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探析
2020-11-23邵国华
邵国华
中华民国于1912年建立并定都南京,1949年结束,共计38年,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能排在世界前列,有许多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政策等值得我们现在借鉴,可以说民国时期的教育促进了各学科的启蒙,发展和繁荣。因为在学费方面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和师范等免收学费,在教育投入方面中华民国《教育宪法》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对中央、省市和边远贫瘠地区都有明确说明,保障了教育经费投入的合理与规范持续,在教师薪水方面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也有明确的规定,其平均月薪非常可观且地位也高于一般普通工作的人群,可以说,民国时期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大量投入使得新的教育思想不断产生,部分优秀留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重用。民国时期体育科学在教育高度重视的环境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新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体育科学不断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民国时期体育各学科发展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来说,民国时期其发展主要受到母学科心理学发展的积极影响,对体育功效的深刻理解以及体育界名人的积极影响分不开,这一时期关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母学科心理学的影响,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精辟论证,马约翰《体育的迁移价值》论文的详细阐述,吴文忠、萧忠国以日本为借鉴编译出版我国第一本《体育心理学》书籍等几个重要方面。
1 民国时期心理学的传入与发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影响
民国时期归国的留学生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教育界特别看重归国满载知识有抱负的留学生,国外大量的心理学前沿理论和实践知识都由留学生进行翻译和传播,受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邻国日本此时心理学的发展尤为迅速,不难发现民国时期我国引进西方心理学是以日本为桥梁的一条间接渠道,采取的主要手段有聘请日籍教员来我国讲学,大量翻译日本的相关心理学书籍,将在日本实践的心理学成果移植到我国等,这使得民国时期心理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已经与中国古典性理学说等进行了东西方的初步融合,加上留学生带回来的心理学发展前沿知识和全新心理学思想观念,尤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民国时期心理学的发展尤为迅速,1917年陈大齐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大纲》,陈鹤琴第一个在中国开展儿童心理的个案研究,1921年陈鹤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心理测验著作《智力测验法》等,这些宝贵的心理学成果不仅打开了中国心理学通向世界的窗口,而且对我国现代体育运动心理学侧重实践研究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时期共创办了十余种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杂志,也从侧面反应出心理学发现极为迅速,不断向各行各业渗透,尽管有些期刊出版发行时间较短,基本贯穿了民国心理学发展全过程,对完善学科体制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随着抗日战争临近国内形势恶化,心理学发展举步维艰,部分留学生鞠躬尽瘁继续深造和传播心理学知识,他们在中外心理学之间架起了学术沟通的桥梁,起到了文化融合者、观念更新者、理论传播者、实践耕耘者的重要作用。同期部分高校心理学工作者身兼数职,仍然不断发表文章争取社会对心理学的了解、重视及支持,正是由于大批心理学工作者的这种执着坚持,才有大量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民国时期产生,为心理学学科向成熟迈进奠定了基础,如张耀祥发表的《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高校心理学系已经开设了近20门心理学课程,为以后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这一学术团体出现与此时期大规模的教育测验运动密不可分,通过各种测验解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通过测验对中国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民国时期我国出版或修订合乎标准的智力与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达50多种,中国测验学会的成立和这场轰轰烈烈的测验运动对后来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也产生的积极影响,体育界人士也纷纷利用测验对学生和运动员进行测量,使得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尤其是对后来运动智力,人格、操作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能更加全面的探讨学生或运动员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2 《体育之研究》的发表推动了对体育运动心理学身心方面的探讨
毛泽东结合古今中外体育理论和自身体育实践经验,撰写了《体育之研究》初稿后,首先将这篇文章交给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恩师杨昌济老师审阅,审阅后感想颇深赏识有加,便将之推荐给《新青年》大主编陈独秀,这样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体育之研究》便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2号上发表,受到体育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是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
2.1 对体育功效方面的探讨渗透着体育运动心理学知识
毛泽东深深忧虑民族的体质,有感于德智体三育并重,大声疾呼体育的重要性,他在体育的功效方面深刻的指出[3],体育最直接的功效就是强筋骨,即身体的健康,经常锻炼身体便可强筋骨,进而体质由弱变强,从而达到身心并完,并通过实例证明了身心可以于一体。体育功效之二是可以增知识,直观知识和抽象知识的获得必须依赖健全的身体条件,身体健全则知识的学习会更加完善和全面,所以可以间接从体育中获得新的知识。体育功效之三是可以调节感情,情绪情感对人身心的影响是极大的,马泽东指出身体健全才能感情丰富融洽,并通过自己的实际案例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心神不能集中,通过体育运动而使得自己的情绪稳定,思维清晰,注意力集中。体育运动功效之四是还可以强意志,毛泽东指出体育最大的功效就是强意志,意志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强的意志是成就一番事业的保证,也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体育锻炼能练习敢为,练习耐久,并上升到日常生活和为国捐身的立场。从体育的功效可以看出,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心理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和运动员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搞好体育运动的三个原则渗透着体育心理学的思想
毛泽东认为搞好体育运动有三个原则[3],这三个原则也渗透着体育心理学的思想,首先,体育锻炼须主观自觉,即内部动机越强体育的益处也就越大。“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这也体现了动作技能学习的思想,还需反复练习持之以恒,受外界因素强迫和时常间断的体育运动其效果明显不好。其次,有恒才能获得体育之功效,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对于科学合理被实践证明有益的体育运动方式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长期坚持,毛泽东自己也从没有间断过体育活动,爬山游泳并坚持用冷水洗澡等,高举终身体育的思想旗帜,以实际行动坚持体育锻炼,以强健的体魄和饱满的精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再次,要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体育启蒙老师,喜欢了体育运动必然会从中得到快乐的真谛,然而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个艰苦复杂的长期过程,有参与锻炼的兴趣才能在锻炼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才能产生快乐愉悦身心。
《体育之研究》文章对体育之真义、体育之位置、体育之动因、体育之功效、体育之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论述[4],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它对于研究民国时期体育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当时这篇体育论著对体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体育的健身娱乐之效也是启动毛泽东体育实践的源泉,体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将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和育人观自然而然的融入全文,是青年毛泽东倡导体育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宝贵经验总结和思想精华,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早期体育思想,这些思想中也渗透着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思想,无疑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体育的功效,深入研究学校体育心理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中还谈到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健康的诸多因素,体育在培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大众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当代继续探讨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马约翰思想对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提到民国时期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不能不提到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马约翰教授,他体育学术基础深厚,再加之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实践,因而其思想在体育界具有深远影响,他指出体育是人格的培养重要途径,良好的人格和社会品质对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始终强调不断运动是健康的泉源,1926 年他第二次赴美进修时所写的硕士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深刻的阐述了体育运动技能迁移的重要作用,对培育人的自我效能、意志品质、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等方面的重要教育心理价值。[5]
3.1 体育对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和人格形成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马约翰教授的体育人生历程来看,他对体育教育有着独特的深刻理解,肯于钻研,并有着丰富的体育运动实践经验,非常重视体育作为建树人格的重要作用,渗透着对体育心理思想的追崇。他指出:“体育所以认为三育之一者,以其辅助实行其他教育之可能。”可以说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的部分,并在《清华周刊》上发表文章,强调在体育教育中一定要重视体育道德教育。马约翰先生能在体育活动中严格要求学生或运动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作风,他也经常告诫队员们比赛可以输,但道德品质决不能不要,当时清华足球队有一名姓翟的中锋,球踢得好,速度快传球准,在华北很有名气,有一段时间学了些踢人、压人、打人等坏毛病,马先生非常生气,要求他立即改正否则开除球队,这名中锋欣然接受。马先生对学校运动队提出的道德要求如下:第一是要诚实,比赛应该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不允许用不正当的办法去取得胜利;第二是要全力以赴,不论比赛多么艰辛,对手实力如何,都要尽最大努力,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第三是要不断学习,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要虚心向对方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他的这种教书育人的思想从自我做起,并且在他的体育教学训练中始终贯彻如一,为清华体育创造了良好的传统,也为现代体育精神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3.2 马约翰本人的人格魅力和体育教育的心理学方法
民国抗战期间,马约翰先生在昆明过着清苦的教员生活,生活特别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在四川江津成立了一所体育专科学校,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借此想以高薪聘请马约翰先生当校长,被马约翰先生婉言拒绝,他以不为名利所诱,始终为自己的体育理想奋斗,不畏艰难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并发展军体项目,以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强身健体,不断拼搏抗敌救国,他对体育教育的那份执着和热爱在当时的教育界和体育界都影响颇深,生命不息,锻炼不止的终身体育人格魅力也深深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是体育人格的真实写照。[5]马约翰教授号召学生们要持之以恒不断的运动,每天清晨马约翰教授都亲自带领学生们在大操场集体做操,并且学校实行除放假外每天下午要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届时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一律关门,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到操场上锻炼,可以说就是让学生从间接体育动机向直接体育动机转变,马约翰教授对一些仍然在校园角落里进行学习的学生,亲自走过去进行体育运动动机的启发和培养,通过言语劝说,给他们讲解体育锻炼的益处,从而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驱动力,由于采取了有效的体育心理学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体育参与的内部动机。[6]马约翰教授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他组织了新形式的体育运动会,参赛人员主要针对体育成绩一般或在体育比赛中没有获得奖励的学生,同时比赛项目也都是学生平时练习过的项目,这样让学生彻底放开心理包袱,从体育运动中找到更多的快乐,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3.3 寓体育心理学于体育训练和比赛实践中
马约翰教授指出体育运动可防患于未然,他较早地注意了体育矫形和体育医疗,这些为他后来开设“肺病班”、“体疗班”进行体育疗法的实践奠定了基础。马约翰教授发现患肺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学生基本上不动,在宿舍楼里全天卧床,他们精神萎糜,不愿与人交谈,心情苦闷,意志消沉,他主动找校医院的大夫,每天请大夫密切配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医疗,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体育锻炼手段,学生很快的恢复了健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比赛之前和比赛之后,马约翰教授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让学生不存在侥幸心理,尽量要少受对手方面的干扰,集中精力将平时所学技术全部施展出去,比赛之后不骄傲不气馁,认真对待每一次比赛。他非常注重目标定向对运动成绩的心理影响,同时还强调要交流经验提高技术,增进友谊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使每一个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尽量心理稳定,充分发挥比赛成绩。在遇到失败时,马约翰先生总是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从运动队的不足中看到潜力和积极因素,在与南开大学进行友谊比赛时女篮输了,队员们很伤心,而马约翰教授对她们却毫无责备之意,而是和颜悦色地对她们进行优缺点的分析,给队员们鼓劲,提高她们今后比赛的自信心,提高团队的凝聚力。用他的话说,人生总有失意时,只须少安毋躁,自强不息,光明即在后边。
中国运动员为了参加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 11届奥运会,在青岛进行赛前集训,集训队的总教练马约翰先生在北京看上了在 18 届华北运动会上打破了铅球、铁饼、标枪三项记录的白春育,白春育身体素质较好,从小受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熏陶,使得他学习、体育全面发展,通过体育使得他们相识。后来白春育到日本体育大学深造,回国后开展军事体操训练,使学员们的体质增强了,军人姿态端正了,军事体操还培养了青年们一往无前、不畏艰险的心理品质,受马约翰先生体育心理思想的影响,白春育特别重视体操对培养人性格的重要作用,对幼儿的成长发育、对正确的体态形成的重要作用,后来也一直在积极探索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 民国时期日本体育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体育心理学的系统化
提到民国时期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不得不提到几位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7],他们的思想和书籍对民国时期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体育运动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更加完善和系统。松井三雄,出生于日本山口县,日本知名的体育心理学家,1923年毕业于东京帝大心理学科,1925-1927年赴德国留学,回国后在日本文部省直属的体育研究所任研究员,专门从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渊博的心理学科知识和所从事的体育研究工作结合起来,1930年出版了第一本《体育心理学》,此书的问世使日本体育学者通向追溯研究心理学思想的热潮,松井先生对日本体育心理学的体系化以及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初步形成都有重要贡献,这本书1942年在我国由吴文忠、萧忠国译成中文出版,这也是民国时期我国唯一的一部体育心理学专著,从松井先生1932年与中村弘道合著《运动竞技心理学》以及1936年编著《运动心理学》来看,我国民国时期体育心理学的发展较国外明显落后,只是处于摸索阶段。后藤岩男(1905-1949),日本东京教育大学心理学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研究,1940年他著述的《最新体育心理学要论》由目黑书店出版,它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解释体育领域中的问题,这是体育心理学方面的一个新的开拓,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关于儿童体育心理的研究。可以说日本几位著名的体育心理学家的专著和思想对我国民国时期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民国时期吴文忠、萧忠国编译的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书籍,从书中的研究内容看,第一编,重点叙述了体育与心理学的关系和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阐述了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是交叉学科,更多的是借鉴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第二编,理想的体育,对体育运动的指导方针、意义进行了讲述,可以说前两编主要就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原理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编,体育运动的发现,对性格、意志、本能和冲动运动与体育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第四编,运动的分析,对运动的内容,智的内容和情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第三、四编主要对知觉、反应、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研究,可以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技能学习的认知方面、情感方面、意志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第五编,运动的影响,重点就动作技能的练习效果,疲劳,运动与外在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由于体育心理学学科属于起步阶段,所以从内容上来讲还存在和体育学科相互交叉和重叠的现象,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极不成熟,心理学的成果还没有借鉴到体育领域当中来,对体育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还缺乏,因此,民国时期体育心理学的发展还是借鉴摸索阶段,但已经成功的走出了深入研究的第一步,为我国学者进行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民国时期的体育心理学研究已经包括身体方面、运动方面、精神方面,都是有关被教育者方面的问题,第一部《体育心理学》书籍的出版发行是我国体育心理学成为体育基础理论课程重要的一部分,无疑对民国时期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影响。
5 小结
民国时期的教育促进了各学科的启蒙,发展和繁荣,体育科学在教育高度重视的环境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来说,民国时期其发展主要受到母学科心理学发展的积极影响,对体育功效的深刻理解以及体育界名人的积极影响分不开,客观全面的分析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马约翰的体育的迁移价值等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体育工作者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