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0-11-23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作为精神疾病的慢性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疾病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如病程长和反复发作。患者的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受此影响。特别是当患者抑郁发作时,与躁狂发作相比,其症状持续时间和临床缓解时间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可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目前临床对双相抑郁发作患者的治疗以联合用药为主,而有研究[1]显示,在联合抗抑郁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纳入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8例双相抑郁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44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组则采取常规抗抑郁药物加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本文分析了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8例双相抑郁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44例。其中,常规组患者年龄22~56岁,平均(40.25±2.11)岁;男24例,女20例;病程1~16年,平均(5.21±0.22)年。联合组患者年龄22~57岁,平均(40.78±2.21)岁;男25例,女19例;病程1~16年,平均(5.28±0.28)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取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艾司西酞普兰(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786)初始剂量为每日10 mg,每日2次,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增加药物使用剂量。并给予丙戊酸钠(上海青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728),使用剂量为5~10 mg/kg,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增加药物使用剂量,最大剂量≤1.2 g/kg。治疗8周。
1.2.2 联合组 采取常规抗抑郁药物加小剂量利培酮(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0)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常规抗抑郁药物使用方法同常规组,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使用剂量为每日0.5~1 mg,晚间顿服。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病情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改善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improvement of Illness,CGI-I)评分(总分1~9分,评分越低越好,1分表示痊愈)、认知功能量表评分(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进行评估,总分0~30分,评分越高越好)、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总分0~60分,评分越低越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CGI-I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改善幅度>50.00%,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CGI-I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改善幅大在25.00%~50.00%;无效:治疗后,患者CGI-I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改善幅度<25.0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2.0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常规组患者显效2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8%(41/44);联合组显效3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18%(41/4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GI-I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GI-I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GI-I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GI-I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GI-I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的比较(分,±s)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联合组患者病情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8.44±2.21)和(14.44±3.11)d,常规组患者病情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8.14±2.02)和(14.24±3.12)d。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常规组患者中有8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联合组患者中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9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作为具有高临床发病率的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被归类为一种情绪障碍,并且这些患者可以表现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双重特点。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患者表现出情绪亢奋或情绪低落,经常出现认知行为的变化,且经常产生一系列精神病症状,如妄想和幻觉[3-4]。作为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近年来已被广泛使用,并且其可以发挥一定的抗抑郁作用。通过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利培酮治疗双相抑郁发作患者,可以较为理想地增加患者的细胞外多巴胺浓度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从而发挥较为理想的抗抑郁作用。作为一种临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5-7],利培酮是多巴胺受体和血清素受体的平衡拮抗剂,具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当利培酮以小剂量施用时,其受体均表现为5-羟色胺受体。动物实验表明,当利培酮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组合时,细胞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出现较为理想地增加,并且在临床强化治疗中发挥抗抑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抗抑郁剂的作用而增强临床疗效[8-10]。
本研究中,常规组采取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组则采取常规抗抑郁药物加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和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GI-I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病情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和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常规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总之,常规抗抑郁药物加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患者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狂躁表现,缩短病情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