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话剧《伏生》的语言特色
2020-11-23吴嘉琦
吴嘉琦
【摘 要】2013年底,话剧《伏生》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引起了较大的讨论。《伏生》作为一部话剧,充分展现了其文学与舞台呈现的艺术性,本文侧重于从结构语言和应用语言两方面来对其语言特色进行简单的赏析。
【关键词】话剧;伏生;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049-02
一、話剧《伏生》的背景介绍
(一)话剧人物相关背景
话剧中人物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一部话剧都会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伏生》从名称上看便可以知道其核心人物是大儒伏生。关于伏生的事迹历史上多有记载,其中,《汉书》的记载更为准确,并被当代学者普遍接受。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1]
(二)话剧创作及演出背景
2005年秋天,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王良邀请孟冰老师(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到济南,希望他能写一部有关济南的话剧。“当时,市委宣传部确定了三个题材:一是舜帝,二是李清照或辛弃疾,三是济南开埠。”[2]孟冰老师在仔细研究了以上三个题材的史料之后给济南市委宣传部写了一封信,谈了对三个选题的认识,并提出自己想要写济南的伏生。 2006年4月《伏生》剧本大纲完成,同年9月冯必烈完成剧本初稿。
剧本得到了济南市文化局的高度肯定,但此后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因各种原因放弃了该剧的排演。2013年,周予援同志任国家话剧院院长,他表示希望年底能有一部中国原创话剧演出,最后,在王晓鹰导演和孟冰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话剧《伏生》终于在2013年年底得以成功演出。
二、应用语言特色赏析
(一)艺术性突出的修辞手法
1.学派与酒
话剧中伏生曾几次谈及酒的种类和滋味,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实质上是他将当时的各种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和酒等同起来,这是非常典型的象征手法。
诸子百家争鸣,使得不同的学派得以阐述自家的思想,得以使自家的理念被世人所知。虽然各个学派间存在争斗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各个学派之间也有交流和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参照和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将其中理念相近或者值得肯定的内容内化为自家的一部分。
同时,不同学派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正是因为不同思想的发展,才使得文化和政治更加繁荣。正如话剧中伏生所说:“我最喜欢的美酒,莫过于高粱酒,然其他美酒,不仅各有其味,且各有其益——葡萄酒补血,梨花酒健脾,烧刀酒御寒,百草酒增寿,就连米酒也有补精养颜之功效。少了哪一种,我都舍不得呀。”
酒的滋味与功效各不相同,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如此。
2.人与狗同
“做狗,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光彩,人活着,到哪还不是做一条狗;当学徒,做师傅的狗;做买卖,当老板的狗;就算你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进入了皇宫,那也还是一样……什么?我是什么狗,没错,老子天生就是一条野狗,野狗怎么了,难道就比别人差,野狗的牙齿更锋利,嗅觉更灵敏,惹急了我,老子还他妈有狂犬病,这可是再过了三千年也无法治愈的绝症。”
这段话出自话剧表演中的隐兮(李斯安排的负责监视伏生的人)之口,它将不同的人比作不同的狗,是非常直观的比喻手法。人与狗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并且人是有智慧有思想的,这里将人比作狗,不仅仅是为了衬托剧情的发展,更是对古代不同阶级人物的一种辛辣的讽刺,同时也夹杂着一股悲凉之感——人们或者为了谋生,或者为了权力地位,或者为了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展露出了他们丑陋和可悲的一面,而这就是人性。
在最后,隐兮将自己比作一只野狗,看似“狂放不羁”“无所畏惧”,但实质上这正是他不安的一种反映。他想像野狗一样自由,可实质上却不得不迫于环境的压力而成为他人的工具,“咬人”不是他主观意愿的最开始使然,而是建立在其为保护自我而被迫转换至主观行为的基础上,并由此而发生的。因而他并不是野狗,而是披着野狗外衣的凶狠家狗罢了。
(二)承转起伏的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的运用是所有舞台上语言类表演的一个重点,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都存在语音语调的变化,并借由语音语调的变化来明示或暗示高潮和重要部分,以及渲染某一段场景的氛围。
《伏生》中语音语调的运用十分到位。如隐兮在阐释“狗说”时的情绪起伏;伏生妻子责怪伏生和李斯作对的愤怒之言;秦始皇作为帝王说话时的低沉稳重;伏生儿子作为年轻人想要上书谏言时话语的冲动;伏生装疯卖傻时说的顺口溜……这些都是此方面的精彩设置。
但如果说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只有两段。第一段是李斯失势后和伏生相遇,伏生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而背出了《尚书》,其音调也在不断上扬,最后在“四海遏密八音”处达到了顶点,其后“满腹诗书”“伏生不死,书就不会亡”两句情绪基本保持在顶点状态,可以说是少见的接续高潮,而话语中饱满的情绪也使人不禁为之动容,从而热泪盈眶。第二段则是伏生在想要逃难的人面前背诵各类儒家典籍,他的女儿羲娥为他正名,并指出他是伏生而非乞丐的真实情况,最后那一句“爹爹”相信也喊到了很多人的心里。《伏生》中语音语调的使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这为话剧增色不少。
(三)从人物性格、地位看语言的运用
不同人物的性格、地位不同,其语言的运用也是不同的,这里笔者从剧中两个刻画得相对较少的人物入手,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是伏生的妻子,作为知识分子的配偶,她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这种社会地位不是她争取来的,而是其家庭环境决定的,因此其本质还是一位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她梦见和李斯结为亲家,也期待和李斯结为亲家,同时她反對伏生不上朝以及经常嘲讽李斯的行为,出发点都在于她对于家庭安危的看重,因此她语言中多是包含担忧的情绪;而在李斯来家里搜查她儿子的时候,接连几个“没有”的回答和其他的一些话虽然是笑着说的,但其中却隐藏着深深的不安和惶恐;最后儿子子勃因伏生的“出卖”而被杀,她言语中除了愤怒,更多的是仇恨——对自己的恨、对伏生的恨、对李斯的恨,因恨生悲的她也由此选择了撞墙自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二是秦始皇,这位大秦帝国的缔造者虽然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是却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从音调的划分上来说,秦始皇扮演者的声音属于中低音,是一种有磁性的、令人着迷的声音,而这也符合他帝王的身份。抛开上朝那一部分不谈,在得知伏生可能已经死了的消息后,他那句“寡人终于成了寡人啦”值得反复品味和琢磨,笔者认为这是匠心独具的设计。
虽然以上两者的戏份不多,但由此我们更能看出该话剧在人物和细节上的用心之处,配角尚且如此,核心人物就更不必说了。
(四)语言与行为的搭配适应性
话剧与相声不同,相声主要通过语言来给观众带来欢乐,没有过多的动作戏份,而话剧、小品等艺术形式,往往都是语言和行为相结合才能有完整的呈现。此外,较之小品,话剧语言和行为的搭配更具张力和戏剧性,因此两者如何协调适应是需要反复斟酌打磨的。话剧《伏生》中有关语言与行为的搭配适应性,笔者以伏生为例展开叙述。
首先是伏生烧书。烧书之前表面上听上去是伏生对李斯的赞同,但实际上是他对李斯的暗讽,烧书时伏生先喝了一口酒,然后一边将酒洒在放满诗书典籍的木车上,一边抒发着自己的抑郁愤懑之情。洒酒的动作看似是喝醉了而胡乱起意,实则是痛下决心想要稳住当下的局面,但又有极大的不舍和苦痛在其中。火烧尽了,他也“醉倒”在了地上。
其次是伏生“疯了”以后的言行。“矮冬瓜,是圆又圆,我是踢一脚,溜三溜,我踢两脚……”这是他装疯时说的顺口溜,在说这句顺口溜的同时,还伴随着摇晃踢腿的动作和有些犯傻的笑容,这和大儒的形象可以说是极不相符的,因此人物的失意和聪明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是伏生背《尚书》。在李斯面前背《尚书》时,伏生在舞台的凳子之间跳来跳去,从疯子的角度讲,可以理解为疯子的正常行为,可他并不是真的疯子,所以这一行为中隐藏的信息其实很多——是他对李斯话语的行为上的反驳,是他压抑多年的情绪宣泄,更是他看到儒家得以复苏的希望时天性的释放。在说到自己“满腹诗书”时,伏生仰天大笑和拍肚子的动作,又进一步深化了其背后的内涵。
三、结构语言特色赏析
结构语言有时可以理解为语言的整体脉络,有时可以理解为以语言为主的情节线索,在这里笔者进行分析的是后者。
“岁将暮兮日已寒,中心乱兮勿多言”一句即为该剧的线索,它出自宋玉的《讽赋》,该文是针对“楚襄王好女色”的专题讽谏文章,全文借自我辩白,概括了女性示爱的典型规律和男性自律的基本规范,为君王认知女色和应对女色提供了经验性借鉴,其讽谏的实质是止欲与戒淫。[3]这句话用在本剧中,则是在讽刺统治王朝的思想专制政策——法家独大、焚书坑儒讽刺的是秦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讽刺的是汉朝。但是由于无法撼动和改变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才要“勿多言”。在话剧的最后,这句话作为结尾再次由伏生讲出,并久久回荡在舞台上,这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社会乱象敲响的警钟。
将语言作为文章或作品的线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法,这种手法具有更多隐喻的意义,相比其他类型的线索(如人物、时间、天气等)可能不是那么直白,但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伏生》作为一部演出的舞台剧(而非剧本)有其鲜明的特色,其中,语言特色非常我们值得回味、推敲和学习。与现当代背景的话剧不同,《伏生》的年代更为久远,为了方便观众理解和共情,其本身的语言需要进一步加工和解构。从其舞台和呈现效果来看,它无疑是成功的。
当前,中国的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但是话剧并没有完全普及化和大众化。如何促进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提高民众对话剧的接受度以及审美层次,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还要扩大话剧的市场占有率,为它们谋求更多的生存空间,使之向上生长并向下扎根。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M].中华书局,2005.
[2]孟冰.关于话剧<伏生>[J].艺术评论,2014,(11):14.
[3]刘刚.宋玉<讽赋>之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