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儿童舞蹈编创课程改革

2020-11-23白宁

戏剧之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白宁

【摘 要】儿童舞蹈编创是幼教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然而,毕业生编创能力的现实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当前儿童舞蹈编创课程教学中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缺乏课程特色;学生基础条件良莠不齐,学习能力薄弱。课程设置应从融入地域民间文化、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活动、实施多元化评价模式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整体编创能力。

【关键词】儿童舞蹈;编创;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116-02

舞蹈是具有生命表现力与丰富情感,以充满艺术性的人体动作为媒介的艺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曾倡言“重视平民教育与儿童教育”,并首次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在他的启迪下,20世纪初叶的基础教育改变了历史轨迹,出现了游戏舞蹈、儿童歌舞剧艺术等内容。艺术家黎锦晖也运用歌舞进行下一代的思想教育,创作大量儿童歌舞剧,成为中国近代儿童舞蹈创作的重要开创者。

一、课程教学整体现状

自1981年中国儿童歌舞研究会成立以来,儿童舞蹈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对其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自中国舞蹈家协会于1998年主办“小荷风采”展演后,涌现大批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这也使得儿童舞蹈创作人才变得十分抢手。90年代初期,我国的各大高等院校陆续开设舞蹈编导专业,但针对儿童舞蹈创作的教学在高校中均未涉及。同时,全国中职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良莠不齐,缺乏舞蹈的专业基础能力,使得儿童舞蹈创作型人才更为紧缺。

(一)课程定位

自2012年起,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幼专)开设儿童舞蹈编创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楚,教学内容均参照专业院校设置的专业技法课程。经过调研得知,235名学生中,84.3%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较为吃力,主要原因在于编创课程内容较难,教师没有儿童舞蹈编创的系统专业教材,学生自身基础条件较差,舞蹈动作开发能力欠缺,同时课程缺乏趣味性,学生理论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使得学习后无法转换成果。

(二)课程特色

儿童舞蹈编创课程成人化教学占据一半课时量,缺乏课程特色亮点。儿童舞蹈编创选材时融入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时代归属感,从最根源上挖掘与认识广西民间文化。

(三)人才需求

近几年,随著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活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平台,承担着重要角色。由此可见,社会对儿童舞蹈编创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但各高等院校与专科院校缺乏对儿童舞蹈编创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并且通过社会实践,创作的儿童舞蹈作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

二、课程改革遵循原则

博比特提出的课程理论与其教育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教育价值观体现出对教育本质上的认识。儿童舞蹈编创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最根本的追求是通过训练儿童的动作,使儿童得到情感上的陶养,促进儿童协调能力、感知能力的发展。

(一)科学性

科学地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的认知规律,注意专业技能的严谨性,同时符合学生学习时的基本规律,分阶段、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课程改革设置。例如,广西幼专70%的学生舞蹈基础为零,或只经历过艺术高考前的突击集训,舞蹈肢体语言略显拙劣,如将专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儿童舞蹈编创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考虑学生的基础条件,因材施教,科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二)民族性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珍贵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强有力的象征。中国56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民间舞蹈影响广泛,独特的舞蹈形态传递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气韵和精神,传承与爱护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必须承担的责任。由此可见,教学中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作为编创素材,从传统文化中涉取灵感与养分,有利于学生领略该民族的民族素养与审美风格,对舞蹈创作的审美特性、艺术风格进行较好的掌控。在课程学习中要逐渐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实践性

幼教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因此,该门专业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肢体动作的实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编创过程中的选材、构思、舞美、音乐等的判断能力,把握儿童的心理动态。通过变换实践场景,让学生看中学、学中编,最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儿童舞蹈作品的创作。

三、课程改革策略

(一)融入地域民间文化

正所谓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创作之母,它通过人体的动作形态传情达意,塑造、展示和延续社会文化,呈现出独特的思维。广西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动律特征与独特的艺术形态。将具有本土代表性风格的舞蹈融入儿童舞蹈编创课程教学之中,筛选能体现广西文化特质的民族民间舞元素(图1),运用舞蹈编创的手段,从而创作出趣味性、故事性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民族民间舞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广西百色市隆林县德峨镇常么小学为例,根据校长唐永杰口述,自2016年起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引入校园。因为隆林是各族自治县,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常么小学又地处苗族地区,本校91%的孩子是偏苗支系,所以便于将芦笙舞引进校园,以课间操的方式进行传承。校长唐永杰还提到,苗族每年的跳坡节都有穿新衣的传统,父母会给孩子们买新衣或者做新衣,可是元宵过后孩子上学就不再穿带有民族特色的新衣了,来年衣服短了也不能再穿。他就提议将新衣作为本校的校服,每周一和周五穿,以服饰传承民间文化,从孩子的教育开始,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当地孩子,使原来穿民族服饰的羞涩感向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转变。常么小学“非遗”传承的实践是典型的地域文化融入,也是广西“非遗”传承的范例,有助于使孩子更加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渊源,从而更加认同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信,使传统民族文化得以发扬。

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作为舞蹈创作素材,使其走进校园课堂,走进儿童作品,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拓展与创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组织田野调查活动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学科中最早的基本方法论之一,研究者通过进入情境之中,观察研究对象,获得第一手原始资料。在舞蹈创作中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将创作者置身于民间活动之中,走出课堂,走向民间,亲身融入当地开展田野考察,记录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观察现实存在的事物,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相互关系,从而了解广西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形态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广西幼专艺术系在2019年11月组织舞蹈专业学生赴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观看当地民间老艺人表演的《芦笙踩堂舞》、《琵琶歌》、《侗族大歌》,通过与老艺人的交谈,对侗族的传统语言、舞蹈、音乐、服饰、建筑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正如歌德所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因此,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收集多元化的创作素材,进行田野调查,是提升学生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课程多元化评价

“评价的實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1]先要判断课程改革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由校外权威人士、课程设计小组成员、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进行阐述评价,判断某一阶段性的目标达成情况;接着根据评价所得信息,反馈到课程设计当中;最终得出依据,完善课程整体性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学生发展助力。

在儿童舞蹈编创课堂的实际操作中,传统教与学的模式必须要革新,学生作为创作的重要主体,应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互动并进行客观性评价。首先是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进行主观评价;其次是教师评价,客观地对课堂实践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分别对评价结果进行回应性评价。如此良性循环,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四、结语

儿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儿童舞蹈编创课程的设置变得至关重要。由此可见,科学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融入地域民间文化,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活动,实施多元化评价模式势在必行。在当前不断变革的新兴时期,要利用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凸显专业亮点,服务民族地区的儿童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2]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

[3]王海英,肖灵.舞蹈训练与编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

[4]杨红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20).

[5]高志毅.综合性大学舞蹈编导课程与教学另类价值探微[J].舞蹈,2016,(12).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