过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要逐步解决在产业政策、人才保障市场、媒体服务、基础设施等问题,拓展运动休闲、赛事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等产业链。步入新时代,更应高度重视发展职业体育,因为职业体育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能够从更多更好的服务和更充分的竞争中,提升产业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创造GDP(江小涓,2018)。因此,以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为切入点,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职业体育,举办优质体育赛事,增加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另一短板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少,体育场馆使用率不高,这就需要丰富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让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另外,还可以采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以多元化主体供给为手段,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让广大人民享受到体育发展成果。

6 结语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由“数量短缺型”的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优质不足型”的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化,这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显,无法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在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中加以破解。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作为一个关系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议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基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实,在资源要素优化、行动逻辑重塑及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搭建平台与载体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着力补齐体育产业发展短板和增加有效供给,以破解多元化体育需求与不充分供给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应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发展方式,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不能停留在思想和理念层面,而应该体现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各个具体实践活动中,通过增加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供给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