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存教育下体育课堂模式的构建
2020-11-23钱利民
钱利民
(常熟市报慈小学,江苏 苏州 215500)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缺乏生存意识,也就意味着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将生存教育引入体育课堂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毕竟体育课堂教学会涉及到一些运动项目,在开展这些运动项目的时候就能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并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最终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
1 生存教育内容
1.1 生存意识
生存意识主要是人在遇到生活问题时的看法和感受,包括生存危机感、生存环境观和生存价值观三方面内容[1]。学生的生存意识并非天生就有,而且由于每个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在面对危机时所展现出来的心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把生存教育引入体育教学中,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生存能力
所谓生存能力实际上就是各种社会能力的总称,包括个人劳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用到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各种体育比赛、拓展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引入野外生存训练,用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1.3 生存思维品质
学生根据年龄等特点形成思维品质,形成思维品质的原因有很多,只是坏的思维品质不利于学生发展,而好的思维品质能为学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在生存教育中形成不同的思维品质。如:发生溺水时,学生在第一时间如何应对,如何自救;当地震出现时,学生在第一时间如何应对,进行自救。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应对、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生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 将生存教育引入到体育课堂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学生掌握生存技能
学生在校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接触野外环境的机会不多,户外或野外生存技能较为缺乏,遇到户外危险时不能很快作出反应,会贻误自救时机。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生存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生存技能有一个初步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生存意识,在理解基础生存内容之后通过运动项目进行实践。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生存教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熟悉方法、技能后,教师可带学生到野外开展生存拓展训练,从现实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2.2 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
在进行生存教育的时候,涉及到的生存物品需要学生自行获取,这对之前从未经历过这种生存教育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生存教育,并从准备生存物品入手进行指导。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的引导方式,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生存教学,从基本生存教育着手,先是引导学生自行准备生存物品,再结合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帮助学生调节精神压力,获得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3 有利于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生存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不同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体育课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进行实践教学。很多体育活动要求团队合作,教师可以从团队合作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让学生在参与生存教育时学会与他人沟通和联系,学会在相互帮助和合作中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更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使生存教育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2.4 有利于完善学生价值观念
生存教育一般都和社会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课堂是引入生存教育的最好途径。体育课堂是开展学生生存教育的基础,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生存教育的感悟,之后带着这些感悟进行生存教育学习时,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各种生存教育活动。生存教育活动内容可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性设定,学生从这些针对性预设的生存教育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3 将生存教育引入体育课堂的措施
3.1 制定符合实际生活的生存教育内容
国外开展生存教育的时间很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我国的生存教育是一个很好借鉴和参考,在将其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时,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存教育理念,教师要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工作,激发学生对生存教育内容的兴趣,并且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心态投入到生存教育活动中,促进生存教育的发展;其次,生存教育的内容较丰富,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生存知识,更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可以分模块进行渗透,以便更加高效地开展生存教育工作。
如: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引入“跑停游戏”,教师事先准备红绿灯卡片,并规划出学生能够行走的线路,让学生排队通过红绿灯,这就需要学生严格遵循“红灯停、绿灯行”的原则,这种活动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学习中,更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形成规则意识,遵守规则,强化生存教育。
如:溺水现象。中国江河湖海众多,学生夏天溺水情况时有发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游泳课,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游泳溺水救护知识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救护知识。
3.2 引导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
教师在进行生存教育的时候,除了要教授学生基础的生存知识,更要开展生存活动,让学生能从活动中不断夯实基础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这样才不会在真正遇到生存问题的时候束手无措。
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地震求生演练,在演练中传授地震抗灾的知识,让学生学会第一时间自救。可以组织火灾逃生演练,体育课上更可以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课中进行逃生演练。
如:以学校组织的远足活动为例,教师选择的远足地点可以是比较安全的野外,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开展生存教育。讲解生存教育内容之前,让学生准备各种生存教育所需物品,教师讲解基本的用法之后,学生自行动手进行操作,掌握野外安全知识。学生要掌握简单的急救、包扎技巧。除此之外,野外活动涉及到攀爬活动,教师要检查学生准备的物品是否齐全,讲解正确的攀爬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野外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3.3 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
良好的情绪是生活的前提,当前学生面对生存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部分学生抗压力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个别学生控制不了情绪,发生自伤情况。教师要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培养抗挫折能力。在体育课上,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小组进行组别竞赛,通过游戏竞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胜利和失败。
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般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冷静面对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种不知所措,遇到问题就退缩,导致很多事做不好。教师要针对这两种类学生,区别对待开展生存教育工作。在开展一些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时,要让学生戒骄戒躁,遇到问题先冷静下来,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情绪转移法和呼吸控制法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例如:在开展50m接力比赛的时候,有些学生因为配合不当而掉了棒,这个时候掉棒学生要调整情绪,及时捡回接力棒继续向前跑,直到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个学生的手中。这个小组的同学则要鼓励队友,不要埋怨队友,即使最终输掉比赛也不要气馁,赛后及时分析掉棒的原因,总结经验,多加练习,争取进步。
4 结束语
生存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需要教师重视生存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教育意识、掌握正确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三方面入手,把生存教育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生存教育产生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