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用中普遍性问题思考

2020-11-23陕西省司法厅高伟冯时

办公室业务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办公系统

文/陕西省司法厅 高伟 冯时

电子政务,并非将传统办公方式简简单单照搬到网络上,而是依据实际,对具体业务程序、工作方法、办公环境、组织人员的优化和重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非接触式”办公已成常态,合理解决政府机关电子政务系统日常建设应用中的“通病”,有效推动系统科学优质高效运行,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沿革及作用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的正式起步。期间,经历了由纸质公文到电子文件,由单机系统到网络系统,由单一文字处理到多功能协同办公,由C/S架构到B/S架构,由小型普通数据库到大型企业级数据库的发展历程。当前,功能齐全、性能卓越的电子政务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各级政府机关,在提高办公效率、减轻人员负担、节省公共资源、提升决策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深化电子政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建设“数字政府”,强化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用,进一步推动政府机关提质增效提出了新要求。

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子政务系统已十分成熟,功能、性能已趋于完备。但日常建设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制约着系统的使用,致使其未能发挥出最大效能。

(一)应用缺乏广度深度。实际工作中,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管理往往分属不同部门,信息化部门主建、业务管理部门主管,部门间沟通不畅,导致建设和管理脱节,进而影响系统效能的发挥。拘泥于旧的工作模式,不想改、不愿改的思想普遍存在,建了用不好甚至建了不用,电子政务系统沦为“摆设”,系统推广应用还缺乏有力的手段。部分政府机关为满足“陈旧”习惯,仍存在电子流程与纸质公文“双轨制”现象,一份公文重复办理两次,降低了办公效率,增加了人员负担。

(二)结合实际不紧不实。系统建设过程中,业务需求调研不充分,生搬硬套,充斥“拿来主义”,因地制宜不够,导致电子流程与现实工作出入较大,不符合实际需要。系统上线应用后,未根据使用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业务变化时,电子流程和系统功能没有及时跟进改动,系统可用性、易用性降低。仅能通过传统PC进行登录的单一访问模式,在灵活性、便捷性上有所缺失,已不能满足当前移动办公需要,需进一步扩展升级。

(三)互联互通不够充分。仅满足单一线条业务处理,未考虑与内外部其他相关系统的交互,“数据烟囱”林立,关联业务的办理往往需要访问多个系统重复录入操作,易出现错误且效率低下。工作内容的调整变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入,系统越建越多,未进行有效的整合,使用、管理难度增大。随着政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正在由单纯的业务办公类系统向政务服务类系统转移,两类系统间数据孤立、缺乏流动,对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影响巨大。

(四)数据应用程度低下。历史数据未进行有效积累和科学归类,数据准确度和鲜活度不够,临时收集拼凑,公开不及时,政府机关公信力和透明度随之降低。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仍拘泥于表格、饼图、直方图等仅能反映数字变化的传统图表展示方式,对反映区域热点动态、业务关联关系、事务发展趋势等新型图表展示方式应用不多。数据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重业务轻数据现象明显,分析挖掘能力不足、辅助决策能力不强,传统“经验驱动”依旧占据主流,“数据说话”还未能发挥真正效力。

(五)风险抵御能力不强。对电子政务系统涉及的业务未进行严格甄别,涉密业务未按要求定密,涉密数据与非密数据共存同一系统,使用非密计算机访问涉密系统等,均导致失泄密风险的增加。未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定期对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级状况开展等级评测,对测评中发现的安全性问题未进行有效整改。系统建设时自身安全性考虑较少,部署环境网络安全防护不够,登录口令过于简单,密码长时间不更新,运行过程中的动态风险被进一步放大。

三、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用过程中,科学合理处理好各类共性问题,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科学、安全的现代办公模式,使之真正发挥应有效能,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在系统推广中形成强势合力。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应用是一个多部门共同协作的过程。建设初期,由信息化部门主导,相关业务管理部门配合;随着建设进度的不断推进,应逐渐将主导权过渡至业务管理部门,直至系统建成推广时,形成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部门配合的格局。如此,可使业务管理部门快速进入状态,迅速掌握系统运作模式,激发其应用管理的积极性。作为“一把手”工程,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投入到电子政务系统的推广应用中,形成推动应用的强势力量,领导干部主动用、带头用,共同引导不想改、不愿用等陈旧思想的转变,营造系统应用的良性氛围。要把住业务审核、审批等关键节点,严格硬性要求,仅接受电子流程的提交,杜绝纸质公文和电子流程“双线并行”,真正发挥电子政务系统的优势及效能。

(二)以满足实际为最终评判标准。需求分析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后续建设应用的各个环节,对系统的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系统立项之初,应由信息化部门、业务部门、承建单位共同组成调研小组,对现有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紧贴实际对业务流程进行科学优化及重组,共同形成三方确认的需求调研报告和需求规格说明书,必要时,还需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估论证,防止需求的无限蔓延,确保需求分析紧贴实际、科学全面;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对需求逐一进行实现,需求的减少、新增、变化,必须按照正式的变更管理流程,经论证审定后方能实施。系统正式上线后,要根据使用实际、用户反馈、部署环境等情况进一步进行适应性调整,确保契合当前工作要求;业务调整变化时,必须将新增业务纳入原有业务进行整体评估,充分考虑新增需求对原系统的影响,科学合理进行调整升级。立足传统访问方式的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在灵活度上给予一定考虑,采用短信提醒、微信小程序、移动APP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移动办公需要,提升系统使用的便捷性。

(三)强化互联互通提升通办能力。电子政务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数据交互需要,对内通过共享池、公共库等方式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对外通过前置机、网闸等机制实现政府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交互,“一次采集、全网使用”,真正达到“数据多跑路”的目的。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种类及规模,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各业务条线的整合,统一认证、统一授权,构建综合性的一体化工作平台,“一站登录、全网漫游”,用户仅通过综合平台就能处理日常各类业务,数据通过平台自动流转至相关政务系统,进一步提升“一网通办”能力。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创新工作流程、打破“信息孤岛”,打通业务办公类系统和政府服务类系统间的“最后一公里”,形成政务服务数据流转的闭环,让“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打造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深挖数据潜能强化数据应用。强化政务数据的积累,建立数据汇聚机制,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实时归集、整理、分类,保证数据的鲜活、准确;主动发布民众关注度高的政务数据,以“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加强传统图表与新型图表应用的结合,采用饼状图、直方图等方式反映数量和分类,采用散点图、关联图等方式反映热点动态和关联关系,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动态展示数据变化和发展趋势。深挖数据潜能,通过智能分析引擎、数据分析模型,对政务数据进行碰撞比对、关联分析、智能判断,发现规律、沉淀经验,提升行政决策和预测预判水平,形成数据说话的良好氛围,引导政府机关由“经验驱动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

(五)采取严密措施筑牢安全底线。对涉密业务与非密业务进行严格区分,凡涉及秘密信息的一律定级为涉密系统。涉密系统必须由具有保密资质的涉密人员进行操作管理,使用专用涉密计算机登录访问,严禁在非密系统中处理涉密信息和涉密计算机的混用乱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定期对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级状况进行等级测评,对测评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整改,新建电子政务系统在上线前必须进行等级测评。要将系统建设应用与网络安全同步推进,确保建设前有安全规划、完成后有保密测评、应用时有配套制度,在关键节点上把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用的“安全关”。系统自身应充分考虑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性需求;部署环境应采用多种安全设备及防护策略进行综合加固,及时对病毒库更新升级;用户应强制使用数字、字符、字母相结合的高复杂度密码,每月更新;保持良好的上网及操作习惯,定期对个人计算机进行病毒查杀,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四、结语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应用与发展必将对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应用中普遍性问题的研究,针对存在的不足,从推广应用、建设内容、共享交互、数据分析、系统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方法对策,为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系统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未来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发展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围绕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目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着力提升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水平和决策支撑能力,为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办公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AKTION MENSCH总部办公空间
WJ-700无人机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电脑报自营店国庆特惠购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我国县域电子政务工作的困境
试论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