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术中清醒镇静中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的应用效果
2020-11-23陈曲敏蔡东妙
陈曲敏 蔡东妙
硬膜外阻滞麻醉近年来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该项麻醉技术可以在阻滞区域范围内产生理想的镇痛效果,且基本不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影响,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受到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轻。咪达唑仑的半衰期较短,可产生理想的催眠、镇静作用,具有顺应性遗忘优势,预防围术期应激反应。本文研究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采用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的方式实施术中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患者60例。纳入标准:病情稳定短期内不会有生命危险;沟通和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存在麻醉、手术、药物禁忌证;有既往手术治疗史;存在其他合并症。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14 d,平均(3.4±0.6)d;年龄19~75岁,平均(43.8±5.4)岁。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12 d,平均(3.1±0.5)d;年龄19~77岁,平均(43.6±5.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559,规格10 ml:0.2 g)实施清醒镇静,静脉注射,给药标准为4.5 mg/kg。研究组采用靶控输注咪达唑仑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7,规格2 ml:2 mg)的方式实施术中清醒镇静,每小时给药剂量标准控制在30~50 μg/kg,在治疗期间需要确定患者硬膜外麻醉阻滞平面在T6以下,同时嘱咐患者保持闭眼静息状态,持续时间控制在5 min左右,对脑电双频指数、边缘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氧饱和度等相关指标水平进行监测。以血浆室作为靶控目标,将靶控血药浓度最初水平设定为50 μg/ml,在与效应室咪达唑仑浓度水平完全达到平衡状态后,以每5分钟增加10 μg/ml,若患者镇静/警醒评分降至3分并维持该深度;降到2分,则以每5分钟递减10 μg/ml的方式调整药量。
1.3 观察指标
(1)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和心理状态评分;(2)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指标(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3)麻醉满意度;(4)麻醉不良反应情况;(5)术后麻醉效果完全消失时间和住院总时间。
1.4 评价标准
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法进行判断,0分为完全无痛,10分为疼痛最剧烈[1]。心理状态采用HAMD和HAMA量表进行评价,每个量表设置14个问题(0~4分),最高分为56分,分数越高则说明疼痛越严重[2]。满意度采用满分为100分的不记名打分问卷,在患者术后病房随访期间进行调查,≥80分为满意,≥60分且<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术后当天两组VAS评分及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VAS评分及HAMA、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后当天,且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x±s)]
2.2 两组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比较
麻醉前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麻醉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水平比较 (±s)
组别 时间 平均动脉压(mm Hg) 心率(次/min)对照组(n=30) 麻醉前 79.55±8.32 96.73±6.54麻醉后 58.49±7.15 77.29±4.25 t值 30.834 28.617 P值 <0.05 <0.05研究组(n=30) 麻醉前 79.14±7.26 95.38±5.41麻醉后 68.33±6.10 89.76±6.12 t值 20.883 16.329 P值 <0.05 <0.05麻醉后组间t值 19.246 21.047麻醉后组间P值 <0.05 <0.05
2.3 两组麻醉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麻醉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
2.5 两组术后麻醉效果完全消失时间和住院总时间
研究组术后麻醉效果完全消失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术后麻醉效果完全消失时间和住院总时间比较 (±s)
表4 术后麻醉效果完全消失时间和住院总时间比较 (±s)
组别 麻醉效果消失时间(min) 住院总时间(d)对照组(n=30) 18.71±3.65 9.38±2.16研究组(n=30) 13.62±2.09 6.25±0.94 t值 14.862 13.241 P值 <0.05 <0.05
3 讨论
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体位进行一定的改变,方可实施该项麻醉,而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自主神经传导能力明显减弱的患者,配合手术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故通常情况下该项麻醉期间建议对患者实施适当的镇静干预,而选择效果良好的镇静药物,是手术治疗成功的一个关键[3-5]。咪达唑仑属于半衰期时间较短的一种药物,该药物作用于患者体内后可以产生较为理想的催眠、镇静、抗焦虑作用,且具有顺应性遗忘优势,可以对患者在围术期出现的一些应激反应起到积极有效的预防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物如果长时间或持续性泵入,很有可能会出现停药蓄积现象,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6-8]。本次研究中,术后3 d两组VAS评分及HAMA、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后当天,且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麻醉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总满意度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20.0%,研究组麻醉效果消失时间和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采用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的方式实施术中清醒镇静的安全性、有效性、优势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将其作为常规镇静方案应用,从而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使治疗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9-12]。
总之,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采用靶控输注咪达唑仑的方式实施术中清醒镇静,可以使生命体征指标保持稳定,减轻疼痛,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出现,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