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俳句是什么味道
2020-11-23蔻蔻梁
蔻蔻梁
我承认“和果子”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点心。在“ 它太漂亮了怎么舍得去吃它” 和“ 就是要把这么漂亮的东西咬烂了吞到肚子里变成粑粑”这两种互相冲突的情感里, 冲突越强烈, 诱惑力越大。
这与日本人天生的悲剧审美是一致的, 如樱花, 如花火。反正所谓悲剧, 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吃和果子, 我觉得大致也就这意思。这种行为本身已经是一种俳句一样的美, 谁还会去管一首俳句是外酥里嫩还是酸甜适中?
当年日本的遣唐使将中国的饮茶习惯带回日本, 同时带回了茶道文化和糕饼技艺, 受到日本贵族的追捧。从此,“ 果子” 也就是糕点才进入了日本, 从僧人开始, 流传到贵族, 再四散到布衣平民。
第一次在京都参加一个和果子宴, 全程无非一碗抹茶, 一个果子。老师要带领品尝者打开五感, 从了解它们的名字开始, 这些名字取自四时风月、和歌、俳句、历史、乡土, 它们叫作初音、云锦、落雁、花菖蒲……品尝和果子,要从名字开始, 感应季节感及其由来, 在心底产生不可思议的回响,然后彻底安静下来。
这才能开始正式调动五感。
首先是视觉。用眼睛欣赏和果子的美感。和果子之所以著名,大部分原因来自“手作”。这是日本点心师傅的骄傲。他们不但能做出具体的樱、梅、竹、兰,甚至能做出更为抽象的“流云” 或者“ 风沉”。沉心静气地端详, 你会惊异地发现一枚小小的果子刹那间涨满了美感,美得要溢出来。
第二感是嗅觉。日本人是嗅觉的民族, 传说在暗夜里, 虽然穿着衣服, 他们也可以判断出来者是谁。所以香道与猜味道的游戏在日本盛行。品和果子的香气, 是用嗅觉回忆大自然的恩泽。稻米、红豆、芋头、肉桂、姜、薄荷……在抹茶的气息里,风吹疏竹,雁渡寒潭。
第三感是触觉。老师请我们轻轻接触和果子,感觉它的柔软,感觉它的细腻。然后持竹刀,果断简洁地从中切下, 感受竹子切开这一丰腴身体的感觉。这支竹刀日本人称之为“杨柳”,在考究的和果子筵上, 需要现场手削出来。古雅的和果子品味者,则随身携带自己的“杨柳”,用一只锦缎套子裹住, 到这时就恭敬地抽出。当一个人扩大了自己的感官之后, 每一种感觉都被放大, 我能感觉到刀下的和果子甚至生出某种肉欲来,让人心跳加速。
第四感是味覺。是我们对食物最熟悉的感觉。和果子很甜,中和了抹茶的苦涩,一喜一寂,对味觉加以中和。
第五感是听觉。是品尝食物时候发出的声音。听糯米的黏着, 仙贝的脆响, 甚至抹茶下咽时喉咙间发出的“ 咕咚” 一声, 都显出不一样的趣味来。
如此,才算吃懂了一枚和果子
只是后来就再也找不到这五感了。在任何地方买回来的和果子, 都是“ 啊呜” 一口咬掉一半,只觉得真甜,非要拿一口茶去就它才算完。这样的一枚和果子, 除了漂亮一点以外, 跟普通甜点并无二致。
原来人的感官系数是真的可以自由缩放的。外界变得很小的时候, 内心就变得很大, 一切无意义变成有意义。反之,什么都不过如此。
我并不怀念和果子的味道, 但是挺怀念那一个多小时里只细细吃一枚和果子的自己。
不知道同样的方式能不能用到品尝其他菜肴或者食材中去, 也许不行。毕竟和果子文化从寺庙中开始盛行, 它和抹茶的搭配本来就自带了禅意。正如剁椒鱼头和青椒回锅肉, 天生不是五绝七律, 倒也用不着焚香之后吃, 在人声鼎沸的餐厅里夹一筷子— 只可惜, 这才是我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