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热点解析、前瞻与启示

2020-04-24张建华李婷文2颜景飞刘振铎张金波

中国体育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青少年身体社区

张 健,孙 辉,张建华,李婷文2,,颜景飞,刘振铎,蔡 峰,张金波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18年6月发布的《2018—2030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加强身体活动,造就健康世界》指出,当前全球80%的儿童青少年尚未达到每天身体活动的基本推荐量。为了有效破解这一现实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世界各国在多个政策领域采取积极行动,目标是在2030年将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缺乏的人数比例降至65%。相比之下,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缺乏状况更为明显。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国内70.1%的儿童青少年尚未达到每日60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基本推荐量(Chen,2017)。同时,《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我国60%以上青少年的居住环境不具备开展身体活动的基本条件,这是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不足所导致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慈鑫,2010)。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2017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6%,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2%。《上海市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7~18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郊区男生、郊区女生总体肥胖检出率分别上升1.3%、1.4%、2.7%、2.7%;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了2.7%,其中15岁以上男女生视力不良率超过80%。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水平连续25年呈持续下降趋势,学生超重及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9.4%。1985—2014年我国7~18岁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呈正增长趋势,超重检出率年均增长值在0.27%~0.63%之间,肥胖检出率年均增长值在0.10%~0.58%之间(王烁等,2017)。全国学生近视率持续升高,并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6)。在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身体活动参与方面,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总量显著高于农村地区,全国范围内男生的身体活动量要显著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总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Fan et al.,2017)。

建成环境是指人为改造、建设的社区、学校、家庭和办公环境,涉及自行车道、健身步道等活动区域的人造环境,还包括可通过政策和人力资源予以改变的潜在建成环境(Handy et al.,2002)。身体活动建成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的核心成果,探索该领域的热点主题及未来走向。通过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存在问题,对比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经验,提出未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理论研究的优化策略,进而改善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身体活动环境,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达到精准服务《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

1 数据纳入流程与研究工具

制定数据检索方法,依据文献纳入标准(表1),筛选本研究的最终数据,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对其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设置检索结果呈现类型为“Article”,语种为“English”,时间限定为2000—2018年,对数据库收录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将缺少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以及出版物信息的文献予以剔除,得到2 110篇文献作为最终数据。数据检索时间为2018年3月14日,数据库更新时间为2018年3月13日。

2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热点解析

梳理近2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的高频共被引及其施引文献(表2)发现,前期成果呈现出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广度和深度高度扩展化的基本特征,研究者重点关涉的热点问题主要聚焦于以下3个方面。

2.1 社区建筑、规划环境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

社区建筑、规划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相关变量涉及社区安全性、道路连通性、土地混合使用、自然景观、居住密度、公园与运动设施的数量与可及性。其中,居住密度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频率、时间负相关,即随着居住密度的增加,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时间减少,久坐时间延长,男生的上网和电子游戏时间显著增加,患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风险增大。社区的安全性则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距离、总时间正相关,生活在安全环境中的青少年步行可达11 024步/天,而生活在不安全环境中的青少年仅为9 688步/天。在性别差异方面,男女生的MVPA缓冲区半径分别为800 m、500 m,男生的户外身体活动时间明显高于女生。社区人行横道规划布局的美观性、良好的道路连通状况以及社区周围运动设施与公园的数量均与该群体的日均MVPA活动量正相关,即到达体育场地、设施和公园的距离、时间越短,越能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决定儿童青少年采用何种交通方式出行的关键因素。在农村地区,随着距离的增加,儿童青少年采用被动交通方式上下学的可能性增加60%,而城市儿童青少年采用被动交通方式上下学的可能性仅增加30%。此外,城市街道规划布局的通达便利性、人行横道的数量以及通过路口的交通安全性是决定学生是否选择步行作为上下学首要交通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土地混合利用率高的地区,更有利于儿童青少年选择步行、骑自行车等积极通勤方式上学。

续表2

续表2

续表2

2.2 学校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

学校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参与产生的影响,通过优化学校环境(提高运动场馆、体育场地与器材的数量、可及性与可用性)可以显著提升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参与率,有效降低儿童青少年患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风险。对于学龄前儿童群体,保育机构的建成环境制约着3~5岁儿童的身体活动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且保育机构的支持性身体活动建成环境对减少幼儿的久坐时间、提高MVPA和总身体活动(total physical activity,TPA)水平具有显著效果。与缺少支持性环境的保育中心相比,具有支持性环境的保育中心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参与MVPA的机会,有效降低学龄前儿童的久坐时间,提高该群体的身体活动水平。实施身体活动促进政策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与未实行促进政策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相比,每日的MVPA时间显著增加,久坐时间明显减少。同时,保育机构中便携式游乐设备与固定式游乐设备的数量直接决定着幼儿参与身体活动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供活动的场地面积以及体育活动政策的执行效度均与儿童群体的平均久坐时间负相关,与该群体参与MVPA的总时间正相关。学龄前儿童在有支持性建成环境的保育中心进行MVPA的比率高达15%,而一般性保育中心仅为9%(Neshteruk et al.,2018)。

2.3 家庭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

对家庭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久坐时间、饮食模式关系的研究发现,父母的身体活动习惯对子女的身体活动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即父母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示范影响与干预,直接影响子女参与身体活动的频率与总时间。此外,父母的久坐(看电视、玩互联网游戏)时间与子女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ED)的持续时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同样,儿童青少年参与家庭电子游戏的时间对身体活动水平的降低也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家庭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的相关性发现,房屋的后院面积,户外运动器械的数量、可用性,与家庭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的饮食习惯,父母的体育锻炼意愿、行为和频率,以及儿童观看电视、使用电脑和游戏机是否有时间规定等变量,均与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相关。在家庭经济环境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参与方面,高收入家庭为儿童青少年群体久坐行为的频繁出现提供了可能,并间接压缩了该群体参与身体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城市儿童青少年面对电脑、电视以及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屏幕静坐时间较长;农村低收入地区的儿童青少年群体则表现出较高的身体活动参与率。因此,从儿童卧室移除电子设备并规定其在特定时间段内观看电视、分时段玩电子游戏,是提升其身体活动水平,预防儿童青少年患超重、肥胖等流行病以及其他慢性病的有效策略之一。

3 未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热点前瞻

近2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者通过改善、优化儿童青少年运动环境,提高该群体的身体活动参与率,增加MVPA的持续时间,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症等流行病的蔓延(Ogden et al.,2006),以及降低儿童青少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率(郭强等,2017;Hotamis‐ligil,2006),为有效增进儿童青少年人群的体质健康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努力。该领域经过基础、高速和快速发展阶段的科研成果积淀,促使后续相关研究的主题覆盖面逐步扩大,同时研究方法的选取、使用,测试设备的校正与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实验设计的规范、逻辑与执行的程序、步骤也日趋完善。纵观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发展史,学校、家庭以及城市社区建筑、规划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关联性的相关成果一直贯穿于以上3个发展阶段,且在近10年内,与以上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此,未来随着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的逐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将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1)学龄前儿童保育机构(托儿所)建成环境对该群体身体活动产生影响的指标量化与评估;2)农村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建成环境的评估、构建与优化;3)借助建成环境对残疾、肥胖等弱势儿童青少年群体进行身体活动干预,帮助其恢复身体机能,同时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补偿残疾、肥胖给其带来的不便,进而使弱势儿童青少年个体顺利融入社会,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4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的脉络审视与经验启示

4.1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脉络

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的历程分为萌芽阶段(2005—2009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具有体育教育与运动医学(陈佩杰等,2014;Ip et al.,2017;Wang et al.,2018)、城市规划设计(于一凡 等,2017;Lin,2018)、公共卫生(张云婷 等,2017;Sullivan et al.,2017)、环境生态学(何玲玲等,2017;翟宝昕 等,2018)从业背景的相关学者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的中坚力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的研究起始于2005年(王敏等,2005),萌芽阶段的研究者主要是翻译介绍国外该领域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快速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学方面的参考。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立项名单中,《城市社区空间特征与儿童身体活动作用机制》《杭州市市区建成环境与成年人休闲性身体活动的关联性》2项课题获得资助,这是该研究领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后,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迅速上升,表现为研究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量逐年增多,与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领域相关的多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在学术会议交流方面,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研究进展在由2018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身体活动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作为研讨主题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

梳理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发现,国内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4个方面:1)对社区、城市公园、邻里的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联性进行系统综述;2)使用GIS、GPS、加速度计等工具量化研究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3)通过对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与评价标准、体系的解读,进一步归纳其对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环境建设的价值与启示;4)根据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宏观层面构建了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心理疏导与合理营养膳食于一体,社区、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运用现代化信息设备监控、干预、管理与评价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健康促进框架体系(汪晓赞等,2014),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完善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健康促进理论。

4.2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虽然近10年我国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对比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前期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1)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使用的研究方法普遍偏重于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相对较少。因量化研究仅涉及短时间的实验研究(运用GIS、GPS与Acti Graph GT3X+等测试工具的量化实验)以及横断面研究,缺乏长期跟踪性的实证研究,致使无法有效呈现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随建成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2)缺乏面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相关研究,以及不同国家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横向对比研究。3)尚未提出构建、优化托儿所与学校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统一标准或模式,当前仅是针对学龄后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单个影响因素的定量或定性评估,致使研究结果在指导优化建成环境实践方面不具有较强的普适性。4)缺乏面向残疾等弱势儿童青少年群体,以及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相关研究。

在总结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经验,归纳国内该领域相关难题的基础上,本研究着重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应对策:1)研究设计方面,应将GIS、GPS技术以及Acti Graph GT3X+等精密运动传感器测试工具应用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增大横断面研究和长期跟踪研究的覆盖面。研究方法方面,可以借助报告法以及名义群体法共同研究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行为,并有选择性的使用网络地图、环境与政策评估工具以及GIS人口密度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研究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建成环境。使用观察法以及加速度计等客观测量法,研究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研究指标方面,应涵盖社会生态系统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因素,如微观系统中的儿童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因素,中观系统中的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宏观系统中的政策、文化因素。其中,学校建成环境的研究指标应涉及运动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的可及性与可用性,以及儿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数量等因素。家庭建成环境的研究指标至少应涉及父母身体活动时间、经济水平以及家庭成员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等方面。社区建成环境指标应包含健身设施、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的数量与安全性,土地混合利用率与人口居住密度,社区交通安全性与植被绿化的美学感知等方面。试验控制方面,应充分考虑邻里与社会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特征的复杂性,以及性别、种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中间变量。测量方法方面,建议采用客观测量法,提升测试结果的精准度。若使用自我报告调查问卷等主观测量法,建议使用信效度较高的量表,并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将主观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加速度计、GIS与GPS技术)予以结合,降低调查对象因记忆导致的数据偏差。2)应进一步扩大不同地域社区建成环境研究的覆盖面,加强对农村社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力度,进而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建成环境提供优化建议,以提升农村社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参与频率、持续时间乃至运动强度,有效降低我国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群体患超重、肥胖等流行病的检出率。当前国内主要采用主观测量法测试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土地混合利用率,为了进一步核实该变量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影响效果的可信度,建议运用客观测量法进行测试,并运用量化统计分析法研究不同地域社区土地混合利用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以便在规划城市、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时,有针对性地提升社区内运动场地和设施的数量,并增强居民生活区内连接家庭、学校和公园三者之间人行道的连贯性与安全性,增加儿童青少年选择步行、骑行等积极性出行方式的次数。3)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行为受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体自身因素以及家庭、学校、社区、政策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研究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及其建成环境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地域、民族等本土因素,细化学校、家庭、社区与政策环境因素,以及青少年个体人际关系环境因素、心理与健康因素,进而确定建成环境中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因素的因子维度及其交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在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交互作用,确定不同影响因素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路径。4)国内该领域的相关学者,应密切关注残疾等弱势儿童青少年群体与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构建与优化。通过优化身体活动建成环境,提升弱势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频率,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可通过运动消解疾病、肥胖带来的心理创伤,帮助弱势儿童青少年个体顺利融入社会。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并加强学龄前儿童保育机构(托儿所)的建成环境研究,通过优化保育机构的室内外建成环境,增加保育机构内便携式运动设备和玩具的数量,扩充保育中心可供儿童活动的场地面积,营造良好的身体活动支持性建成环境氛围,提升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参与率。参考文献:

陈佩杰,翁锡全,林文弢,2014.体力活动促进型的建成环境研究:多学科、跨部门的共同行动[J].体育与科学,35(1):22-29.

慈鑫,2010.拯救政策为何止不住青少年体质的下滑[EB/OL].http://www.jyb.cn/china/gnsd/201003/t20100321_347994.html.

郭强,汪晓赞,蒋健保,2017.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模式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37(7):17-29.

何玲玲,林琳,2017.学校周边建成环境对学龄儿童上下学交通方式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46(3):30-36.

王敏,刘滨谊,2005.为了健康生活的设计:美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新趋势[J].中国园林,21(6):54-58.

王烁,董彦会,王政和,等,2017.1985-2014年中国7~18岁学生超重与肥胖流行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51(4):300-305.

汪晓赞,郭强,金燕,等,2014.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J].体育科学,34(3):3-14.

于一凡,胡玉婷,2017.社区建成环境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进展:基于体力活动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和思考[J].建筑学报,45(2):33-38.

翟宝昕,朱玮,2018.儿童户外活动视角下的上海市建成环境评价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47(1):90-94.

张云婷,马生霞,陈畅,等,2017.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12(6):401-409.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6.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AN R,ZHENG J,2014.Proximity to an exercise facility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na[J].SeAsian J Trop Med,45(6):1483-1491.

BOLDEMANN C,BLENNOW M,DAL H,et al.,2006.Impact of preschool environment upo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n ex‐posure[J].Prev Med,42(4):301-308.

BOWER J K,HALES D P,TATE D F,et al.,2008.The childcare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Am J Prev Med,34(1):23-29.

CARROLL S A,GILSTAD H K,ROSENTHAL L,et al.,2013.Dis‐entangling neighborhood contextual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body mass index,diet,and physical activity:The role of built,socioeco‐nomic,and social environments[J].Soc Sci Med,95(S1):106-114.

CHEN P J,2017.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fitness,and body mass index in the Chinese child and adolescent populations:An update from the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J].J Sport Health Sci,6(4):381-383.

DOWDA M,BROWN W H,MCIVER K L,et al.,2009.Polic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choo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young children[J].Pediatrics,123(2):e261-e266.

FAN X,CAO Z B,2017.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Nat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from the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J].J Sport Health Sci,6(4):388-394.

FRANZINI L,ELLIOTT M N,CUCCARO P,et al.,2009.Influenc‐es of physical and social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o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J].Am J Public Health,99(2):271-278.

GOMES T N,KATZMARZYK PT,HEDEKER D,et al.,2017.Cor‐relates of compliance with recommended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J].Sci Rep,7:e16507.

GUO X,DAI J,XUN P,et al.,2015.Sport facility proximity and physical activity:Results from the study of Community Sports in China[J].Eur J Sport Sci,15(7):663-669.

HANDY S L,BOARNET M G,EWING R,et al.,2002.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affects physical activity:Views from urban plan‐ning[J].Am J Prev Med,23(2S):64-73.

HOTAMISLIGIL G S,2006.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c disorders[J].Nature,444(7121):860-867.

HUME C,SALMON J,BALL K,et al.,2005.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home an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J].Health Edu Res,20(1):1-13.

IP P,HO F,LOUIE L,et al.,2017.Childhood obesity and physical activity-friendly school environments[J].J Pediatr,191:110-116.

LIN L,2018.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objective urban 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an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of Chinese school-age children[J].J Transp Health,10(2):322-333.

LIU H,LI F,LI J,et al.,2017.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parks,residents’physical activity,and mental health benefits:a case study from Beijing,China[J].J Environ Manage,190:223-230.

MOTA J,ALMEIDA M,SANTOS P,et al.,2005.Perceiv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s[J].Preve Med,41(5):834-836.

NESHTERUK C D,MAZZUCCA S,OSTBYE T,et al.,2018.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family childcare homes and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Child Care Hlth Dev,44(5):746-752.

OGDEN C L,CARROLL M D,CURTIN L R,et al.,2006.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1999-2004[J].Jama-JAm MedAssoc,295(13):1549-1555.

ROSENBERG D,DING D,SALLIS J F,et al.,2009.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 for Youth(NEWS-Y):Reli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with physical activity[J].Prev Med,49(2):213-218.

SALLIS J F,CONWAY T L,CAIN K L,et al.,2018.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relation to physical activity,sedentary behavior,and weight status of adolescents[J].Prev Med,110:47-54.

SALLIS J F,CONWAY T L,PROCHASKA J J,et al.,2001.The as‐sociation of school environments with youth physical activity[J].Am J Public Health,91(4):618-620.

SALLIS J F,GLANZ K,2006.The role of built environments in physical activity,eating,and obesity in childhood[J].Future Child,16(1):89-108.

SALMON J,TIMPERIO A,TELFORD A,et al.,2005.Association of family environment with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and with low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J].Obesity Res,13(11):1939-1951.

SPURRIER N J,MAGAREY A A,GOLLEY R,et al.,2008.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ary patterns of preschool children:a cross-sectional study[J].Int J Behav Nutr PhysAct,(5):e31.

SULLIVAN S M,BROYLES S T,ZHAO P,et al.,2017.Associa‐tions of neighborhood social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9-11 year old children from 12 countries[J].Health Place,46(1):183-191.

TANDON P S,ZHOU C,SALLIS J F,et al.,2012.Hom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sedentary time,and screen time by socioeconomic status[J].Int J of Behav Nutr and PhyAct,9:e88.

WANG J J,WANG M,LAU P W C,et al.,2018.Physical activity as a mediator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environments and body mass index in Chinese adolescents[J].Health Place,54(3):37-42.

WANG L,TANG Y,LUO J,2017.School and community physic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a multilevel path model anal‐ysis[J].J Sport Health Sci,6(4):416-422.

WONG B Y M,CERIN E,HO S Y,et al.,2010.Adolescents’physi‐cal activity:competition between perceived neighborhood sport fa‐cilities and home media resources[J].Int J Pediatr Obes,5(2):169-176.

WONG B Y M,HO S Y,LO W S,et al.,2014.Longitudinal rela‐tions of perceived availability of neighborhood sport facilitie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s:an analysis of potential moderators[J].J PhysAct Health,11(3):581-587.

WONG S H,HUANG W Y,CERIN E,et al.,2016.Home and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association with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related dietary behaviour[J].Hong Kong Med J,22(S6):43-47.

YANG Y,HONG X,GURNEY J G,et al.,2017.Active travel to and from school among school-age children during 1997-2011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China[J].J PhysAct Health,14(9):684-691.

猜你喜欢

青少年身体社区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我de身体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