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学习方式探析
2020-11-23刘婷
刘 婷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思政课是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培养社会主义所需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褒贬不一。思政课教师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做了许多研究,但多围绕教法的改革进行探讨,关于学生应该怎样学、哪些学习方式适合思政课则涉及较少。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既有普通院校学生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本研究主要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征,探讨如何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形成适宜的学习方式,把思政课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1 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受到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具备以下身心特征:好动厌静,性格外向;争强好胜,容易冲动;英雄崇拜情结较浓,服“强”不服“弱”;长期团队训练,社会适应能力、集体荣誉感较强;身体素质较好,文化基础、学习自律性偏弱。
2 体育院校思政课学习方式的选择及对提高教学效果的意义
传统教学人们更多探讨的是教师教的方法,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大家重视教法,忽视学法。目前各门课程改革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也逐渐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关于学习方式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本研究更倾向于郝贵生对学习方式概念的界定:“学习方式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势,它包括了学习动机、态度和方法等”[1]学习方式本无优劣之分,能提高学习效果、达到课程目标的方式即是适宜的学习方式,应予以推广。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体育院校的思政课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从众多的学习方式中选取当前受到大家关注与重视的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探讨其在思政课学习中是否适宜,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何意义?
2.1 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积极学习的意愿,即“我要学”“我想学”;二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自律性和计划性,例如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收获、自我评价及反省等。
传统的思政课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满堂灌”是课堂教学的常态;学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考试前死记硬背、考试及格万岁、毕业时课程内容基本忘记。
思政课的大部分内容对塑造学生的“三观”及良好的思想品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记住课堂讲授内容远远不够,只有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才能从“让我学”到“我想学”,由被动到主动;有了自主性才会有能动性和自律性,学生才会自觉制定学习计划、认真思考学习内容、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及其他教学活动。参与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内化过程,也是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过程,因此自主学习方式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些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正是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薄弱环节,他们习惯了运动场的快节奏和酣畅淋漓的竞技,面对安静的理论课学习他们往往选择应付,甚至抵触。思政课睡倒一大片或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要改变目前的课堂学习现状,必须从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入手,引导他们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不但可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2.2 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一是组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担负各自的职责;二是每个学习小组成员要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大学学习生涯是短暂的,学生毕业后终将走向社会,社会适应能力及与人合作能力是他们立足社会的根基之一。思政课有很多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利用合作学习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接纳不同难度的工作、尝试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认真完成自己担负的任务、学会欣赏同伴等。
这种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堂组织方式;既符合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契合。体育院校大学生不喜欢单调、枯燥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合作学习需要的角色分工、配合、集体主义精神、敢于展示自我等基本要素与体育训练、尤其团体项目的训练极为相似,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此外,思政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人合作、勇于担当的素质与能力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2.3 探究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一是要有研究的问题,针对问题去探究;二是强调探究的过程,例如查资料、文献综述、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等;三是开放性与创新性,鼓励探究者展示各种研究结论。
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单纯说教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欠佳。许多教育内容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研究,悟透书本的理论和观点,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2]。但是,传统的思政课大多采用灌输式,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僵化、被动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自己去解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目前,社会一些人对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能武不能文”。体育院校大学生虽然文化基础稍差,但他们大部分经过国家高考,经过体育和文化的双筛选才进入体育院校学习,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自我学习能力,但他们探究意识和习惯、能力有待提高,有必要进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总之,思政课讲授的知识与理论只是一个载体,无论教师采用何种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何种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思政课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之一。
3 优化学习方式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3.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的因素,他们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我们现在讨论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例如,教师对课程学习方式的选择与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采用何种课堂组织方式等。因此适宜学习方式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主导性作用发挥得是否科学、恰当,有赖于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除了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之外,还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积极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新模式,改变思政课单一的授课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有较好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思考教学重点、难点,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中的困惑,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意识与习惯[3]。
体育院校大学生英雄情结较重,对各方面能力高于自己的教师比较信服,愿意听从这些教师的管理、说教。例如思政课的教师将教学课件制作得很新颖、内容丰富、感染力强,他们会由衷敬佩教师;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他们会赞赏甚至崇拜教师。学生与老师心理距离拉近了,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才容易被接受,提高教学效果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但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还要提高自己新媒体的技术运用能力、掌控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引领学生用适宜学习方式学习的诱导能力等。
3.2 参与式小组学习模式贯穿课程始终
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争强好胜,集体荣誉感强等特点,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曾做过实验:将全班的学生固定座位,前后临近座位的4-6个同学设为一个学习小组。老师列出几个讨论话题,师生商讨后确定一个为课堂讨论题目,可以本节课讨论,也可以课后小组查阅资料,做好准备,下节课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后者效果较好。
这种参与式小组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参与课程内容选择、分工合作、探究的全过程:(1)学生参与确定讨论话题;(2)既有分工(每个人承担各自的任务)也有合作(汇总资料、确定作业定稿、制作展示课件等);(3)展示与评价:课上每个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研究结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讨论、辩论,最后所有组同学打分(自评与互评),教师也参与打分,按比例算出各组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一部分。实验结果显示:针对同一个话题,开始各组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辩论环节结束,通过教师的引导,大家的观点逐渐趋于一致。
纵观参与式小组学习模式整个过程,从学习的开始就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共定话题);整个学习过程分工合作、各展其能,满足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喜欢展示自我和集体奋战的个性需求;评价环节顺应了新时期课程理念,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最后教师评价起到引导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参与式小组学习模式极大程度培养了体育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习惯与能力,也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通过讨论、辩论,学生开阔了认识问题的视角,不同观点的碰撞也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不同思潮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家应审慎分析各种信息与观点,理性探析各种社会现象及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久而久之,学生在掌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品德熏陶,提高了综合素质与能力,思政课的教育实效性大大提高。
3.3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新媒体拓宽学习平台
据中商情报网2019年3月1日报道:“截止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机,成为手机网民的重要群体之一,人不离机、人机合体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大学生上课看手机、玩手机已成为大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各种管制、教育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变被动为主动又成为研究者热议的话题。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往学生主要从书本获取知识,当今,手机成为解读“十万个为什么”的超级字典。但这个字典里的答案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考验着学生的甄别能力,不同观点和思潮对学生的三观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体育院校大学生喜动不喜静,丰富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更容易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遇到不懂的概念或问题,鼓励他们打开手机、寻找答案,也是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与培养。例如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查阅资料时,告诫学生面对海量信息和不同观点学会理性分析、甄别、借鉴;教师设计网络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学效果;建立课程微信群,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困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及答疑解惑。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该门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和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将其塑造成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单纯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远远不能达到这些目标,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开辟第二课堂成为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思政课中有“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与责任教育”的内容,单纯的理论讲授显得过于“高、大、上”,空洞苍白,教师除了结合当下热点案例予以说明,还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让事实与实践活动活化课本的理论知识。例如2020年春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各行各业万众一心,团结抗击疫情,医务工作者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每个普通人都在践行着作为社会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减少出门,尽可能阻断病毒的传播,为控制疫情贡献一份力量。疫情过后,思政课教师应该组织或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各行各业的感人事迹,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无形中内化成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外化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综上所述,这些途径和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也会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终生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
4 小结
学习方式有许多类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适宜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政课,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应开发更多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