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思想下对我国体育与德育发展的研究
2020-11-23冯娇娇李艳茹
冯娇娇,李艳茹
前言
德育这一概念是二十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中国的[1]。德育属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到“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都对人有教育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培养人格健全、体魄强健的新时代公民,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落实“健康中国2030”,推进体育事业更进一步发展,不仅要重视智育的发展,更要重视德育与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都提出了“立德树人”思想,《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提出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公民。“立德”是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树人”是教育要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人。
2 “立德树人”视角下我国体育之剖析
2.1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竞技体育及发展
2.1.1 竞技体育中道德失范现象颇多
2.1.1.1 竞技体育运动员使用违禁药品违反体育道德
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训练的科学程度和与科技的融合度等不断提高。体育向职业化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体育作为一种职业,职业俱乐部、职业经纪人等越来越多。竞技体育竞赛成绩不断刷新,运动员出于追求新的突破,创造更优异的竞赛成绩,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曲解,导致部分运动员违背体育竞赛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和伦理道德服用兴奋剂。2016年8月12日,中国里约奥运代表团游泳队中18岁的运动员陈欣怡,药检结果呈阳性。在众多的兴奋剂种类中,备受争议的“基因兴奋剂”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延长运动时间,但它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死亡。
2.1.1.2 足球场上运动员“假摔”、裁判员“黑哨”影响比赛公平
足球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比赛过程中为争夺球的控制权进行身体对抗。对抗过程中一方运动员为中断另一方进攻,或为让裁判员判罚对方球员犯规,赢得一次“任意球”或者“点球”,采取“假摔”,干扰场上比赛形势。体育事业迅速发展,运动员、裁判员数量增加。由于各级选拔标准执行力度不一,裁判员质量参差不齐,职业道德水平不一。部分裁判员敬业精神不足,对比赛场上的判罚有失偏颇。足球比赛判罚一次“点球”或“角球”都足以影响整场比赛胜负的归属。
2.1.1.3 评分类项目中裁判员评分的主观因素干扰评分公正程度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武术(套路)等比赛都需要对技术的难度和完成度进行评分。级别不高的评分类项目往往依靠裁判员肉眼观察评价。裁判员业务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评分公正的一方面,裁判员的体育道德水平的高低则是影响评分客观公正的另一方面。裁判员的地域偏爱,和各代表队的亲疏远近等都将影响评分的公平公正。
2.1.2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竞技体育之发展
2.1.2.1 加强思想教育
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多年训练,如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的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通常运动员平均从7.9岁(女)和8.7岁(男)开始训练,在专业体育院校或体育队开始启蒙训练,训练中对专项技术的高标准、严要求容易忽视文化知识素养的学习。年龄较小的运动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影响其形成健全的人格;选拔考核竞赛裁判员时,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评价,并进行定期培训,抵制思想上的腐朽。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思想,培养运动员的体育道德,要始终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运动员热爱祖国,尊重比赛和对手等良好的思想品德。
2.1.2.2 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作用
将“立德树人”贯穿到体育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到《反兴奋剂条例》,对体育工作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到“加快体育领域相关法规文件立改废释工作”同时也特别提出“加强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进一步完善体育法规条例,规定体育道德的边界,出台违反体育道德的惩治办法。一切依法办事,将体育与法治结合,提高运动员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2.1.2.3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党和国家始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各级政府和体育事业相关人员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坚持德育为先,将品德教育融入体育工作中。在各级运动学校、代表队中,通过观看国际赛事、纪录片,感受优秀运动员在重大体育竞赛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以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体育道德和职业道德,培养运动员热爱社会主义和团结协作,诚实敬业的品德。在全社会体育工作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1.2.4 实践中践行“立德树人”
倡导“立德树人”不是只停留在喊口号,要将“立德树人”扎根在教练,运动员、体育组织管理者心中。让这些体育事业相关人员践行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基层教练员担负着向上一级训练队输送有竞技潜力的后备人才的任务。在基础阶段的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运动员的一个目标。在输送后备人才的过程中,既要选拔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又要将品德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选拔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运动员。
2.2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学校体育及发展
2.2.1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评价指标缺乏多样性
2.2.1.1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狭义的体育就是指学校体育。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进行品质教育[1]。《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先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儿童、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有益于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多为室外教授运动技术,通常一学期集中学习某一项运动的基本技术,体育理论课几乎没有,对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的传授较少或没有,更无法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
2.2.1.2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不全面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体育课程学习能力通常是通过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衡量。重视结果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导致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忽视了诸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他领域目标的评价,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应向多元化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也应该不断的得到完善。体育课程不仅要传授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过于重视量化,只考虑运动技术水平是否合格将会阻碍学校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2.2.2 “立德树人”思想下学校体育的发展
2.2.2.1 融入多元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到大学阶段学校课程中都开设体育课,体育课程内容除教授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知识外,还应涵盖其他内容,使学校体育课程向多元化发展。小学体育课堂可以融入“孝”文化教育,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将“孝亲敬长”引入课堂,引导儿童、青少年从小了解“孝”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学体育课堂可以更多结合体育竞赛,在竞争中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以赛代练,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团结合作。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要通过体育课程锻炼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拼搏,顽强竞争的品质,并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2.2.2.2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德育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识进行教育,它不同于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可以设立统一的测量评价标准,德育更多的是思想层面的变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立德树人”应落到实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班子、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学生都应重视“立德树人”。表现在学校体育课程除开展各项目技术教学之外,还应借助互联网技术组织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了解体育的本质;组织学生观看体育竞赛,学会欣赏体育比赛,通过体育运动竞赛进行美的教育。同时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不局限于以掌握运动技术的数量与水平来衡量学生体育课程的最终运动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加入“学习态度”、“公平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评价因素,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
2.3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群众体育剖析
2.3.1 群众体育发展存在不足
2.3.1.1 基础设施覆盖不均匀,城乡差异大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各级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器材设备、赛事承办等方面资金投入有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东部沿海地区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优于乡村。农村经济欠发展,对体育产业投入力度小,基础设施薄弱,居民参与户外健身运动、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机会少。
2.3.1.2 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未完善
群众体育的开展是建立在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学生时代从众多体育运动中选择有兴趣的运动并坚持。群众体育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气功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事业的关注。社会上成立的各种体育社团协会,能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感受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群众性体育社团注册的标准,社团的管辖权属于哪个上级主管部门,社团能够承办赛事的规模,社团内部运行的规则等相关法规条例的制定。关于群众体育这一部分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群众体育的管理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模式。
2.3.2 “立德树人”视角下群众体育之发展
2.3.2.1 融入地区体育特色,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结合当地体育运动传统优势项目,因地制宜的开展群众体育运动项目。地区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受到该地区优势竞技运动项目的影响。城市居民多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户外运动或需要购买器材的球类运动;乡村居民更倾向于跑步、舞蹈、养生气功类健身运动项目。个别地区有传统优势体育运动项目,如河南省登封市,因少林寺坐落于嵩山脚下,又有塔沟武术学校,因此周边地区武术氛围浓厚;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地气候寒冷,适宜开展冰雪运动项目,该地区拥有良好的冰雪运动基础,为开展具有冰雪运动项目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了场地条件。根据地区特色组织群众体育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同时促进人民群众对该地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2.3.2.2 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
群众性体育社团组织因其具有自发性、灵活性、松散性,各级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引导居民参加群众性体育社团组织,提高公民的责任与权力意识、遵守法规条例意识、和社会公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精神纲领。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融入平等、法治、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在提高人民群众体育观念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普通人民群众心中。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扎根,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
3 结语
体育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从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德育与体育结合,不仅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还要提高精神层面,将“立德树人”贯穿体育发展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