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多样化理念下震川中学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020-11-23刘兴石许栋李璐李晨燚
刘兴石,许栋,李璐,李晨燚
(上海市嘉定区震川中学,上海 嘉定 201805)
1 前言
随着上海初中体育多样化的落实推进,初中体育课程正在探索实施“4+1”模式,即每周4节体育与健康课,1节体育活动课。嘉定区震川中学作为上海初中体育多样化的试点学校,率先在六年级体育课中探索实施“4+1”模式。田径教材是中学体育的主教材,又是初中学生的必修项目,本研究以上海市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嘉定区震川中学六年级田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革新田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目的:扭转学生对田径项目和田径教学的消极对待状况,转变学生对田径项目的消极情绪,逐步形成运动兴趣,多参与、体验田径运动项目,达到发展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体能和终身体育能力,为一线体育教师的田径项目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通过中国知网,以“多样化”和“初中体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论文128篇,对相关文章研究分析,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使研究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学生田径教学改革后的情意态度变化和师生对多样化田径教学的参与情况,为研究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利用行动研究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进行前期分析,通过教学经验总结、文献资料梳理、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从多个参与者角度分析我校学生和教师对田径项目教学的需求;其次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实施田径项目的多样化教学改革,并在实施过程中跟踪观察与调查,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观察记录获取田径教学改革的落实情况;最后实施问卷与访谈,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田径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的效果,探讨存在的问题。
2 当前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以体育中考为导向的田径教学
体育课程综合改革的同时,体育中考也在进行着改革。田径项目作为运动之母,占据着中考的很大分值,这也决定了田径在体育中考中的地位,直接导致了学校上田径课时更多采用重复、单一的练习手段,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对田径课越来越消极。这说明:体育中考导向下的田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违背了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2.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低效重复
田径作为初中体育教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低效重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时只会站立式起跑。跨栏、跳高、跳远等项目初中四年都没有尝试体验的经历,每节课都是围绕操场慢跑热身,以及经久不衰的徒手操等,这种毫无新意的教学方式依然顽强低效的存活在我们体育课堂中。
2.3 多元因素导致田径课堂氛围沉闷
引起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缺乏教学激情、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设计不合理、练习手段单调等都有可能导致课堂气氛的不活跃。虽然田径项目强调以重复练习为主,但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体育教师需要对课堂的教学氛围负主要责任,现实需要提倡师生共创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2.4 单一的教学评价与指导思想不符
以往的田径教学注重以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评价上更倾向于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为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测试成绩,忽略学生的情意态度变化,也违背了新课标下田径教材的教育功能[1]。一味地采取传统田径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评价模式,不符合现代学生追求时尚、休闲、娱乐和挑战心理的体育价值取向,也不是终身体育思想教材观的本意。
3 初中体育多样化下田径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重组田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初中体育多样化开展的逐步深入,初中田径项目面临着多样化体育项目的挤压[2]。结合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的敏感期,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避免重复教学,让教学内容呈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即把跑、跳、投等田径的基本运动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选用,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用目标引领内容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3]。
3.2 优化田径课堂学练环境,丰富学生运动体验
田径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其所特有的属性使得教师们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们的消极情绪。通过创设多种课堂学练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努力和自我提升习得运动技能,丰富了自身的运动体验,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连续的、渐进的学习体验,实现学习目标。
3.3 融合多种项目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田径项目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快速跑、耐力、各种跳跃及投掷能力,并注意教学的多样性。在多样化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田径教学可以将多种教学内容和方法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在教快速跑时,教师可以把快速跑和跳绳融合一起教学,甚至结合体操的前滚翻或跳山羊,融合了田径教材和体操教材的田径课更具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论与建议
4.1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如何才能更好地上好田径教材,让学生既能获得运动技能又能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是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师是田径教材的主要落实者,如果还是采用单一、枯燥的上课模式,必然无法改变田径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观察学校六年级田径课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多样化的田径课兴趣很高,学生体育测试成绩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这得益于田径教学改革,得益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积极参加田径运动。
4.2 重塑田径课堂情境,扭转学生对田径的消极认知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是衔接小学体育和高中体育的重要纽带,也是全面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4]。体育多样化是要把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理解为一个整体概念,融入初中体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消除田径课堂那种给人沉闷、单调、乏味的常态,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情境,满足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田径教学以田径内容为主教材的同时,可适当融入球类或体操类内容,采用体育游戏法导入课堂,课中结合小组竞赛或其它形式进行体能练习,丰富了田径项目课堂教学,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
4.3 开发田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运动体验
无论是田径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课堂氛围的创设或是教学理念的更新,都离不开对田径课程资源的开发。当前田径课教学存在一些极端化的现象,要么田径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竞技化,要么田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单调的讲解示范,学生重复练习,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在体育多样化思想指导下,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系统整合课程优质资源,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课程资源开发途经,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
4.4 注重田径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培育学生体育健康素养
体育运动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当前体育课程综合改革以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逐渐普及,教师只有把田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够让学生把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体育能力运用在生活运动健身中。通过田径项目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融合田径项目和生活的能力,并将身体活动的价值深化,培养自身的健康管理能力、身体锻炼能力、竞技执行能力和身体表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5 结束语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身体发育的敏感期,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田径教材内容众多,基础简易,跑、跳、投都是发展学生体能的最佳方式与方法。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不断落实和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不断涌现,体育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学的壁垒,革新教学理念,把田径课堂教学开发成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