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部高频超声在颈段食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2020-11-23李志勇

实用临床医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声像包块肿物

李志勇,李 星,何 真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对于食管疾病,临床上通常选择胃镜、X线钡餐、CT等进行检查。但是,如病变位于颈部,由于颈段食管距体表较近,大部分裸露在甲状腺左侧叶后方,则不适合应用上述检查方法,而颈部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有关病变。鉴于此,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超声诊断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5例颈段食管疾病,探讨颈部高频超声在其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颈段食管疾病患者25例,按疾病种类不同分为3组:食管癌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8~64岁、平均(57.50±5.87)岁;食管穿孔并炎性包块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3~69岁、平均(46.14±9.23)岁;咽食管憩室组8例,男4例、女4例,年龄36~67岁、平均(53.13±3.11)岁。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者;2)经病理、CT、胃镜、X线钡餐等检查确诊。

排除标准:1)超声检查资料不完整者;2)未进行其他检查,无法随访者。

1.3 检查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使用GE VIVID 7(GE Vingmed Ultrasound AS N-3190 Horten,Norway)、Siemens ACUSON SC2000(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USA,lnc)、Philips iU Elite(Philips Ultrasound,lnc),线阵探头的频率为7.5~11 MHz,凸阵探头的频率为3.5~5.0 MHz。

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线阵探头置于颈部,于气管左后方,甲状腺左侧叶后方显示颈段食管,再调整探头以其为中心向周边扫查。发现病变后,观察其部位、范围、内部回声、毗邻组织情况及血流信号分布情况,如病变范围广,结合凸阵探头进行观察。

1.4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声像图特征并比较各疾病组食管壁增厚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食管壁厚度比较

与咽食管憩室组比较,食管穿孔并炎性包块组食管壁增厚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食管穿孔并炎性包块组比较,食管癌组食管壁增厚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食管壁厚度超声测值比较

2.2 3组声像图特征

3组患者声像图共同特征为食管周边不均质含气体肿物,但各有特点,见图1—8(封四)。

2.2.1 食管癌组

声像图表现为食管壁呈不均匀性增厚,平均厚度为(11.36±1.89)mm,结构层次消失,呈不均质低回声肿块。超声诊断甲状腺左侧叶转移1例,声像图表现为甲状腺片状不均质低回声,边界模糊,与食管界限不清,彩色多普勒显示内见丰富血流信号(图1封四)。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声像图表现为圆形低回声,边界清,淋巴门结构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为非淋巴门血流信号(图2封四)。

图1 颈段食道癌(粗箭头)及甲状腺左侧叶转移(细箭头) 图2 颈段食道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2.2.2 食管穿孔并炎性包块组

声像图表现为食管增厚,结构层次消失,平均厚度(4.95±2.12)mm(图3封四)。肿物位于食管旁,与食管界限不清,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呈不均质低回声,内可见细小低回声漂浮及气体强回声(图4封四)。彩色多普勒显示内见丰富血流信号(图5封四)。

图3 食管壁增厚(LTH甲状腺左侧叶ES食管) 图4 食管周边不均质回声肿物,内见气体强回声(箭头示)

图5 彩色多普勒显示丰富血流信号 图6 咽食管憩室内点状强回声(箭头示LTH甲 状腺左侧叶ES食管CCA颈总动脉)

2.2.3 咽食管憩室组

声像图食管壁未见明显增厚,平均厚度(3.48±0.42)mm。咽食管憩室位于甲状腺左侧叶背侧,呈不均质低回声,边界清,与食管相连,内含气体强回声,动态观察可见大小形态发生改变,并见气体强回声往返运动(图6—7封四)。彩色多普勒显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8封四)。

图7 吞咽动作后大小形态及内部强回声发生改变 图8 彩色多普勒显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3 讨论

颈段食管位于气管与脊柱之间,两侧为甲状腺,距体表较近。高频超声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利用甲状腺作为声窗能清晰显示颈段食管的走行、管壁的厚度和连续性。张玲莉等[1]研究表明高频探头对颈段食管的显示率达100%。同时高频超声具有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安全无辐射,已作为颈部不适或包块首选的检查方法,这为颈段食管疾病的发现提供了可能。

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长管状肌性器官,故横切面呈环形,纵切面呈管型。食管壁厚度约3.5~4.2 mm,分为四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食管壁在声像图上多呈三层结构,其中浆膜层、黏膜层均为线状高回声,肌层为低回声,内腔为稍粗的单线或双线状强回声,吞咽运动后可见气体强回声的往返运动过程[2]。本研究显示,在食管壁厚度方面,食管癌、食管穿孔并炎性包块、咽食管憩室之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分析可能与疾病性质有关,食道癌在管壁内呈浸润性生长,故增厚最明显,且多为不均匀性。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常用检查方法为胃镜、X线钡餐及CT。当食管癌发生在颈段,癌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使食管壁增厚形成肿物,颈部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本组病例中,颈段食管癌声像图表现为食管增厚形成肿块,平均(11.4±3.8)mm,呈不均质低回声,壁结构层次中断或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少量或丰富血流信号,与缪青等[3]报道一致。颈段食管癌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淋巴转移,最先受累的往往是锁骨上淋巴结。高频超声对于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明显早于其他检查方法及触诊。转移性淋巴结通常具备以下声像图特征:淋巴结呈圆形或不规则,纵横比<2;淋巴门结构偏心移位,甚至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呈非淋巴门血流,多呈边缘型或混合型血供[4]。在检查过程中,如怀疑食道癌,应注意食管周围组织脏器,如甲状腺,颈部淋巴结。如发现转移征象,既可以增加诊断信心,又能为临床提供更全面信息,帮助其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

食管异物是指吞服或误吞动物性、植物性、金属及其他类异物后引起的不同程度的食管损害,其中以鱼骨及鱼刺最为多见[5]。文献报道[6],食管异物发生食管穿孔发生率约为12.8%。当穿孔发生颈段、胸段食管时,常常会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对于食管上段异物,临床上通常选择CT、急诊胃镜。但是,如异物在超声可视范围内,或食管穿孔后,因异物刺激导致炎性反应,引起食管壁水肿增厚,甚至形成炎性包块,超声则容易显示。本组病例中,患者均因颈部不适或包块行超声检查,临床首诊并未考虑食管异物。超声显示食管周边含气体肿物,呈不均质低回声,食管壁增厚,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丰富,与杨磊等[7]报道一致。经追问病史,患者皆有食管异物史,提示食管异物穿孔并炎性包块形成,及时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避免漏诊误诊。

食管憩室是指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向外突出于食管壁外,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状结构[8]。当食管憩室发生在咽食管连接部时,临床上称之为咽食管憩室。该病较为少见,常位于甲状腺左侧叶背侧,增大的过程中可突入甲状腺组织内,甚至压迫甲状腺形成压迹,故声像图上表现为邻近甲状腺的异常回声。因食管憩室内混合气体及食物残渣,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甚至为点状强回声,如观察不仔细,不易与粗大钙化、微钙化区分。加之超声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较易误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造成不必要的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本组病例中,咽食管憩室均位于左侧,表现为食管局部膨出,呈不均质低回声,内含气体强回声,呈点状、线状。加压探头及嘱患者吞咽、饮水后,憩室大小形态发生改变,并可见气体往返运动。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与董嘉文等[9]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超声医师若发现颈段食管周边含气体肿物,应考虑到食管疾病的可能。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观察肿物与食管的关系,采用加压探头或嘱患者吞咽、饮水方法进行鉴别,如肿物大小、形态、回声出现变化,强回声出现往返运动,说明肿物与食管相通,可判断肿物为食管病变。虽然颈部高频超声不能全面评价颈段食管疾病,但是其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超声医师应充分认识颈段食管病变,避免误诊误治。

猜你喜欢

声像包块肿物
多发肿瘤样钙盐沉着症复发1例
横切面与纵切面联合定位法在乳腺肿物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校外教育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创新探析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