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活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0-11-23刘燕

天津教育·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活化优秀传统文化构建

【摘要】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与生活接轨,形成联动机制;与活动挂钩,建立长效机制;用灵活方式,展示课程机制,构建“活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亲近的、可用的、有生长力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陌生、不畏难,能自觉践行,能不断升华,最终融入人格修养、家国情怀。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30-0181-02

Constructing "Activ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Yinchu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 LIU Yan

【Astract】The school is the main fro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t forms a linkage mechanism by inte-grating with life;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by linking with activities; using flexible methods to display curriculummechanisms, construc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that is "activated", and building a close, Available and vigor-ous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are familiar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not afraid of difficulties, canconsciously practice, can continue to sublimate, and finally integrate into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Keywords】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一、傳统文化教育现状及问题

几乎每个中小学都开设了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诵读课程,但很多学校在开设时没有更好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仔细考量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是不是能很好地实现对接,仅仅是为了表示重视,开设一门课程而已,为了课程而课程。表现出来的往往是:

(一)内容、方法单一

小学中普遍学习的是传统蒙学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论语》,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三百千》的学习,到小学继续豆腐三碗、三碗豆腐。这里不是说学习统蒙学教材不好,而是配以单一的方法,师生只是读渎而已,与生活弱关联,学生也不知学了何用,很难走向深入学习。

(二)大杂烩的活动拼盘

除了课堂教学,在小学阶段还会组织相关的各项活动。如中秋节时会布置一些手抄报,摘抄描写中秋、月亮的古诗词;有的学校、教师坚持“每周一诗”;央视的“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会”热播,于是各学校也相应出现了这些比赛,学校热热闹闹,学生热情澎湃,但多属于临时抱佛脚、跟风的活动,杂乱无序不成体系,很少有坚持下来沉淀为学校特色文化的。“课程碎片化”,难发挥整体育人效果。

(三)学习成效有待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融入血脉的精神滋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其体现在方方面面,又好像遁于无形。师生受到多年相关教育,应该发白内心热爱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能在生活中、举手投足中展现出受其滋养的风采。然而,大多数人只是读过背过,零散的知识难以转化成能力,自然难以为继;对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升华成持久的喜爱,自然不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二、构建“活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活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构建亲近的、可用的、有生长力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陌生、不畏难,能自觉践行,能不断升华,最终融入人格修养、家国情怀。

(一)与生活接轨,形成联动机制

生活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课程意识,积极挖掘可利用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打通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如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四季诗词等课程,指导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演变过程及风俗,诵读有关的古诗词,和家人一起制作节日的美食,走进自然,将美好的诗句还原到眼前的美景之中,完成一份份“自然笔记”……传统文化的学习就这样亲切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生动而有趣。我校实施的《遇见二十四节气——小满》课程时,将小满节气文化融合到各年级的相关学科,开展相应的学科融合活动。其中麦穗制作的立体画、形状各异的3D蒲公英、刺绣、荷包、陶艺吊坠、节气物语、摄影、百米长卷、插花、植物拓片等精美作品无一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还有语文课诵美文、健康课话养生、科学课苦菜秀、计算机课智能小满等节气融合课,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灵动、有趣、兴味盎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在课程中感受着节气文化与学科融合的魅力,实现全员育人。成果展示的那一周里,学校还专门借来了可爱的小机器人,个子和低年级的学生差不多,取名“小满”,可以和学生进行提问互动。学生乐坏了,“小满、小满”叫个不停,围着小满问东问西。在古老中镶嵌了现代的元素,成为独特的风景线。

(二)与活动挂钩,建立长效机制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进身心健康;能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不能各自为政,要有“大活动”概念。这里的“大”不是指向活动的规模,而是说不管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都要完成一个目标,完成一类教育活动,从而整合成“大活动”,因为大棋局比一次活动更有效。“大活动”横向是联动,纵向是长效。如走过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走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这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活动,像一颗颗珍珠,用时间的线穿缀成美丽的项链,时间拉长了,节奏放慢了,学生在这一年中始终被包围在绵密而温暖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教育以浸润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从而更深入持久。

(三)用灵活方式,展示课程机制

《意见》提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学校、家长要创建更多接触的机会,搭建更多展示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力争做到活学活用,体会成功,升华成自信和热爱。我校除各类艺术进校园的体验,还开展手抄报展评、朗诵比赛、诗词大会、古诗词晋级赛;社团还开展了小古文剧创、编、演活动,《师旷劝学》《道边苦李》都被搬上了舞台,创作的校园剧《节气奶奶》参赛获奖。我在支教三沙源小学时,每年两季的“趣味乐考”中都设有传统文化的项目,“妙语连珠”,考查学生一年来积累的童谣谚语;“古风古韵”,每个小组自己准备道具,自己编古诗、小古文的节目表演。在游戏中检查了学生校本微课程的学习情况,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深受学生、家长的追捧。12岁的学生准备告别童年向下一个成熟的阶段迈进,正处于人生的小满时节,结合小满课程的展示,给六年级的学生在小满这一天,设计了特别的“小满式”成长礼。仪式感满满的成长礼带给学生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珍藏。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里都有“傳统文化”的基因,教师就是要努力唤醒每个学生的精神记忆。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形成教育合力,努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机盎然。

注:本文为银川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古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课题编号:YJKG15-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施克灿.《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2019.

[2]刘燕.新建学校以文化立校的点滴探索[J].宁夏教育,2019(09).

作者简介:刘燕(1975.9-),女,汉族,山东莱西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李芳)

猜你喜欢

活化优秀传统文化构建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