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效果

2020-11-23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7期
关键词:预见性病情冠心病

(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吉林 汪清 133200)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是指机体受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引起心肌缺血或缺氧,属于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1]。患病后患者可出现心前区疼痛症状,疼痛感呈发作性绞痛及压榨痛;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会累及肺功能、心脏功能,严重者甚至出现突发性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针对冠心病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严重者则实施手术治疗,但在治疗中患者极易受内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尤为重要,旨在最大程度改善疾病预后[2]。本文围绕65例冠心病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效果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0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冠心病诊疗指南》中冠心病疾病诊断标准[3];②经胸部CT检查确诊为冠心病;③均存在不同程度胸闷、心慌、胸骨下段不适等临床症状;④研究方案送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意识模糊、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②伴有实质性脏器病变者;③文化程度差,无法正常理解宣教内容;④配合度差,中途退出研究者。将符合上述标准的130例患者采用摸球法分为A组和B组,各65例。A组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9岁,平均(65.40±1.32)岁;患病时间最短1年,最长14岁,平均(7.52±0.42)年。B组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9岁;平均(65.46±1.42)岁;患病时间最短1年,最长14年,平均(7.45±0.51)年。两组患者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①心理预见性护理:患者面对疾病及治疗极易出现负性心理,如恐惧、焦躁、不安等,外加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对其身心健康均造成较大影响。故而护理人员在针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需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顾虑及性格特点,以患者的实际心理情况实施对应护理。②病情预见性护理:由于冠心病危害较大、并发症较多,患者极易受到内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有必要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的认知水平;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个人素质,使其工作质量能够满足临床满意需求;针对患者病情,可根据冠心病危险因素分层,预见性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患者存在憋气、冷汗、呕吐、突发神志不清等症状,应考虑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及时对其实施心电图检查,一旦确诊则立即给予对应治疗;加强夜间监护,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实施治疗;③心脏康复护理:患者心功能受疾病影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对此,可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对患者的心功能等级进行测定,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对于危重症患者应加强夜间巡视,积极预防危重症;对于心功能Ⅰ~Ⅱ级患者可进行低强度肢体训练,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步行、呼吸、体位等训练,活动时间可根据自身的耐受性决定;而对于Ⅲ级患者,则应适当加强运动强度,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锻炼,并充分利用腹式呼吸法对呼吸功能进行锻炼,有效降低对患者心功能造成的负担。

1.2.2 B组 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多休息,并为其营造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指导患者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用药、病情监测等,一旦出现不适感应及时告知医师,根据其实际症状实施对应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追踪随访4个月。①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肺水肿、休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②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包括摔倒、感染、呼唤纠纷。③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4-6]。④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7]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8]。

1.4 统计学方法 130例冠心病患者调查数据采取SPSS21.0软件处理。并发症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取t检验。以0.05为分界线,P值低于此数值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A组患者发生肺水肿1例,B组患者发生肺水肿、休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分别为2、1、3、1例。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4%(1/65),低于B组的13.85%(9/65),统计学差异显著(χ2=5.308,P=0.021)。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A组患者发生感染2例,B组患者发生摔倒、感染、呼唤纠纷分别为4、4、4例。A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8%(2/65),低于B组的18.46%(12/65),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484,P=0.011)。

2.3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A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B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注:与B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的比较 与B组相比,A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的比较(分,±s)

注:与B组比较,aP<0.05。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多为老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群体。据临床资料[9]记载,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及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其中可改变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以及吸烟、不合理饮食、缺乏体力劳动及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不可改变因素包括遗传、年龄、性别等,上述因素均为导致冠心病形成的诱因。

药物和手术治疗是临床针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的主要治疗措施,通过缓解其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及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等来控制病情,并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及再缺血风险;手术措施则多用于病情危急患者,通过充盈气囊、扩张狭窄管腔、改善血流等措施达到治疗效果。

既往临床在针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多辅以常规护理,给予病情监测及对应护理来确保治疗顺利实施,虽可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对并发症风险的规避作用不足,外加患者存在负性心理及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常规护理无法满足临床满意需求。预见性护理程序是一种新型护理措施,通过对病情发展实施预判和前瞻,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和风险,从而确保护理内容落到实处[10]。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B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B组(P<0.05)。且干预后,A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较B组有显著提升(P<0.05),可进一步为预后提供保障,促使其尽快恢复。临床将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护理人员能够根据冠心病疾病特点及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病房环境,并通过为其实施优质护理来改善其身心状态,从而对干预及治疗效果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到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使其负性心理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猜你喜欢

预见性病情冠心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