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理论

2020-11-23李尧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8期
关键词:弗洛姆

【摘  要】弗洛姆认为个体意识开始觉醒、获得自由的同时,也背负了孤独、寂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选择臣服权威,大肆破坏,放弃自我个性等方法,希望通过逃避自由再次获得安全感。他指出这是消极自由的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积极自由是个体自发性的行动,用自发性的爱和自发性的劳动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弗洛姆自由理论对“自由”问题具有启发性的价值,但该理论仍具有缺陷。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为基础,克服这些缺陷,正确看待自由问题。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问题;心灵机制;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

引言

20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但这并未给人类带来长久的幸福,反而加重了苦难。面对法西斯合法竞选上台,弗洛姆开始疑惑“为什么人类愿意放弃自由、拥护独裁?”为此,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原因,并描述了现代人对自由的逃避心理。

1.个体意识对“自由”的理解

“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会随着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变化。”探讨自由问题,就必须要探讨“自由”概念的出现,以及个体开始具有自由意识的时间,只有这样,探讨逃避自由的社会问题才有意义。

1.1个体意识对“自由”理解的“无意识”状态

生活在中世纪及以前的大多数人不具有自由或自由意识,“在原始社会,个人不是行为的基本单位,氏族才是基本的行为和负责单位,个人在情感、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社会身份相对固定。社会等级森严。每个人的社会身份自出生之后就固定下来。每个人不用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也不担心失业问题,农民不用担心糧食的售卖,商人更不必哄抬物价,操纵市场。因为人们的生活简单,需求也简单,社会整体需求除了自然灾害之外,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社会相对稳定。由于文化的垄断,处于底层的人民难以生成系统的思想,缺乏对自由、理性的认识;宗教教义占据着人们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无需猜忌,无需怀疑,更无须恐惧,因为所有都可以借由上帝和众神意志来解释,神学色彩笼罩着人们的全部精神生活。在广泛的社会层面,并无产生关于自由的意识,这是一个个体对自由“无意识”的社会。

1.2个体意识对“自由”理解的产生

弗洛姆认为,人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之前,存在一个母体,个体和母体以始发纽带为媒介而联系,如同婴儿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与母体相连的,并从母体内吸收养分。随着时间推移,婴儿长大,与母体分离,脐带随之断开。新生婴儿面对新世界是无概念的,他要想成长,就必须熟悉新世界,定位自己。以前,人类就像婴儿,大自然就像母体,人类从开始的依赖自然到利用自然就是人与自然不断分化的结果。随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运动的崛起,人的身份取代神的身份,人自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方面,新兴的市民阶级处于对自身实际欲望和现实需求的考虑,将自己动封建社会的氛围中剥离出来,用人学否定神学,割断了始发纽带。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工人阶级产生,对原有的社会阶层产生巨大的冲击,人们从旧有的社会分工中解脱出来,成为具有自我意识、拥有自我选择权利的个体,布克哈特将其描述为“在意大利,这层纱幕(信仰、幻想和无知偏见的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客观对待并考虑国家及世间万物成为可能。同时主观方面也相应强调主张自己的权利;人成为精神的个体,并这样认识自己。”这些变化为牢固的社会关系松绑,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松散起来。

1.3个体意识对“自由”理解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走向垄断。社会一体化加强,经济生活开始成为人生的主导,竞争和永不满足成为人性的特点。但人却也变得失去自我,劳动缺乏主动性。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个人不可能独立完成一项工作,因而成为经济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个性、个体的技术高低等越来越不重要。个体在特色不被重视的情况下,还要面对一个岗位有成百上千人竞争,随时可能失业的压力。以往的人际关系开始变化,工业社会,特别是大规模大生产出现之后,由于企业规模较大,从业人数较多,大家开始变得陌生起来,老板,雇主、顾客变得抽象,管理由不具体的权利操控,个人变得微不足道。哪怕有工会来维护工人的权利,工人对工会中的人也不甚了解,个体在其中也没有创造价值的可能,所做的不过是缴纳会费,参与工会投票而已。广告的欺骗性更加加深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复杂性,使消费者在选择时的考虑增加,加深了个体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感。

个体的安全感和独立性被削弱,对经济欲望的无限扩张使得竞争变得日渐残酷,人开始不断满足欲望,内心的空虚迫使他们不断地占有一切,人际关系也变得竞争、乃至对立起来。加上个体劳动与收获的比例不相称等因素,即使个体获得更大自由,也获得了更多的孤独,恐惧,这种结果使个体对自由的理解出现严重错误,开始逃避自由。

2.逃避自由心灵机制的表现形式

弗洛姆认为,面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个体虽然能够拥有自由的权利,但是随之而来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恐惧与之攀升。此时,人面临这种问题,有两种处理方式:(1)靠自己与世间的爱去工作,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地同外界建立一种新的,自发的联系,以此获得安全感;(2)后退,以放弃自由为代价,试图与“母体”重构始发纽带,以此获得安全感。但是始发纽带一旦断裂,就无法修复,人们只能继续忍受这种孤独感、恐惧感。如果这种感觉一直存在,人们将无法继续生活,为了克服它,人们疯狂寻求解决办法。其中,有三个办法最为常见——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

2.1权威主义

这种方式的表现形式为“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顾问,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二为一,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体现为“受虐——施虐”冲动:受虐冲动经常表现为深感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极度依赖自身之外的权利、事物、组织和客观存在,臣服于事实上或者假想上的权利或命令;施虐冲动则细分为三种表现形式——(1)让别人依赖自己,成为自己手中的工具,以无限的权利统治他们。(2)不但统治他人,而且还要剥削、利用、压榨他人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世界。(3)希望看到别人肉体、更多是精神上受到折磨,自己借机羞辱他们,以次获得自身高于他人的满足感。由于施虐的危害更大,所以其理性化程度更高,表现的形式也不易被察觉,它经常伪装为“有利于他人的善意”之中,表现出一副大爱天下的样子。但实际上,他“爱”他们是因为他主宰他们。他通过威胁和讨好两种截然相反的手段维持对他人的主宰,并且绞尽脑汁维持这种联系。相对于受虐者,施虐者更加害怕这种关系的消失,因为他非常需要他所统治的人,非常需要,一旦没有这个供他统治的人,他就会失去对自我的认识,变得迷茫恐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生,他必须保证他的统治受众能够稳定存在,这样才能使他长久在他所熟悉的稳定安全的环境实现其“自由”和“价值”,克服孤独和恐惧。

2.2破坏欲

由于个人难以忍受个体的孤独和对外界未知风险的恐惧,为了防止个体的无能为力感的出现,必须将恐惧和孤独的来源——外界消灭,因为一但消灭外界,外界再也没有力量可以在精神上击败我。这种行为的心理状态是因为无法融入群体或者无法忍受卑微,心理产生一种排斥或者征服欲,妄图通过摧毁或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达到一种征服的快感,以此来彰显自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用破坏的结果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内心,用他人的恐惧来扫除自己的恐惧。

2.3机械趋同

“个人不再是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不正是其他人对他的愿望吗?”他们认为,只有当我与世界的不同点消失,我才能和世界合为一体,而之前存在的孤独、无助、恐惧等“自由代价”才会消失,即使失去了自我主体意识也无所谓。因为这样,个体获得了自认为永久的安全感,再也不用忍受孤独和恐惧了。

社会的发展使得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欣赏和鄙视的标准不断变化,每个人都深陷不安的漩涡,为了精神世界的安全和无孤独,隐藏自我,割断个性意识,将自己与外界强行同化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3.实现自由的途径

自由和独立真的意味着孤独和无助,人追求个体和自由就是为了逃离自由吗?

3.1自由的真正含义

弗洛姆认为,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束缚和阻碍,但独立意识并不会直接催生独立判断,因为个体意识在生成的过程中,就已经收到了外界的干扰、权威的影响、无形权威的作用,这使个体很难做出独立的判断,被迫随波逐流,以此换取外界的承认和接纳。所以逃避自由,是指这种逃避。积极自由是人可以通过爱与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获得个性的解放。积极自由的实现关键在于个体意识的全面而自发,整个过程是既利于个体也利于世界。

3.2实现自由的途径

个体要想实现积极自由,必须要进行自发性的活动,激发人本能的爱与创造力。在这种活动中,个体可以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真实的表达自己,感受幸福和喜悦。

(1)自发性的爱。弗洛姆认为爱是肯定对方,积极同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人类最开始的认知活动都是以爱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爱是通过训练得到的艺术,也是理解世界的形式,是在情感世界中体现创造的潜能。在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只有爱才能示人拜托孤独和恐惧,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爱作为一门艺术,爱的实践首先要自律,这种自律是个体自发且愿意的,不受他人强迫;其次要专注,专注是评价是否认真面对事物、持之以恒的标准。爱的艺术还需要做到克服自恋,真正认识自己;树立独立的爱,摆脱对他人爱的依赖;理性地信奉、实践爱的艺术,同时对身边进行积极地感染和反映。正是因为人具有爱的能力,才能从心底里真正认识自我,并且毫不掩饰的展示自我。

(2)自发性的劳动。劳动不该是为生活所迫的社会活动,而是享受的活动,是展现个体智慧、获得满足感的活动。

创造性的劳动不是流水线工作,而是个体充满感情和汗水。在劳动时,个体不是受剥削奴役的对象,而是充满欢喜、实现人生价值的独立人。劳动的过程也是充满喜悦,让人重新审视生命价值。

4.马克思实践理论对弗洛姆自由理论的审视

弗洛姆自由理论对自由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为研究自由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是该理论也具有缺陷。

4.1弗洛姆自由理论的缺陷

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致力于提出问题,但不并注重解决问题,他虽然提出了实现积极自由的方法,但冷静审视下,不免带有心灵鸡汤式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且他只是在道德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强调从主观上摧毁资本主义,建立全新的社会,却没有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以及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进行革命。直观思辨是弗洛姆自由理论的致命弱点,它并不能解决彻底自由的异化问题。

4.2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对自由问题的补充

马克思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本身就是作为自由的存在物存在,人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人可以通过制定计划,合理利用世界、改造世界,在进行改造的实践过程中证实人的自由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化是导致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若要实现积极自由,就必须将工人解放出来,对异化的资本主义世界进行彻底改造,将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使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浸润人们智慧和汗水的方式,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建立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私有财产制度的改造也必须立足于主体人思想解放的现实,辩证的看待历史前进中的变化。私有财产公有化并不是完全否定、消灭私有财产,而是否定劳动异化。无产阶级是埋葬资产阶级的巨大力量,历史从资产阶级手中过渡到无产阶级已成为必然趋势,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既是解决异化社会的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但无产阶级只有先解放自己,才能建立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王国。

5.结语

弗洛姆关注自由与孤独的问题。明确肯定了个人在自然、社会中的自由实现问题,否定“逃避自由”,指出只有实践才是发现自我、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具有深刻的启示性。但是弗洛姆忽略了资本主义宣扬的民主自由只是多数人的民主自由,并不是全人类的民主自由,未能正确预见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确走向,因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狭隘性。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版,第15页

[2]黄建新:《人的自由的实然性考察及其意义》.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三版 第43页

[3](瑞典)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刷馆. 第129页

[4](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版,第93页

[5](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版,第97页

[6](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版,第123页

[7](美)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8

[8]孤独的体验与挣扎——弗洛姆的孤独理论探微[J]. 朱煜,赖雄麟.求索. 2014(07)

[9]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比较[J].唐艳梅.学术探索.2012(11)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浅析弗洛姆的自由理论 项目编号CX2020SP14)资助。

作者简介:李尧(1995-),男,辽宁建平人,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2018级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与应用伦理学。

猜你喜欢

弗洛姆
给,永远比拿愉快
走过独木桥
论爱之人:弗洛姆
爱是一种能力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不乐多冤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自由与孤独:当代大学生网络迷恋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