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监督”体系的相关建议
2020-11-23申燕
申燕
摘 要 本文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各监督主体着手,建立“大监督”体系工作机制,推进权力运行和程序运行规范化、公开化,做好全过程监督,形成决策、执行、巩固、整改、完善、提升的良性循环,对集团公司如何构建“大监督”体系提出相关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大监督”体系构建,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 大监督 业务监督 民主监督
一、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集中统一领导
(一)完善董事会建设
董事会是集团经营管理的决策机构,需要制定、完善《董事会议事规则》并严格执行,以保证董事会的规范运行,引入独立董事及职工董事,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二)加强监事会监督
制定完整的《监事会(监事)工作规则》《监事会(监事)工作指引》规定。下设监事会(监事)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子公司监事会(监事)的领导,协调监事会的各项调研、检查活动,落实监事会决议或决定,协助监事会主席处理监事会的日常事务。建立派出监事的信息档案,完善监事人才库。建立子公司监事会的工作报告机制,督促子公司监事会、派出监事按要求提交行使职权的有关材料,充分掌握子公司监事会的运作情况和派出监事的履职情况。
(三)搭建“大监督”平台
全面加强党委对监督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纪检监察室牵头,风险管控部、财务部、监事会等监督主体密切配合的“大监督”平台,成立“大监督”工作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委员会成员应加强协作配合,发挥监督合力,形成“监督前共商、监督中协作、监督后运用”的机制。
二、加强各监督主体的作用,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一)加强纪检监察监督
通过垂直式领导,把下属单位纪检人员集中到集团纪检监察部门接受统一安排、统一培训,再派驻到其他下属单位。对符合条件的纪检人员,可以通过规定程序,采用“双向进入和交叉任职”的方式,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出席或列席董事会、监事会、办公会等重要会议。
(二)加强风控和审计监督
加强风险管控与审计的监督力量,从控制方式上形成风险管理一体化,对待同一种風险源,内控管理职能是头,负责设计和决策阶段的风险,法务是身,负责实施和运行阶段的风险,审计是尾,负责监督检查全过程的风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盯重点问题、关键环节,理出任务关键点,建立科学的控制体系,强化合规风控管理,实现内部审计转型,提高平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加强业务监督
各级职能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承担起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治理责任,把好业务监督的首道关口,重点加强对关键人员、岗位、部门、环节、制度的监管,树立管理即监督的理念。针对不同业务、不同职能,要逐步制定完善的风险分类标准和统计汇报机制,分类监管各类业务风险,定期开展统计、分析、汇报。
(四)加强民主监督
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选派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参加董事会和监事会,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5项职能和权力,加强企务公开,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拓宽沟通渠道,设立董事长信箱,广泛听取员工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员工的诉求,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五)逐步开展巡察监督工作
逐步开展内部巡察工作,制定《巡察工作手册》,明确巡察目标、巡察方式、巡察内容、巡察要求等。结合巡察任务,精心准备《巡察方案》,明确监督重点、程序、方法及纪律等核心要素,将巡察内容细化分解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清单,严格规范前期准备、实施、报告、反馈、移交和整改等关键环节,确保巡察监督程序严谨。
(六)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社会监督是最有效、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在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监督权的同时,也要充分肯定社会中介组织和新闻媒体、网络的监督作用。从第三方客观和真实的角度评估国有企业领导的工作业绩,把对企业领导的监督从企业内部的工作范围扩大到生活和社会领域。
三、加强对重点对象、环节的监督,确保国资监管到位
(一)不断加强对重点对象的监督
针对公司主要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现实,一是加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二是加强对人钱物等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强对新提拔干部和年轻干部的监督。
(二)不断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监督
1.注重目标管理,加强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规范操作程序,注重企业价值创造。进一步完善工资分配制度,在规范岗位消费的基础上加大激励力度,探索中长期激励的有效途径,落实年度绩效工资和重大专项奖励(主要是重大项目,化解重大资产风险)。加强对考核过程的监督,提高透明度,保证考核结果科学合理,提高考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评价指标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2.以投资管理为重点,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重大投资监管机制,明确企业投资决策程序和权限,完善重大项目的评审制度。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关系投资,引入外部专家,组建投资决策委员会,充分评估项目风险和可操作性。加强对投资决策的监督,利用信息公开倒逼投资项目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3.注重财务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建立覆盖全系统的财务信息平台,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及时披露,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监管的问题,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风险评估、分析和监测,动态管理企业财务指标,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预警能力。
4.以工程管理为重点,加强重点环节监督。把重大工程项目工作放在监督管理的重要位置,指导、要求、协助建设单位构建符合实际、运行有效的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和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遵循上级管理规定、符合项目工作实际、能够有效执行落地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管理流程、管理责任和权限。
四、建立“大监督”体系工作机制,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一)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在大监督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制定并颁布《“大监督”体系运行管理办法》及配套设施细则,明确适用范围、各职能部门在“大监督”体系中的职责、管理体制、问题整改及追责、成果运用等,以确保“大监督”工作有基础和规范,保障其正常运作。
(二)建立信息共享互通机制
线上推进监督信息电子平台建设,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监督事项和电子运行数据收集到电子平台中。实现监督线索、监督结果、整改实施、责任追究等内容的查询、统计和归档信息化。線下在日常管理监督工作中,风险管控部、财务部、财产权部、监事会、工会等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向纪检部门提供可能涉及违法行为的线索。
(三)建立联合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纪检牵头部门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会议。每年底,纪检部门负责收集各监督职能部门对下一年度准备开展的常规、定期、专项监督,共同商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开展监督检查前,各监督职能部门就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内容等内容共同商议并优化。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监督检查业务部门应按照程序进行调查,撰写报告报送监督委员会,审核通过后,由监督委员会上报党委审议。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重要线索,需将问题和调查结论书面移送纪委,按照程序和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建立监督检查考核机制
根据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编制管理监督项目清单,严格执行监督检查要求,认真比较管理监督项目清单,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形成层层负责和贯彻落实的工作模式,促进部门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纪检部门应及时对这些职能部门重新进行检查和评估。同时,还要调查处理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中存在的遗漏、行动迟缓、行为不检、渎职等问题,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
(五)建立监督结果管理机制
对被检查单位、项目、程序、结果及整改落实情况等进行公开,使流程公开透明化,以公开倒逼企业落实整改,提升内部监督成效。监督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大监督”联席会议,组织对企业存在的违规、不合理管理行为进行总结、研究分析,找出经营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源,提出有效建议,及时向党委上报工作成果,确保监督成果及时运用到提高企业管控水平和干部选拔等工作中,为企业实施科学、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为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开平.推动“再监督”压实“大监督”[N].中国铁道建筑报,2020-06-04(003).
[2] 王东.国企建立和完善“大监督”工作格局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0):217-218+224.
[3] 卞传山.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体系的探索与思考[N].江苏经济报,2020-07-01(B03).
[4] 宗文富.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格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J].法制博览,2020(15):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