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理论框架与建设路径研究
2020-11-23焦丽
焦丽
摘 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探索科技体制改革、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文化塑造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现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型组织模式。在当前国内外全新环境和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新趋势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升级的方向是创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温兴琦《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思想为基础,论述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构建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生态;理论框架;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0)9-21-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9.003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加快科技创新被提升到了更为迫切的层次。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此外,加快科技创新对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具有格外关键的意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严重威胁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更对全球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在中国政府的强力领导和精心部署下,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当前,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已成为各级各地政府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和主旋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征程中,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成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中,如何突破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切实促进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高效灵活、技术研发转化体系健全、赶超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着力提升创新层次的必由之路。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逐步融合的浪潮推动下,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在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非常关键和有效的角色,具体体现在汇聚各类优质创新要素、承担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任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等方面。然而,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不断演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尽管在功能与作用上不断凸显,但在自身发展上也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那么,如何审视和应对新环境和新挑战、提升自身功能,是新时期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必须破解的课题。本文从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升级的视角,借鉴温兴琦《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2]中的主要理论思想,提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对其具体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日益融合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不仅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也担负着全新的历史使命。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征的不断涌现,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作用形态必然因应这种新趋势和新特征,因而亟须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以更好地履行自身使命。从总体上讲,建设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 理论意义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期以来,围绕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学者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理论思想和观点,如“三重螺旋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技术转移理论等。随着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诞生和发展,其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日趋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关于其运行和发展的理论观点也不断产生和演化,迄今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然而,科技创新实践日新月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永不停步,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和特点,也衍生出许多新的组织模式,而且亟需更为先进的理论指导。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思想、新理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如何在借鉴和整合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的新理论,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借鉴《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的理论思想,构建新时期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理论框架——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理论框架,这既是对既有理论思想的回顾、梳理和整合,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相关理论。
1.2 实践意义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浪潮日渐高涨。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發展,各地各行业纷纷探索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其在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人才培养、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显著功能,推动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
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持续变化,加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和形态不断演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日益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和新问题,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机遇。在这种背景下,深入分析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对于促进产业技术研究院自身的迭代和创新升级,具有非常迫切而现实的意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卡脖子”技术和核心技术对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探索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径。因此,加快推进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是顺应我国“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的更为迫切要求,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
2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界定及理论框架
自产业技术研究院诞生以来,学者们围绕其内涵界定、属性特征及功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运行与发展升级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指导。
2.1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内涵界定
李新男(2007)较早提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定义,即“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建立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3];季松磊等(2010)认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致力于面向产业链的应用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动产业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科研研发机构[4],并认为它是产学研合作研发实体模式的新发展;杨明海等(2013)进一步提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聚合优质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科技创新创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产业提供支撑、引领、保障等服务功能的协同创新组织[5]。
刘林青等(2014)在对各种产业技术研究院定义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尽管学者们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定义尚未形成共识,名称也多种多样,如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及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等,但从本质上讲,它是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一种有效形态[6];菅利荣等(2014)将产业技术研究院界定为一类新型研发机构,其汇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集科研、产业、资本、教育及科技中介服务于一体[7];吴金希(2014)将国内外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与功能进行了全方位对比,认为国内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实验室或工业实验室,它们设立的主要目的都是研究开发适用的产业应用技术,其主要功能则将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8];熊文明等(2015)也从构成要素和功能的视角提出,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方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主要进行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创业,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是一种平台化组织[9];胡艺凡(2018)则进一步提出,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实现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科技中介、金融机构各类创新要素快速聚集,有效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一种平台组织[10]。米欣、刘锐(2019)明确指出,产业技術研究院是发达国家极其重要的科技制度创新,是“发明的工业化”,能充分发挥自身多方面优势,建立中试基地,并经过设计、试制和试验加以客观化、物质化,不断提高中间产品的成熟度、集成度和创新度,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紧密衔接,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原创性技术供给,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11]。
从学术界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来看,尽管提法各异,但当前国内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内涵界定较少出现新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学者们在长期跟踪关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演进历程的过程中,对其本质内涵与功能特征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同时,随着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实践的进展,其在构成要素、功能属性、运行模式等方面也日渐稳定和成熟。这也为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剧烈变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技术—经济范式也处于持续迭代更新之中,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始进入创新发展和功能升级的新阶段。与此相呼应,有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出现新的思想观点,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概念应运而生。
结合现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指具有“创新型”功能属性、运行机制及治理模式的一类产业技术研究院。温兴琦在《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书中明确提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不完全是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升级版,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其在产业科技领域、组建模式、运行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显著不同的特征”。这也是迄今为止对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最为系统的阐述。
2.3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理论框架
由上述对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其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属性特征、功能结构、运行机制等。那么,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框架如何呢?《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书中,温兴琦较为系统性地提出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概念框架,在阐释其内涵所包含的五个方面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五个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总体上说,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为“创新型”上,那么,何谓“创新型”?温兴琦认为,“创新型”主要包括创新型产业领域、创新型组织模式、创新型功能定位、创新型文化氛围、创新型绩效评价等五个方面的内涵。
2.3.1 创新型产业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一般都有较为明确而特定的产业领域,其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瞄准产业新兴前沿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产业前端性技术原理研究,为未来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储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积淀,并积极探索应用研发与成果转化,推进新兴产业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先是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2.3.2 创新型功能定位。根据既有理论研究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实践,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定位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创新资源配置及产业政策实施等。这些功能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已经得到充分发挥,但在科技和产业变革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实际的需求。从当前科技和产业领域发生的革命性、颠覆性变化来看,产业创新的趋势形态与组织模式也亟须更新和拓展,这就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全新要求。作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其功能定位应朝着强化产业共性技术基础研究、成为产业科技基础源头创新重要主体的方向延伸。特别是在国际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日益盛行之际,如何发挥自身作用、为突破“卡脖子”产业技术创新做出实质性贡献,是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升级的重要努力方向。此外,创新型功能的另一个功能定位是主动扮演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智囊”角色,积极参与产业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的论证,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2.3.3 创新型运行模式。运行模式是产业技术研究院各构成要素之间发生关系的基本方式与规则,它决定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内部权、责、利划分的根本原则。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是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康运转的重要保障。作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的产业领域和功能定位必然在运行模式上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探索和构建新型运行机制和模式,成为其“创新型”的重要内容。温兴琦在《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一书中,通过对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深入分析,对创新型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关键作用进行了解读,并重点介绍了著名的“X+Y=65”政策、“示范工厂”、“衍生公司”、“开放实验室”等运行机制创新。
2.3.4 创新型文化氛围。一个创新型的组织离不开具有创新的环境条件,必须要有创新本质的文化来支撑,创新文化对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活动起着内在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创新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既包括外部文化,也包括组织内部文化。全球著名的创新型组织都高度重视和推进创新型文化建设,通过塑造优良的创新文化和浓郁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型文化,主要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科学、开放平等的文化,这与传统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文化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2.3.5 创新型绩效评价。采用怎樣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决定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运行的方式,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路径与方向也会产生根本性影响。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历程来看,在绩效评价方面也存在不同原则与评价导向。在《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一书中,温兴琦提出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区别于传统的绩效考核思路、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与创新型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观点,并认为,应重点突出对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功能和“无形”成果的认定和评价。实际上,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绩效评价同时还应注重短期绩效与长远绩效并重,适当突出长远绩效,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适当突出应用研究。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理论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升级版”,但又显著超越了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层次,在各方面都与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存在明显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五个方面的内涵和要素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形成一个逻辑体系(如图1)。这个体系可以视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理论框架。
具体而言,创新型产业领域决定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作用边界;创新型功能定位是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根本使命和行动目标,是其终极价值追求和“初心”所在;创新型运行模式是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体制基础,为其提供法制动力和稳定保障;创新型绩效评价是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基本导向器,对其他四个方面具有指引作用;创新型组织文化是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软件支撑,贯穿着其他四个方面的要素,发挥着统领和串联的作用,是整个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系统的精神内核和力量源泉。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这一理论框架,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其构成要素,并勾勒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是对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和优化升级的理论概括和升华提炼,对于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升级、加快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价值。
3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路径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涉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等多个领域,也牵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商业化等不同环节,是多领域协同、各环节紧密衔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到底如何推进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各地各级政府竞相探索、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在《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一书中,温兴琦结合当前发达国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演进的历程和未来趋势,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背景下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的四大方向,即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产业孵化平台、复合型组织身份和灵活化运行机制、创新性组织文化和柔性化绩效评价体系及大企业主导多元投入型新兴产业创新共同体。
这四大方向为我国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在具体建设路径方面,本文结合《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一书的思想,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精心做好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顶层设计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规划与建设,应纳入各地各级政府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之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科技、教育融合的重要思路。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发展起点;另一方面,也能更为充分而合理地发挥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功能。纵观国内外典型的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历程,其都与各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高度一致、紧密关联,都是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强化政府战略层面的定位与规划,不仅能更好地聚集各方面资源、推进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建与发展,而且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组织更加全面客观地审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方向与建设路径,从而以最科学的规划、最强有力的动力推进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
3.2 进一步突显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
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特别是要紧盯“卡脖子”领域和国际竞争战略产业技术,坚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成局部或整体突破。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科研领军人才的作用。
3.3 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生态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更需要充分整合这些资源和要素,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形成创新协同效应的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生态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土壤,能为创新主体及其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一方面,要广泛汇聚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所需的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吸引和培育高质量的创新主体,包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产业龙头企业、高端科研院所以及高层次科技和产业创新及管理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优势互补、知识和能力结构协调的原则;另一方面,通过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清晰界定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及结构层次地位,为其各自功能发挥提供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此外,作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各地各级政府应从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金融、法律等政策体系,并为其建设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扶持,并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等营造优良的市场和产业环境,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
3.4 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在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基础上,狠抓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优化组合,克服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分散、低效、重复等弊端,引进和培育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充分发挥其有效整合各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创新资源的功能。同时,更加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促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此外,以现有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体,联合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和调整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规律、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3.5 进一步促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开放
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持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尤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要务实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参与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积极主动开展药物、疫苗、检测、救治等领域的研究合作。同时,聚焦新能源、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化解风险与危机的根本之策。无论是应对国际风险危机,还是赢得国内三大攻坚战的胜利、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更加关键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全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载体,这就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与创新增添了新的使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产业技术研究院必须加快自身转型升级,走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发展之路。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家、地区及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战略定位、功能属性、产业领域遴选、组织运行机制、文化氛围等方面协同推进,其建设发展的目标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的营造者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新高地,同时也必然成为探索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2020-09-12].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09/t20200911_143356.shtml.
[2] 温兴琦.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3] 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中国软科学,2007(5):9-12.
[4] 季松磊,朱跃钊,汪霄.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6-89.
[5] 杨明海,荆扬,王艳洁,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机制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92-103.
[6] 刘林青,甘锦锋.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4(2):38-41.
[7] 菅利荣,刘思峰,张瑜,等.基于产学研知识集成的ITRI网络型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11):1689-1697.
[8] 吴金希.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技术能力跃迁:来自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经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6-145.
[9] 熊文明,顾新,赵长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与途径研究[J].决策咨询,2015(3):75-78.
[10] 胡艺凡.校地合作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研究:以清华X研究院为例[D].成都:電子科技大学,2018.
[11] 米欣,刘锐.近二十年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前沿趋势:基于CNKI1999—2018年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C].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