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教育模式提高大班幼儿体育课教学质量研究

2020-11-23邓经辉

体育师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动作运动比赛

邓经辉

(四川大学 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幼儿体质健康是“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中关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1],与此同时,身体素质[2]、动作发展的敏感期[3]均出现在幼儿阶段,因此国家对幼儿的体质健康十分重视。然而身体活动不足导致我国幼儿身体素质下降,幼儿体质状况不容乐观。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3-6岁男、女幼儿在皮褶厚度(上臂部、肩胛部和腹部)指标上有所增长,证明我国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肥胖问题。并且,我国男幼儿在网球掷远、走平衡木、10米往返跑等指标有所降低;女幼儿在坐位体前屈指标上有所降低,证明我国男幼儿存在上肢力量不足、平衡和灵敏较差,女幼儿存在柔韧下降的问题[4]。关于提高我国幼儿体质健康的研究近年来比比皆是。有的学者从幼儿体育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建议幼儿园体育活动增加球类项目[5]、运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设计教学内容[6]、遵循幼儿动作发展规律[7]设计幼儿活动内容等。这些研究给予了幼儿园更多教学内容选择的权利,改变了以往幼儿园体育课内容单一的局面。然而,这些理论仅仅是在内容上进行了革新,而幼儿园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仍然没有改变。“运动教育模式”全称运动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SEM),是美国著名教育家Siedentop在1968年初步提出,在此后的时间里慢慢成熟并推广。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竞技运动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作为活动的媒介,充分培养学生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其在美国、澳大利亚有着大量实证研究[8],证明了运动教育模式的可推广性。

1 大班幼儿适用于运动教育模式

1.1 基本要素符合幼儿活动的要求

幼儿园体育活动要求教学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课堂生动有趣,同时要求适宜运动负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9]。运动教育模式理论是以来自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整个教学模式中贯穿着六大要素:运动季、团队联盟、正式竞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以及庆祝活动,其中团队联盟和比赛以及庆祝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方面。在幼儿体育课中,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能够用比赛、游戏、团队协作等多种组织形式对幼儿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幼儿在参与游戏和竞赛中为了赢得胜利会充分参与其中,可以达到适合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适宜负荷。

1.2 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

运动教育模式问世已有50年,引入我国也已有10多年的时间,近年来形成了一些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的有效研究。比如,冉志钢在《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一文中论证了在篮球课教学中运用运动教学模式取得的显著效果[10]、李建涛在《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足球选项教学中的研究》中将运动教育模式和足球教学结合,证明了运动教育模式的有效性[11]、周世杰,刘超在《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高中乒乓球课程的研究》中设计了完整的运用运动教学模式集合乒乓球课的赛季安排[12]。同时,龚秋红在《运动教育模式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中证明了运动教育模式能对学生参与课堂体育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13]。这些研究表明,运动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各类运动项目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激发各年龄段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1.3 身心发育水平接受运动教育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需要用游戏和竞赛的形式带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去,这对幼儿的体能和专注力是一个考验。我国5-6岁的幼儿身体发育情况良好,尤其是城市幼儿在上下肢力量、协调性方面的体质监测成绩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5-6岁幼儿的去脂体重、骨骼肌、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和基础代谢率都呈增长趋势[14],这为幼儿参加中、高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提供了身体机能基础。

这个阶段的幼儿心理发育正处于急速发展阶段,他们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对色彩、形状的认识和声音辨识都趋于完善,因此对游戏和竞赛过程涉及到的各种要素有一定的判断;记忆力开始逐渐清晰化,能对参加运动的路线在头脑中有一定的立体印象,同时可以进行一定的推理和归纳的思维活动;5-6岁的幼儿会形成一套自己的社交系统模式,希望在集体活动中展现自我,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15],这为幼儿参加以小团队为单位的运动竞赛提供了可能性。

在智力发育方面,5-6岁幼儿对规则意识有一定的理解。规则是开展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保障。从赛季开始时练习目标的制定到赛后的庆祝活动,整个过程无不贯穿着规则的影响,运动季比赛中的规则和执法,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准则和社会规范的一个模拟和缩影。5-6岁幼儿对运动教育模式中的规则能部分理解。例如幼儿喜欢的角色扮演(对应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各个小团队)规则、完成活动的先后规则、如何使用运动器材的规则、安全规则等[16]。

2 大班幼儿体育课质量提高

2.1 有效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1.1 提高大班幼儿体育课活动参与度

活动参与度是指为提高幼儿身体活动能力,幼儿在每个练习过程中身体和心理的连续投入程度,而不是某一次的投入程度或者结果性的投入程度[17]。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幼儿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渴望是提高幼儿活动参与度的有效保证。运动教育模式是以游戏理论为指导,以分组、竞赛为主要课堂表现形式,其中的兴趣和刺激性是驱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推手。因此,通过运动教育模式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掌握幼儿园体育课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每个动作的基本技巧,幼儿才能在比赛中表现优异从而获得胜利。除此之外,以赛季为周期,在赛季初就制定好整个赛季的学习和比赛内容,可以使幼儿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进步,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不同,比赛的形式也不同,能够激发幼儿渴望学习和探索新动作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出勤率。

2.1.2 激发幼儿运动参与感

角色扮演是大班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方式[18]。运动教育模式中为幼儿提供了多种角色,其中包括小队长、小小督察员、器材管理者、统计员(裁判员)、小小教练员等。幼儿可以在以赛季即一学期的体育活动中体验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身份有着不同的责任和权利,幼儿对这种未知、新鲜的角色会感到好奇,使他们在每一节体育课中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完成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才能在下节课或下一个比赛中担任其他角色。与此同时,在每一项学习内容中都安排大量的角色扮演游戏,使幼儿充分参与到这项学习活动内容中,还能与运动教育模式中的角色扮演产生呼应,使幼儿对角色扮演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执行运动教育模式中的角色时游刃有余。比如在教授大班幼儿完善跑步动作的教学中,采用“龟兔赛跑”的角色扮演游戏,教师扮演兔子,幼儿扮演乌龟[19]。

2.1.3 改善课堂沉闷氛围

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幼儿学习方式。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示范讲解,幼儿纯粹模仿,幼儿很少有自己思考想象的空间,因此对动作和技术的理解仅限于表面。而运动教育模式提倡同伴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幼儿以小团队为单位去思考和交流如何跑得更快、跳的更高,增加幼儿对所教授内容主动学习的兴趣[20],还能让整个课堂看起来不呆板,三五个小朋友围在一起交流讨论是课堂氛围活跃的表现。

在运动教育模式的比赛和游戏中,要让幼儿尽量按照正规比赛的流程进行,比如有运动员宣誓、颁奖嘉宾、摄影录像、赛后双方队员握手交流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安排能使幼儿一方面减少对学习内容的疲劳程度,让他们保持较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继续完成本堂课的学习,另一方面幼儿在这些环节的实践中能学到很多体育文化知识,培养幼儿的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的意识基础。

2.2 提高身体素质、发展基本动作技能

2.2.1 运动教育模式增加大班幼儿运动负荷从而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运动负荷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早在1994年,袁朝霞提出,幼儿园体育课中,幼儿的平均心率应达到140-170次/分,最低值不低于130次/分,最高不超过170次/分,课的练习密度应该在30%-55%[21]。然而在传统幼儿体育教育模式下,幼儿的心率往往低于130次/分。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提高生理负荷是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基础。提高生理负荷应主要从参与运动的时间(密度)和活动的强度两个方面着手。在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在赛季前就选定适合5-6岁幼儿的练习内容,在练习期进行学习内容的调整,确定练习内容后以此作为赛季正式比赛的内容。在练习期和正式比赛中,可以通过变换情景、变换角色等运动教育模式中的要素来增加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时间的比例,使正式比赛期中的一节比赛课密度达到55%及以上。与此同时,调整比赛的动作、变换场地和器材的形式增加了幼儿的运动强度[22]。通过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最终达到增强幼儿运动负荷的目的。

2.2.2 运动教育模式促进大班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

幼儿的动作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社会许多不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一考定终身”、“不输在起跑线上”等一味重视知识学习的价值观导致对幼儿进行动作教育成为泡影[23]。动作教育具体表现为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基本动作技能包括位移技能 ( Locomotor Skill,跑,跳等 )、物体控制技能( Object Control Skill,拍球、接球等)和稳定技能(Stability Skill, 平衡、旋转等)[24]。这些动作在传统的幼儿园体育教育模式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的做法是将这些动作视为笼统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完成这些动作即可。然而,随着对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深入,重视幼儿阶段的基本动作技能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运动教育模式的出现使得大班幼儿体育教学内容系统化、具体化,同时使得教学过程简单化。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让幼儿一次或多次学习一个完整的基本动作,幼儿完成动作质量差,而将动作按照动作发展序列拆分开来,并将不同阶段的动作设计成比赛内容,能使幼儿迅速掌握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此同时,在两两比赛的过程中,动作完成质量不高的幼儿可以模仿动作完成质量较好的幼儿,幼儿之间相互模仿和交流学习的效果明显高于幼儿单纯模仿教师的动作。

2.3 促进大班幼儿素质教育

幼儿素质教育强调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要求摆脱过去“重智轻体”的观念束缚。运动教育模式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能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结合比赛和游戏积极思考,发挥身体动作的教育功能。波兰尼曾就动作教育提出过意会知识的观点,该观点认为除了书面文字、地图或数学公式等言传知识外,还存在一种未被精确化的知识,这类知识称为意会知识[23]。动作教育便是意会知识的一种形式。在运动教育模式中,大班幼儿既可以学习到言传知识诸如器材形状、比赛路线、比赛器材、比赛规则等,也同样可以学习到意会知识,比如通过身体动作传递的美感、学习感受各种动觉等。

2.3.1 促进大班幼儿的智力发展

大班幼儿智力发育速度快,同时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对新颖的、较为复杂的动作学习兴趣强。在运动教育模式中,针对大班幼儿设计的比赛路线较为复杂,不再是简单的直线、曲线和圆形,而是综合的比赛线路,比如多条直线加曲线甚至可以设计3D立体路线[25]。这对大班幼儿的辨识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幼儿经过这些较为复杂的比赛线路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立体观察能力,对周围环境可以形成自己的认识,这在幼儿身处陌生环境时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在比赛过程中,为了赢得对手,同时又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幼儿会主动练习身体的协调性,而协调性的好坏与大脑发育程度相关,四肢和全身的协调练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灵活性,促进智力的发育。

2.3.2 促进大班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

幼儿的综合素质包括社会认知、道德情操、体育意识等。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角色类游戏是幼儿获得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角色类游戏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增强社会体验感、培养社会交往行为、促进幼儿协作精神的养成。运动教育模式中,教师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在游戏和比赛中使幼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26]。同时,运动教育模式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团队协作机会,使幼儿融入群体生活,尽快摆脱自我意识,学会为团队的进步做出贡献,共同赢得赛季的最终胜利。比赛会有胜负,在幼儿运动教育模式中,对于失败方的幼儿,除了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以外,幼儿还要学会自己克服挫败感,争取在下一轮的比赛中重拾信心,赢得比赛。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运动教育模式在国外已经接近成熟。近几年在国内,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越来越多,证明了运动教育模式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可以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大班幼儿的心理、生理和智力发育状况可以接受运动教育模式,且运动教育模式中提供的角色、游戏、竞赛等要素是幼儿极其喜欢的。运动教育模式中比赛的刺激性和对新内容学习的欲望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度,同时多种角色身份激发幼儿运动参与感,同伴合作学习、努力营造正规比赛的氛围使课堂生动有趣,最终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增加大班幼儿运动负荷从而提高幼儿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大班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目的。除此以外,运动教育模式还能促进大班幼儿的智力发展,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3.2 建议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而竞赛是大班幼儿展现自我的一个平台。运动教育模式将两者融合到一起,增加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建议幼儿园根据本园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学习运动教育模式,理解运动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体育课中运用运动教育模式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比赛计划、安排游戏难度。

猜你喜欢

动作运动比赛
下一个动作
选美比赛
不正经运动范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