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导向的“EPC教学法”探析
2020-11-23熊海峰
熊海峰
摘 要: 随着“ABC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对个人核心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本文以培育学生个人核心能力为导向,结合当前教学问题和国际前沿的做法与经验,提出了“EPC教学法”,并就其核心内涵、主要环节和实施要点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ABC时代 核心能力 “EPC教学法”
一、ABC时代:什么才是核心能力
“ABC时代”的概念最早由百度公司提出,是指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和区块链(Big Data,Blockchain)及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三大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大数据和云计算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区块链重构了生产关系,而人工智能则成为时代的神经中枢,将重塑整个人类社会。
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后者正倒逼着人类进化。那么,在“ABC时代”,一个合格的人才需要有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教育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差异化理论,简而言之,即要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创意型人才,让他们做人工智能做不了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和社会关系进化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人才应该拥有三种核心能力:一是研究能力,即找到问题、发现规律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即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物,并将之应用于社会实现价值的过程,这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三是传播能力,指在信息爆炸环境下有效传播的能力。整体来看,在“ABC时代”,研究能力是基础,创新能力是关键,传播能力是将研究和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枢纽。
二、教学变革:如何培养核心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中推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认为成功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教授学生方法,鼓励将知识传递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入“ABC时代”,这种教育理念彰显出了极大的当代价值。
如何传承传统,变革当下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呢?
第一,改变教学观念。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路径”[1](191),也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虽然我们过去也强调能力培养,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们通过大量的習题锻炼,获得了“解题能力”,却很少拥有“解决问题能力”。在“ABC时代”,必须回归教育本源,大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实践”[2](180)。积极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传播沟通能力,并树立教学相长的理念,构建起师生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当前,教学主导方式还是“我说你听”的灌输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高效率地传递知识,但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则有局限性。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灌输式”的教学概念“让学生只能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终将导致“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3](45)。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当前的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和讲课为中心的做法,根据时代需求,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提问式、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成为积极自主的知识构建者和应用者,教师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
第三,推进知行合一。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4]知识可以传递,但是能力需要身体力行才能获得。在新时代教学中,必须将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习得和能力培养,还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条件和实践场景,让学生有机会将课堂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可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使其适应未来职场和时代需要,而非毕业即失业。
事实上许多世界名校已经开始了教学变革探索。例如斯坦福大学制订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为了培养出具有大格局和大视野的国际领导型人才,提出了开环大学、自定节奏的教育等核心教学设计。密涅瓦大学没有校园,宿舍、厨房、教室合一,课上不讲授学科知识,而以训练思维方式为主。奇点大学提供多元化课程项目,旨在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励并指导学生为全球变化作出努力。这些先行者的做法为我们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三、“EPC教学法”的内涵、环节与注意要点
根据“ABC时代”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本文提出了基于“兴趣—激发—能力”模型的“EPC”教学法。
(一)“EPC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EPC”由“Enjoy”“Personal”和“core Competence”三个单词的缩写组合而成,“EPC教学法”是以这三个词为核心概念的教学方法。
“E”为“Enjoy”缩写,即追寻理想、享受学习之意。这是该教学法的根本出发点。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大学教育,涉及人一生的专业与职业底色。因此,“EPC教学法”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学生的兴趣或唤醒他们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不遗余力地学习,主动进入“心流状态”。
“P”为“Personal缩写”,即人本主义,尊重学生个性,开发个人潜能,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爱好、知识、能力基础和素质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因此培养人才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根据其兴趣、性格与发展潜力,明晰培养方向(例如学术型、商务型、复合型等类型人才),然后据此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C”为“core Competence”缩写。即核心能力或个人的关键竞争力,主要指基于某一特色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意丰富,但由于缺少实践经验积累,创新往往异想天开,难以落地。在强化其创新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研究能力和传播沟通能力。
(二)“EPC教学法”的四大环节
“EPC教学法”实施内容较为复杂,概而言之有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步:了解学生。教育是育人的职业,育人先育心,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所思所想,才能明确教学的方向。因此,首先要通过资料分析、日常观察、主题谈话、客观调查等方式,尽可能地了解和熟悉学生,明晰其兴趣与理想、对课程和专业的期待,以及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等,并积极帮助学生制订人生规划和成长计划。
第二步:盘整资源。教学资源是为教学能有效开展而提供的各种要素条件。狭义上主要包括教学材料(如教材、课件等)、教学环境(教室设施条件、网络条件等)及教学后援系统(如教学设计、管理、后勤等)。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应尽可能地整合学校与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和成长条件。
第三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成长加护,结合资源配置,设定培养小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在教学中,重点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探究式、提问式、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学习伙伴关系。
第四步:评估调整。建立多元评估体系,通过学生成长状况、目标实现程度及调查访谈资料等,评估教育的阶段性成果。积极巩固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改正不足之处。然后与学生一道制定新一轮的发展目标,形成“教学—评估”的循环进化体系。
(三)“EPC教学法”的注意要点
在实施“EPC教学法”中,有四个事关教学法成败的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教师要敬畏职业,提高综合素养。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5]。教师如果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专业造诣深厚、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要求严格又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了解、关怀和热爱学生等,便会成为学生心中的典范和榜样[6](182)。因此,教师应该全面提升素养。一是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德行。與学生相处的时候,尊重他们,引导他们,以知识和行动感化他们;二是要对课堂严肃认真。争取每一堂课都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并逐渐学会思考方法和工具。三是要努力提升专业修养。学者未必良师,良师必是学者,时代在改变,知识在更新,老师要紧跟时代,促进自我迭代。也不能变成教书匠,要注意知行合一。
第二,教育要尊重学生,鼓励差异发展。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没有必要人为地设定专业桎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激发他们的天性与潜能。一是坚持“长板理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优势和相对较强的能力提升到极致,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多元评价”,不以学习成绩为纲,而是根据其发展方向和能力要求,综合评估其能力培育与成长状况;三是坚持“仁爱包容”,教师应该从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第三,课堂要改革创新,强化能力培养。重点是改变过去“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方向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一是教师要转变思维与角色。课堂改革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二是推动“课堂翻转”,根据学生需求实行定制化教学,通过采取项目式、探究式、提问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上深入讨论、交流互动,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传播沟通能力。三是将课堂教学与慕课、微课等自主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后者成为课堂的重要补充。
第四,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全面支持。课堂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在校园的现实环境下成长。因此,学校需要创新改革,提供更加优越的教学与生活条件。一是积极探索不按照知识体系而是基于不同能力培养的要求重构现有院系,例如斯坦福大学提出到2024年将推出科学分析、定量推理、社会调查、沟通有效性等10个建立在本科生能力之上的教学中心。二是要践行开放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方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加快建立和完善由“学政产融媒”等多方力量组成的生态协同型学生培养平台,充分整合和连接国内外顶尖教学资源和广泛的社会智慧,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与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韦青.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3]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30周年纪念版)[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摘自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2018.5.2.
[6]朱文彬,赵淑文,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