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开展就业创业工作对策研究
2020-11-23罗黎
文/罗黎
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在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亟待谋新,破局克艰。
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的必要性
(一)响应国家号召、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需要
202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稳就业是“六稳”之首,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定,则国家稳定。
2020 年高校毕业生达874 万,就业总量压力很大,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作为输送最大就业主体的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肩负起重要的责任,积极作为,克服困难,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题[1]。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国家输送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
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发展质量,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大量创新创业人才作支撑,在此特殊时期,国家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绝不能放松。
疫情影响下,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至关重要,面对不断变化的职业世界,就业创业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用自身素质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
(三)减少疫情影响、优化工作模式的需要
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国家政策、社会变化、市场动态而发生变化,锻炼自身适应变化的能力,找寻最优解工作模式,提升应急应变能力[2]。在新形势下,高校积极应对,试行了新的模式,采用了新的工作方法。将就业创业工作全面贯穿于高校各个年级,尽量减少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疫情期间,各地人才双选会暂停,校园招聘会、线下就业创业教育、面对面就业指导等不能开展,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学生失去了较多传统的求职途径和机会。学校传统的就业创业工作开展模式行不通了,急需转换思想,借助其他手段,保证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
部分行业如传统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交通旅游等,在疫情中遭受了一定的冲击,不少企业停工停产,人才招聘计划搁置,导致岗位需求缩减,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AI面试、“全在线、无接触”求职等新的求职方式应运而生,很多学生对线上求职不适应,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给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发展机遇
部分行业和职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如医疗健康、直播电商、无接触外卖、云办公、云教学等,催生了许多新的就业创业增长点,高校可引导学生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抓住新的就业机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疫情也为高校就业创业课堂提供了更多可采用的思政素材,如疫情中正面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可作为德育内容融入就业创业教育中,以德为先,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高校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疫情影响下,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不仅面临着很多挑战,看似是挑战,其实为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高校应该转变思维方式,积极采取策略,应对困难,将挑战转化为机会。
(一)紧跟国家导向,加强思想重视和制度保障
两会报告中提到要新增城镇就业900 万人以上,各地要取消清理对就业不合理的限制,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在特殊时期,“手拉手”建立好“屏对屏、心连心”的暖心服务,提高紧急事件应对能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发挥学校特色,给学校的就业创业工作以信心。
(二)加强队伍建设,落实责任安排
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与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是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但在疫情之下,仅凭借一己之力是不能取得成功的,这项工作需要高校整合统筹相关的教务、学工等所有部门,各方力量必须要紧密合作,打破内部壁垒,教育与服务相融合。
坚持强化就业创业工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责任落实到人,提升就业工作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构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引进高素质人才,选聘企业精英,培训现有师资,不断从理论功底、实践经验、指导能力等方面完善师资队伍,为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做好保障。
(三)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发挥教学单位作用
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大多以公共课的形式开展,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课程,通过这次疫情,应强调就业创业课程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实际中的重要性。结合最新就业形势,丰富就业创业课程,构建更完善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对宏观就业、创业环境、行业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线上理论课教学之外,还可以增加线上就业创业技能实训演练,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帮助学生梳理自身优势,确定就业方向;进行就业形势分析,特别是对某些行业和职业的深度分析,引导学生多关注新行业、新职业的用人需求;对招聘态势进行分析,讲授无接触招聘形式的应对方法;要求学生做好就业创业技能准备,并进行线上面试技能实训,锻炼学生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职场适应等技能。
(四)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就业不只有常规的求职之路,还有自主创业,就业、创业都能够走向职业成功,学校应鼓励学生结合时代发展,勇于打破旧思维,“多条腿”走路。
在疫情中,针对“慢就业”的情况,要明确“慢就业”产生的原因,源于部分专业学生升学期待的增加,还有部分专业学生对其专业的市场应用度感到恐慌,出现消极就业的情况。教师应进行引导,帮助其明确自身价值观,重新审视升学与工作;深度剖析其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自信;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顺利达成职我匹配。
在此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典型事件,一个职业人的社会价值甚至超过了自我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把个人需求与社会建设、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高校应抓住疫情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深挖课程深度,发挥就业创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五)建设共享云平台,提供精准化服务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事业,涉及学生年级、专业、人数众多,在个性化指导中,教师往往供不应求,且沟通途径不够通畅。在疫情影响下,线上平台对学生的指导服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建立阶梯式、全方位、长战线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利用大数据等手段,用最少的人力解决复杂的问题。
建设共享式就业创业服务云平台,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通过大数据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就业创业信息,能够有效解决疫情期间学生不在校、信息获取不及时的弊端,只有全面分析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就业创业实践等信息的数据,才能根据结果给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用资源支持。
依托“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模式,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手段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如召开空中招聘会、双选会;就业创业政策发布及宣讲;网络面试,创业贷款业务办理线上指导;线上签约、线上办理报到证,简化毕业生就业手续;开设线上预约“一对一”就业创业咨询服务;线上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可申请账号,登录平台,实现线上交流。
(六)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充分就业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教师校外资源、校友资源、产学研合作资源,等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积极组织开展网上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通过就业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注重能力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语言表达、沟通抗压、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建立创业孵化园,鼓励创业项目的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七)提高信息化水平,丰富教学方式
疫情之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将会成为常态,保证线上教学的质量需要很多条件,如团队、经验、平台等。其中最为突出、最为紧迫的是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后期要广泛应用于就业创业工作中,适应更多的线上工作要求。
在学校想方设法开展就业创业工作的同时,高校学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积累自身就业创业知识,调整心态,提高个人信息化水平和在线求职能力。
四、结语
后疫情时期,政府、行业、企业、高校要建立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就业资源与毕业生信息共享渠道通畅。疫情是一场大考,高校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应勇担就业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毕业生家庭与自身也应及时关注社会变化,转变就业观念,能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地求职。通过多方协同努力,高校毕业生一定会交上一份优秀的就业创业工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