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中小学生课外一小时室外活动落实的思考
——基于知觉现象的切身感与场域性

2020-11-23

体育师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外家庭社区

陈 辉

(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无锡 214145)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在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过程中,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就教育部采取的“一增一减一保障”三个方面的措施作了具体说明。其中“一增”是加强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锻炼时间。明确了学生每天要有两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具体为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要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离开学校之后,到家里也要参加一小时室外活动;同时也进一步阐述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五个方面的责任。欲站在学生课外室外体育活动供给侧的视角,基于现象学中的切身感与场域性来思考课外一小时室外活动的落实,以期为具体措施的落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1 从供给侧的视角看当下的校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议题

当下,学生参加的校外体育活动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教学、场地设施等实际布置课外体育作业,要求学生独自、学生互助或者同家长一起共同完成;二是学生或家庭自发组织的到社区体育场所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这类参与的人员就比较复杂;三是学校组织或参与的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四是根据个人特长爱好参加的校外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或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活动,一般是家长付费的专业培训和比赛活动;五是社区利用假期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竞赛;六是假期参加的体育旅游。即以旅游的方式到外地训练、比赛、娱乐,融青少年、家长体育与娱乐于一体,这类体育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新业态。

体育老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等作为校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提供者,是属于供给侧。但是站在供给侧的视角,看即将或者说是已经存在的这些校外体育活动,面对的是它的充足性、均衡性、可及性和普惠性问题。从充足性看,活动形式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足够和符合学生的爱好;从均衡性看,是否关注到不同的学生群体;从可及性看,是否便利和可行,收费等是否符合心理预期;从普惠性看,校外体育活动应以公益性为主,商业性为辅,虽然有些发达地区以政府补贴的形式或采用医保的形式鼓励家庭购买体育服务,但是全面展开还需要一个过程。

2 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切身感与场域性

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说:“我们生活在共同的经验世界之中。”“即使接入到世界之中以及人与他人的交往可以仅仅通过知觉行为而产生,它也是贯穿于空间和时间的多样性中。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走到相反的错误当中,即把我们这种介入的领域当作先验的,非时间的领域。在构造我们的哲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永远把我们的处境考虑进去。”因此,在叙说每天一小时校外体育活动的落实时,一定要注重切身感和场域性。因为作为供给侧,对于校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是属于第一人称的经验,必然会和情境有关,一定是有切身感与场域性的。这就是说做出的决定,开展的活动,一方面具有涉入者的立场观点,另一方面又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也就说既有独立性,又有场域性。因此,在更深入、更“合乎情理”去认识深层这两者的互动关系,或者说是一种间离关系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体察”,不仅要主动探索经验,而且还需要不断地被动提问,不断提问自己,以此来加强实践和反思的深度。当然当置身于切身感和场域性中,即使有足够的经验、开展了足够的反思,想像的空间也不一定会完全适合现实,因此还需要尊重学生、家庭和社会现状的实际。

3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校外体育活动观照

3.1 家庭阶层差异下的校外体育活动

校外体育活动的落实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家庭。相关研究表明家长个体受教育年限、工资收入、每周工作时间、锻炼的氛围以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都影响着中小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因此,在思考落实校外体育活动时,要分层考虑来自不同收入家庭孩子的实际。由于受家庭的支持、家庭锻炼的氛围、以及陪伴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制约,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会随着家庭阶层的差异而变化,阶层越高程度会越高。因此在设计、组织校外体育活动时,应体现均衡性和普惠性。

3.2 休闲限制理论下的校外体育活动

学生是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主体,是观照时不可缺失的主要因素。因此,按照休闲限制理论的自身限制、人际限制、结构限制的三个视角,来分析落实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时,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的知识技能储备,因为没有良好的健康状况,就会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质量,学生就无法得到良好的运动体验,甚至会影响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同时没有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储备,就无法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其次要关注到居住环境、条件和学校的办学规模,同龄玩伴的族群因素,外来务工子女的候鸟式因素,以及复杂的家庭成员(家长、兄弟姐妹)的锻炼意识等对参与校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校内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和习惯。最后还要关注的是学校、家庭、社区的锻炼文化氛围、场地器材的配置等因素。学校对校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家庭对文化学习的关注度、社区对中小学生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也将直接影响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落实。

3.3 健康促进视野下的校外体育活动

随着对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解读的深入,对健康是一种个体潜能、生命需要、社会和环境因素良性互动状态的迈基希健康模式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在把环境、社会因素作为学生健康促进重要因素加以全面、综合把握时,大健康观下的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内容和形式就变得更加的丰富。因此,对学生健康的认识,不只是生理负荷的变化,更体现出一种多维度的“健康”价值取向,如培养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中,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近现代体育文化活动共存的内在含义也尽能显现。因为当大量的西方近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涌入我国之后,就成为了主流体育文化,而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传承就出现了缺乏年轻人参与活动和年轻人不愿学习相关技艺的困难,当传统的村落体育文化活动成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时,这就不失为一种解困途径。而这些,特别需要学校和社区在组织和引导课外体育活动、布置课外体育作业时加以关注和审视。

此外,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仅要看到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提升学生的身体自尊和自信水平、学会合作交流、尊重规则、增强抗挫折能力等积极因素;同时也要看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有些项目行为会增加学生偏差行为的发生。如在足球项目的故意铲球犯规,篮球项目的故意拉人犯规,目的是为了团队的胜利,这些行为在比赛中会受到认可,但是离开了体育比赛,这些行为便成为了偏差行为。

4 结语

学校、社区的体育活动是落实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关键,体育文化潜在于学校、社区和家庭之中。只有基于知觉现象的切身感与场域性,才能制定好学生课外一小时室外活动的落实措施,才能构建以学校为引导、社区协助为依托,家庭支持为保障的携手合作局面,才能切实落实学生课外一小时室外活动,多维度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课外家庭社区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