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细微处体认高考渐变
——以2020 年全国卷选择题为例

2020-11-23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考查历史学生

四川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全国卷选择题总体保持稳定,难度略有上升。其中蕴含了一些命题新意、新动向,释放了某些新信号,它们将引领高中一线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为此,笔者着眼细节,分析2020 年全国卷选择题,浅谈对其创新处的一二心得,求教于广大同仁,以期服务于高三备考。

一、包罗万象,点博面广

历史学科从内容上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囊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各领域,无所不包。在素养立意、“一核四层四翼”的新时代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最终将影响其高考结果,因为高考试题总体上与教材“渐行渐远”。

2020年全国卷选择题不断深化、拓展考试内容,要求学生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储备,将必备知识再度升级扩容。

例1.(2020·全国卷Ⅰ·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例2.(2020·全国 卷Ⅰ·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A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例1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能对水稻与小麦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有基本的了解。这反映了国家对人才培养与选拔的要求,即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当然,这种题目并非2020 年全国卷的首创,2018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也曾出现将自然科学知识引入试题的现象,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例1 对自然科学知识素养的考查非常巧妙和隐蔽。

例2 貌似非常平和,没有“出格”的内容,但正确选项中藏有端倪——“提高……成本”。通常,学生对“成本”一词的理解主要是原料、机器磨损、能源消耗、劳动者工资报酬等,而极易忽略时间成本,即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显然,本题中度量衡单位的不统一会增加经济活动中时间的耗费。

因此,自然科学中的常识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常见术语都被纳入了命题者的视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都属于必备知识的一部分,而遗憾的是,这也是常规课堂中难以涉足的教学盲区。因此,面对必备知识升级版的高考试题,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跳出教材局限,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中心,画好“同心圆”,将半径延伸至历史学科外围乃至学科交叉点;第二,在常规复习教学中,帮助学生尽可能透彻理解常见的跨界概念与知识,以历史的史实延展跨界概念,以跨界的视野解读历史现象;第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弥补必备知识的空缺。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微课或微视频的方式,将优质的课外拓展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供学生在各种零散时间观看和学习。

二、事实推断(推理),有理有据

长期以来,全国卷选择题中充满大量的推断、推理类题目,其实质是考查史料实证环境下的历史解释素养,彰显的是历史学科的思维严谨性和科学性。这种试题的历史解释一般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可能会导致一些争议。2020 年全国卷选择题在历史解释与逻辑推理方面推陈出新,做出新的尝试——事实推断(推理),即以过程性叙述或某些史料记录为材料,要求学生针对此情况或背景推断(推理)出将发生的历史事实。

例3.(2020·全国卷Ⅱ·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B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例4.(2020· 全 国 卷Ⅱ·31)1978 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B )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此两例均是通过对材料的推断、推理进行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显然,由于是推断历史现象,故其答案或结论属于客观实在,其推断思维的过程充满事实依据性。这种推断、推理属于“像历史学家一样的思考”中偏低的思维水平层次,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科学性,探寻历史真实,还原历史真相。

这类题目以时间线索为主要解题指引,具有回归史实的典型特征。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可通过历史年代表固定基础知识的时间坐标,并以时间为切入点,解释、推断历史现象间的内在逻辑,既能巩固基础,又能有效防止机械记忆,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突出绘画作品的史料价值

绘画艺术作品入题并不鲜见,如2017 年全国卷Ⅲ第31 题以《婆媳上冬学》为材料、2019 年全国卷Ⅲ第31 题以《数他劳动强》为背景等。但是,这类传统的艺术作品试题往往是立足于两个考查方向:一是艺术史角度,即考查艺术作品中的风格、流派特征等;二是通史角度,由艺术作品回扣时代特征,包括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等,主要是为了突出唯物史观的理论价值,这两种传统考法更侧重于对史实的再认和再现。

2020 年的三套全国卷都有绘画艺术作品试题,与全国卷Ⅲ不同的是,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的绘画作品试题反映出命题人在面对同一类话题时的考查视角的创新性转移。

例5.(2020·全国 卷Ⅰ·25)图1 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C )

图1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例6.(2020·全国卷Ⅱ·25)敦煌莫高窟61 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C )

图2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图3 五台山佛光寺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上举两例中,命题者借助绘画作品考查史料实证素养和艺术作品史料价值的意图非常明显,给教师提供了绘画艺术作品的第三种考查视角——史学理论或史学方法。毫无疑问,它拓宽了绘画作品类试题的考查视野,再次以具体的形式向广大一线师生强调了“一则材料多种用途、多个视角”的史学研究与考查的灵活与多元的特征。

试题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常见情形:一是对给定历史现象的解释,它是将思维与方法隐性化,间接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的史观与思维方式解释历史的能力;二是历史学的解释,即将历史解释上升到史学概论层面,但鉴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往往将思维与方法显性化,直接考查历史研究主张、观点及方法。因此,在备考中,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史学前沿对既有知识、主干知识进行充分的再认识、再理解,用新的学术观点“改造”学生传统的历史理解;另一方面,应适度增加对史学理论的讲解,从历史学自身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以上两者的复习不应以“两张皮”的状况呈现,而应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四、丰富时空观念的考查维度

时空观念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面对历史横纵交错的发展,需要准确定位坐标,确立历史场景。在2020 年全国卷中有大量考查时空观念的题目,仔细分辨后可以发现,其对时空的考查存在明显的维度差异。

第一,关于时间概念、时间意识的考查。2020 年全国卷在此方面逐渐打破常规,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题方向:一是削弱时间的引导作用,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26,27 题,题干依然是常规表述,先明确给定时间,再对相关内容进行阐释,但其特别之处在于,材料中的时间对解题似乎并无太大意义,换言之,解题中未必需要利用相关时间进行解释,题中的时间更像是为了保持材料语句的完整与通顺而出现的;二是强化时间判断,在个别题目中,命题者故意略去时间,而解答该题又在一定程度上需具备时间条件,材料信息中无明确的显性提示语指向时间,这无疑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例7.(2020·全国卷Ⅲ·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D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基于学生立场考虑,多数学生能从材料中依稀察觉出本题可能与轮船招商局有关系,但限于知识储备,无法对应到具体的历史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错选的概率,客观上提高了题目难度。在缺乏时间条件的情况下,学生若结合材料后文的“自立公司”等语,很容易误选B 项。因此,本题的难点就在于能否较为顺利地判别时间。

第二,关于空间意识,特别是对地理事物名称的考查。2020 年全国卷中突出考查空间观念的题目主要是2020 年全国卷Ⅰ第25,26 题。第25 题干扰项中的“西域”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空间范围认识,第26 题题干中的“广南东路惠州”也需要学生能对北宋疆域、区划状况有所了解,这对学生历史地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素养,教师在复习中既要使学生熟练记忆,即牢记时间,通过关键词再认时间,还要教会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中包含的时空意义:第一,给定一个具体的时空,由学生回答其对应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第二,要求学生回答围绕该事件或现象能联想到的相关事件;第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联想到这些事件的原因;第四,据此找出事件间的关联,形成结论。

五、考点分布出其不意

考点分布往往是师生最感兴趣的高考话题之一,2020 年全国卷选择题部分呈现“冷热交替”的特征,似乎回到了数年前。

第一,传统热点有所淡化,如苏联经济;第二,长期以来的低频考点迅速“蹿红”,如七十七国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第三,德国话题悄然“崛起”;第四,“新冠肺炎”疫情及有关考点、考向均避而不考。考点分布的出其不意体现了命题人“不回避也不刻意追求热点”的命题“新”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考点分布,形成对考点冷热分布的基本认识,并结合当年的时政热点与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二次梳理,明确高考对热点的考查,了解命题者对热点的偏好,了解长效、短期、偶发热点等不同类型热点在高考中的出现频次,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猜你喜欢

考查历史学生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赶不走的学生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