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生活资源开发园本化课程

2020-11-23朱伟伟王翠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生活资源课程资源

朱伟伟 王翠

摘要:基于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立足城郊幼儿园丰富多元的生活资源以及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淮安市淮河幼儿园着力生活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推动课程园本化实践水平提升,形成了课程资源利用推动全面发展的园本模式、“自然生长”系列课程案例集、“淮河生活”主题课程实施建议等一系列契合园所实际的课改成果,实现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效应,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了普适又有个性的样本。

关键词:生活资源;课程资源;城郊幼儿园;课程园本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A-0022-05

淮安市淮河幼儿园自建园以来,扎根于园所地处城郊结合的资源特点,积极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坚持“自然、本真、童趣”的教育追求,努力实现“让幼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教师专业而又快乐的工作”的办园目标。2016年4月,园所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推动下,扎实开展“从生活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入手,探索城郊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实施路径”的项目实践,历经了剖析、实践、论证多轮的探索,追随儿童的需要,发掘利用好各种资源,建设幼儿感兴趣的、促进幼儿发展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课程名片。

一、项目提出背景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载体,教育改革理念的落实必须通过课程转化来实现。我园准确分析现状,勾画未来发展,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地推进课程园本化进程。

(一)源于园所课程建设现状剖析与未来发展需要

园所顺应发展需要,结合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动,对课程建设现状与未来走向进行了剖析与梳理。明晰了结合城郊幼儿园生活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依托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课程建设的阶段思路,诊断分析出课改初期园所亟待提升的关键问题。如缺乏对相关资源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与分析,追随幼儿生活实际、兴趣与需要的园本化活动较少,园所整体课程建设园本化水平不高等。鉴于此,园所期待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变现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其观察幼儿发展与教育契机捕捉能力、环境创设与课程实施能力,推动课程园本化水平提升,形成普适又有个性的课程范本。

(二)源于前期课程建设“知”与“行”的延续

园所自建園起,就明确立足实际、站稳城郊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几轮的课程实践探索,思路不断清晰。“十二五”期间,结合城郊幼儿园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及课程实施实况,以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幼儿园生活化美育”研究实践为抓手,以资源利用为切入点,以生活中的各类材料运用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展了集体教育活动、美工区游戏活动、创意工坊专项活动等一系列生活化美育活动探索。在提升幼儿感受自然、创造表达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表现能力,提升教师利用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能力的同时,也奠定了园所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推动课程建设的基础。“十三五”初期,我们重点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入手,优化已有的主题课程,丰富幼儿的多元体验,探寻更为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2016年4月“从生活资源入手,探索城郊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路径”成功立项为省第三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契机。

(三)源于对课程游戏化的理念认识与契机把握

《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主要是依靠与周围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基本的玩具和多样化材料以及具有生命气息的环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从幼儿园课程目标出发,结合课程内容,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幼儿周围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都是课程资源。要让幼儿在与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把资源转化为幼儿的经验。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应吸纳和融合儿童的生活,要注重新经验的获得,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多样化的资源真正给幼儿带来综合的经验[1]。各类理论研究基础与前沿教育经验,坚定了我园开展课程改革的信心,明晰了前行的方向。我们借此项目推动,也再次证明了认识与构想,关注幼儿周边生活中一切有趣的现象与事物,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是推动课程园本化的有力载体,也是提升课程园本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核心概念

生活资源发掘与利用是指关注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幼儿的经验,推动幼儿的发展。课程园本化是指根据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所进行的课程选择、课程重组、课程管理,使课程的实施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幼儿发展的需求相契合。

依托生活资源发掘与利用的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建设,强调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立足实际,充分挖掘与利用生活资源,关注幼儿的生活环境、发展需要、经验水平和学习特点,努力提升教师发掘与利用资源的能力,推动每位幼儿在自身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生活、幼儿的兴趣、幼儿的需求及问题;基于观察,寻找资源利用点、活动教育点、游戏生成点、生活价值点,让课程实施、环境创设等尽可能给予幼儿归属感、掌控感、满足感。二是彰显生活与资源价值。发挥城郊幼儿园特点,发掘利用有益于幼儿经验发展、生活丰富的各类资源,优化一日生活组织形式与内容,优化园内环境创设,拓展幼儿活动空间与内容,在资源有效利用中推动教育目标落地,让课程来源并回归幼儿生活,促进幼儿全面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课程实施有效化,课程建设园本化。

三、项目实施路径

园所以生活资源挖掘与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探究起点,采取自下而上的扎根研究方式,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数据分析、日常观察、案例审议等形式,了解每一位教师对于生活资源发掘与利用、课程实施实践困惑与思考,从而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搭建研究平台、梳理研究策略,架构项目实施框架。

(一)聚焦生活资源发掘与利用,落实课程园本化实践的推进

1.生活资源挖掘的园本化

资源挖掘园本化是指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形成本园的教育资源图。我园立足城郊位置优势,将资源梳理系列化、主题化,为课程园本化的实施提供保障。

(1)自然资源的挖掘。自然资源是幼儿了解自然,探索世界和获取经验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不仅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还对幼儿的精神陶冶、审美体验和人格发展等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几年来,我们从园内到园外,由近及远对幼儿园、社区、周边湿地公园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形成类别清晰、操作性强的园所自然资源地图。如进行园内与社区自然资源梳理时,师幼一同对两处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汇总,成立了花、草、树(景观树、果树)、农作物四个项目组,为便于操作还特别设立园内动物(昆虫、水生动物)资源项目组,聘请具有相关种植养护经验的教师为项目负责人,其他教师、幼儿、家长志愿者、社区专业养护人员根据兴趣与特长加入项目,分别对这些资源进行调查与筛选后,整理纳入园所的自然资源库,为后期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社会资源的挖掘。社会资源主要指为了满足需求,所有能提供而足以转化为具体服务内涵的客体,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我们重点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四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梳理与整合。

一是人力资源的梳理。园所建立家长资源库,根据每位家长职业特点、个人特长等,进行信息的分类整理,在开展活动时争取目标资源库里的家长支持,让其成为助力课程发展的资源之一;建立教师资源库,园内无论是巧于针线、善于梳妆、厨艺高超的生活达人,还是唱跳画写、各有所长的才艺之星,或是喜爱种植、热爱摄影的发烧友们,都可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信息进行分类建档;建立专家资源库,与地域内高校教授、市区教研员、优秀的园长与骨干教师等一一沟通,视研究专长进行签约入档。

二是数字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梳理。园所形成了两类资源库,园所、年级、班级三层共建的资源梳理机制,明确资源梳理的框架内容设定、需求发布、审议筛选、使用制度等方面各层级的职能,保障了两类资源库建设的效能。数字资源库方面,通过几级审议活动将每学期生成的课程案例、重大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总结、观察记录、游戏活动组织视频等内容,以数字资源的形式分类筛选汇整,共享在云端,供教师在新活动中进一步参考与优化。物质资源库方面,结合生活化美育活动及主题课程实施需要,定期进行自然类、生活类等物质资源收集,让资源室成为孩子们想象的源泉,等等。

三是文化资源的梳理。泰戈尔说过,古老的种子,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出于对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有其文化渊源与独特情趣的认知,我们从节气文化、节庆文化两块分别挖掘各自的教育价值,支持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一次次亲历“计划、实践、回顾”,感受文化影响,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此外,也适当对外来节日资源进行筛选,以丰富幼儿对于多元文化的体验与感悟。

2.生活资源利用的园本化

资源利用的园本化是在资源发掘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将资源巧妙地融入一日生活中去,通过个性化的活动安排,支持其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将资源转化为经验,彰显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

(1)利用生活资源推动主题课程的优化。省编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是我园课程实施的主要蓝本,优化既有的主题内容,让其更能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需求,让预设变得更有意义,提升课程的园本化程度,资源利用凸显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以资源利用为抓手,优化课程内容框架。突出资源价值,对蓝本课程内容进行删减与充实,形成契合园本实际的课程实施框架与脉络。在实施调整后的主题内容时,关注可操作性和自主空间提升。如一学期有一个月或每个月有一周的自主时间,给予教师生成活动的空间。二是以级部教研为平台,完善课程资源建设。落实年级部教研活动的效能,分主题定期进行课程实施前、中、后三段审议,优化既有课程内容,推动资源共享,将课程审议活动产生的课程方案、典型案例、环创策略等更新充实到相关资源库中,成为新的资源,让资源随着课程的生长充满生命力。

(2)利用生活资源搭建生成课程的平台。在课程园本化实践过程中,推进资源的深度利用,关注“预+遇”,在预设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拓展、生发,形成了更适宜幼儿成长的主题活动课程。

一是與自然共生的课程。充分利用前期自然资源梳理的结果,将目标资源有效地融入课程,由近到远、由内到外、用好每一资源的教育价值,并形成相应的课程案例。如在“枇杷树下的故事”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园内的枇杷树,学会围绕主题设计思维导图、调查记录、测量统计、表达表现等,在看、摸、尝、说、想中支持幼儿获得经验、感悟生命。二是与游戏为伴的课程。首先是最大化地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视角,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改造。如班级活动室与睡房分别成为静态与动态区域的游戏场所,户外开辟了沙水区、攀岩墙、涂鸦区、传音筒等游戏区域。其次是关注幼儿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以计划—实践—回顾的活动模式,让幼儿在自主制定游戏计划、解决游戏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重组经验,形成新经验。如“小帐篷大智慧”活动的设计动机是源于游戏休息时帐篷容纳人数太少,教师尝试引导并支持幼儿自主搭建帐篷,从观察帐篷、设计搭建图纸、选择搭建材料,到搭建平顶、有顶、多顶等不同类型的帐篷,让幼儿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彰显成长的力量。三是与生活相遇的课程。充分把握走进幼儿生活的人与事,利用其独有的教育价值,丰富幼儿学习与生活。如班级教师怀孕时,“我从哪里来”系列活动诞生了;园所换了男园长,追随幼儿兴趣开展“男园长的故事”对话活动;谈到职业这个话题,了解爸爸、妈妈的职业、兴趣特长等,实现幼儿园、社会与家庭的深度链接。此外,及时捕获幼儿生活中的问题与“意外之事”,将其转化为幼儿发展契机,开展适宜的活动,支持幼儿在解决问题中求知与成长。

(二)着力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保障课程园本化实践的推进力度

教师即课程,教师的高度决定着课程的高度。提高不同层次的教师对课程园本化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园所积极搭建了各种平台,推动教师在学与研的过程中蜕变拔节。

1.以学为先,厚实理论功底

一是张弛有度,任务驱动。以阅读作为学习的起点,给教师们制定阅读清单,提出“上不封顶,下必保底”的阅读要求,以自主阅读与共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每日阅读打卡,并定期进行阶段阅读感悟与实践心得分享,厚实其理论功底,深化对课程回归生活、回归儿童的认识。二是借助线上,兴趣驱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便捷优势,提高自主随机阅读兴趣,鼓励教师进行线上阅读,及时将好的材料推送在研学群中,让教师在与名园名师对话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生活资源发掘利用与课程园本化之间的关系。三是定期分享,同伴驱动。每月开展“我的阅读故事”交流活动,通过宣扬鲜活的阅读案例、树立爱阅读典型等,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藉于以上推动,教师们理解了什么是课程园本化、什么是儿童行为观察、什么是资源建设、什么是适宜的环境、什么是适宜的课程等,为教育行为改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以研为径,提升专业能力

秉承每位教师都是课程的建构者与实施者这一教育理念,园所与全体教师共研共长,积极探索依托资源建设实施课改提升队伍素养的研训路径。一是重视园长在课程建设中的引领与支持。园长是课程建设的引领者,决定着课程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导向与落实。重点在畅通教师学习渠道和优化课程管理机制两个方面着力队伍建设,除了为教师提供多元的学习途径,支持教师在主题式、跟踪式、浸入式、随机式等多种教研形式中持续不断的实践与成长之外,还牵头组建了课程核心研究小组,建立课程开发研讨和课程审议制度,协同教师推动课程建设走向持续、动态、开放。二是提升教师反思课程,发展课程的能力。园所实施了“从观察切入、从对话浸入、在分享中反思”的师能提升策略,提升教师倾听、观察、反思和回应儿童兴趣与表现的能力,以及利用资源建设课程的敏感与巧妙,推动课程的发展。如环境创设中,鼓励教师在观察幼儿基础上,根据生活资源的价值,在主题视野下开展对话式教研活动;通过课程案例系统分析师生间的互动水平以及探讨课程发展的多种可能路径,不断提升环境的儿童主体地位。

四、项目实践成果

坚持儿童立场,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来源,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形成了园本化的课程故事集、课程框架与实施建议、资源利用推动发展样式等系列成果,提升了教师们的课程执行力,推动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形成了园本课程故事集《“自然生长”系列课程案例集》

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发掘与利用园所周边一切贴近幼儿的生活资源,形成了多个生动、有趣的课程故事,如自然类的《蛞蝓入侵》《我与“絮”的相遇》《夏日炎炎,“鱼”我相遇》;生活类的《幼儿园换名字啦》《我的老师去哪了》《我给幼儿园穿花衣》;防疫类的《我会戴口罩》《消毒小卫士》《话说英雄》;游戏类的《小小一粒沙,神秘金字塔》《纸箱变形记》《童话小镇》等。案例集呈现了教师关注幼儿问题、观察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话语,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模式推动幼儿深度学习的课程实施策略,彰显了课程园本化实践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完善了园本课程实施框架《“淮河生活”综合课程实施建议》

园所以综合教参为基础,根植周边生活资源利用,优化了原有课程框架,线性确立每个月课程的大主题,每个大主题下确立3~4个小主题,以“项目学习”的形式来解决儿童关于生活中的各类思考,通过计划、实践、回顾的推进方式,轮回进行课程园本化改造的探索,明确了园本的课程实施框架,形成了相关实施建议。如在建议十月份各年龄段课程主题分别为“我爱我家”“我居住的社区”“我的家乡淮安”等的同时,也对该主题的组织实施从资源征集、环境创设、活动安排、家园沟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与建议。整个实施建议在课程园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引导教师的课程视角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儿童,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学转变为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参与”的参与式学习,并为教师的课程规划、审议剖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都提供了实施建议,给予可行的实操指导同时,也赋予班本实践的自主空间,以更好推动“幼儿为本”理念落实。

(三)生成了循環共生的资源推动发展样式 →“X” Developing

项目组在挖掘利用现有的资源的同时,还通过“发掘—利用—发掘”的路线将很多资源变成了循环再生的资源。我们认为生活加资源在不断地发掘与利用中可以推动全方位的整合发展,而且不断作用、不断发展。这个“X”是在幼儿园中生活的人,是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如将生活环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不同的签到形式、入园形式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生活,并将之作为隐性的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对生活课程的认识;园所形成的课程框架、课程模式、课程故事,年级组形成的各种电子方案又成为教师们学习再利用的资源,等等。在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资源发掘意识、课程规划能力等都得到了再次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依托生活资源推动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实践与探索中,教师们资源发掘与利用的能力、课程规划能力、审议剖析能力、游戏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园所的课程也越来越回归儿童的生活。今后,我园将继续项目探究实践,持续推动教师课程规划组织实施能力提升,梳理资源建设协同全员发展的深度推进策略,进一步丰润“自然生长”园本课程的内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更具有借鉴性的课程范本。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着力研究区域推进,实现课程游戏化项目新突破[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4):7.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生活资源课程资源
生活点滴,许小学英语一个美好未来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利用生活资源,激活生物课堂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