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习兴趣控制信息失真

2020-11-23滕檄卿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1期
关键词:引导学生作业布置课堂教学

滕檄卿

【摘要】教育教学需要注重课堂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控制信息失真,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教学“干货”。

【关键词】课堂教学  作业布置  引导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1-0038-03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培养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反馈,及时矫正中体现出来。教师若不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就会出现“多”与“少”的反差,给老师造成错觉,回收一些错误信息,使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信息失真常见的情况是:

一、预习口号喊的“多”,可操作性的题布置的“少”。

执教者都知道布置预习,告诉学生预习哪课(节),似乎是给学生下达了预习任务,可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上达到什么标准。学生处于混沌状态,使预习流于形式,可执教者认为学生预习的信息已经发出去了。这就使预习的信息失真了。

二、教师讲得“多”,学生听的“少”。

“满堂演”的教师只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就是完成教案。甚至某些所谓的“评优课”都讲成了“表演课”,教师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老师何时讲解,讲什么;学生何时提问,问什么;由哪些同学提问,提问的先后顺序;提问问题用多长时间,老师解答用多长时间等,都被设计得“天衣无缝”。课堂成了“舞台”,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更多的学生只是“观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到的是热热闹闹,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

“满堂灌”的执教者甚至认为:只要我认真讲解,学生就能领会提高。于是便从题目讲到背景,从情节讲到人物,从主题思想讲到情感态度,从文言实词讲到文言虚词……教师不厌其烦,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恹恹欲睡。教师事无巨细的讲解,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灵活性,致使学生读“死”书的多,能灵活运用的少,可是老师认为学生听会了。这就造成了讲课信息失真。

三、教师作业留的“多”,学生认真对待的“少”。

“满堂演”搞了一些花架子,没有了随堂听课的领导、同行,热闹过去之后,还得进行“补课”,补班级中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满堂讲”的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时间,老师搞的是“一言堂”,由于担心课上讲不到,责任心驱使着,留了大量作业——作业题、练习题、达标题、检测题、补充练习题等等,向学生轮番轰炸。弟子们应接不暇,少数听话的学生认真对待以致焦头烂额;多数学生疲于应付:有的潦草、有的精简、有的拿别人的作业进行“参考”,实施作业大搬迁。搬迁之后大脑一片空白,一点印象都没有。可是执教者也弄不清楚哪些同学是自己做的,哪些同学是抄袭的。这就使作业信息失真了。

四、教师批改的“多”,学生改正的“少”。

由于留了大量的作业,执教者每天都在作业的“峡谷”中拼搏。熬红了双眼,判累了双肩,精批细改。可是批改后的作业,发到学生手中,主动改错的少之又少,简直是凤毛麟角,可是执教者认为学生的作业我已经全批全改了。这就使矫正落空。

由于“多”与“少”的反差,致使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执教者陷入困惑之中,觉得自己都讲到了,学生怎么就不会呢?

目标教学犹如一剂灵丹妙药,能使执教者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根据控制论原理,通过明确的课堂目标达到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有效控制,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控制,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的有效控制。教师将知识、能力、德育作为一个系统,使之相互作用,实现课堂整体优化。根据信息论中的反馈原理,课前预习、课堂导学、课后训练都能以目标为依据,形成闭合回路为师生双方提供各环节的反馈信息。使教师发出的信息能反馈,能矫正,避免失真,提高课堂效率。

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课前给学生分层次留明确的、可操作性的预习任务。

通过调查,发现新升入高一的学生,大部分同学认为语文预习就是读一读课文,小部分认为,得查一查字词。我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且“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升入高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明白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我给学生留的具体任务是:所有同学通读全文,圈点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读后完成预习题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A.秦军汜(    )南  夜缒(    )而出  佚(    )之狐

B.共(    )其乏困  若不阙(    )秦  许君焦瑕(    )

C.秦伯说(    )  杞(    )子杨孙戍(     )之

D.逢(    )孫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     )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代、换

3.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组(    )

A.行李之往来   B.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线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上述预习题可量化、可操作。上述习题所有同学都要完成。以下是我分组、分层布置预习题(每组预习题A是基础题,B是提高题。基础题是必做题)让预习形式多样化,将知识型与趣味性融合起来。

一组同学掌握文学常识:A.《左传》简介、“春秋三传”B.先秦历史散文、史传散文。

二组同学掌握文化常识:A.解说烛之武、佚之狐的名字B.说一说自己姓的由来;举例说明a.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b.以国别地名为姓,c.以官职或职务为姓,d.以动植物为姓,  e.以数字为姓,f.少数民族的姓。

三组同学“解题”:A.题目中“退”、“师”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的意思B.a.为什么退,b.如何退,c.结果怎样?

四组同学了解故事背景:A.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B.绘制春秋时期形式简图,要注明秦、晋、郑、宋、齐、楚的位置,并说明强弱。提高性预习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必须通过查阅资料来完成,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下留的预习任务,课上必须检查,矫正,谨防预习流于形式。我的语文课有课前五分钟表演,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汇报表演,由三个课代表和我做评委,评出最佳小组。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魅力,教师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境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美感愉悦中自觉揣摩内涵。还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我利用检查预习题的机会相机诱导,灵活讲解使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

A.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1.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假如

5.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使……敝,损害

6.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9.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10.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11.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1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1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夫:那

B.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3)若不阙秦     阙:使……削弱

(4)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5)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使……敝,损害

2.名词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2)即东封郑东    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4.名词作状语

即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在东边

5.形容词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形容词作名词

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7.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赐:恩惠

C.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D.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 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聪明。

E.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即 “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即“于晋无礼”)

让学生把知识点以积累笔记的形式呈现,从而养成积累的习惯。并且文言文阅读,高考无论怎么考查,其实质都是对文言词、句的考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一定要靠积累。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我就要给他们养成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进行归纳梳理的习惯。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用法规律,把握方法技巧,把知识学通学透,方法用熟用活。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了解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等人物形象。由于时空限制,课文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我让学生把此文编演成课本剧,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排除思维障碍,对课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紧逼,层层深入,扮演烛之武的学生小组揣摩烛之武劝说秦伯时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分五步走: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诱(舍郑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步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第四步:以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机智善辩的外交家烛之武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利用矛盾。学生真正理解了刘勰《文心雕龙》里的“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内涵。

扮演晋文公小组的学生则讨论晋文公出兵、撤兵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揣摩了不同人物的情感,学生创造性地演出课本剧《烛之武退秦师》,学生把从谏如流的郑伯、睿智爱国的烛之武、以利为重的秦伯、沉着应对的晋侯演得惟妙惟肖。至于本课的背诵理解自然不在话下。

三、创造性地布置课后作业,诱导学生迷上语文。

留下启思益智的作业,让学生爱上语文。还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我布置的课后作业是:A.总结本课内容对对联,我给出上联“三寸之舌,力挽狂澜纾国难”要求学生对下联。B.写一篇小作文《我眼中的烛之武》,学生的小作文异常成功。有的写《一个远见卓识的外交家》、有的写《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演说家》、有的写《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有的写《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心理分析大师》、还有的写《志士、勇士、辩士烛之武》。学生的作品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教学就是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力求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防止信息失真。语文课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引导学生作业布置课堂教学
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