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挑战与对策
2020-11-23刘晓春
文/刘晓春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常规的生活节奏,随着疫情的全球化蔓延,形势变得更为复杂,我国的疫情防控迎来了一个新阶段,即“常态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认清当前形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疫情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7 月21 日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依法保障和服务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1]。这份文件传递了显著的信号:疫情下半场,不能掉以轻心,但接下来要全力做到“六稳”“六保”。
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 万名,受到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度普遍推迟,就业形势趋紧。为了全力做好2020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教育部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了“百日冲刺”行动[2]。各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地探索,为疫情下促进大学生就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做好今年的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仍需用认清形势、总结经验,以创新的思维做好接下来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2021 届的大学生也在走入就业阶段,就业工作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机会的压力
国际劳工组织(ILO)2020 年4 月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劳动世界:最新评估和分析》认为,疫情快速蔓延对全球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是二战以来劳动世界最严重的危机。虽然我国经济的基本面看好,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很多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了企业的招聘[3]。根据拉勾网提供的《深网》数据显示,第一季49.49%的企业暂缓招聘需求,18.88%企业缩减招聘需求,招聘计划未受影响的企业占16.33%。因此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容量并不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个人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大学生就业的观念本身已经较前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考研潮、慢就业、不就业等现象[4]。而在就业机会选择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个人求职观念的问题,例如:对于工作期望过高、眼高手低、急功近利、注重薪酬等。在疫情发生后,虽然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就业压力大,但很多人依然维持以往的求职心态,更加阻碍了他们求职的进程。况且,疫情的到来,导致有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关注时间较迟,且就业规划原本就不清晰,所以容易导致盲目的心态。
(三)自我驱动力不足带来的挑战
求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受挫,不断自我激励,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疫情发生以后,绝大多数的高校采取网课的形式完成本学期的授课,大学生的自学、自理、自制能力在这场疫情下展现得淋漓尽致[5]。就业方面,对于能力不强、自律性不够、抗挫能力不高的学生会存在问题。疫情以后,师生隔空交流效率低、效果差,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压力需要学生们自己去面对和化解。少数能力强的学生不成问题,但对于自我驱动力不足的学生来说,除了不能顺利就业,还有可能爆发心理问题。
(四)大学生求职技能的不足导致求职碰壁
疫情以来,企业招聘阵地由“线下”转战“云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云端”招聘势必成为一种主要的手段,对于网上签约、云端面试和虚拟报到等全程“云端”招聘的流程和模式,大学生们并不熟悉。如何在网络条件下更好地展现自己,令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6]。同时,云端面试有可能会由于技术方面问题和网络稳定性、信息衰减等因素更增加了面试的不确定性。
(五)就业市场对于求职者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带来的挑战
疫情是对企业生存能力的一大考验,一边要顶住市场的巨大压力,另一边要面临人力资源优化的挑战。在有人员缺口的时候,企业的招聘决策和选人决定变得更加慎重。企业必然会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挑选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求职者。我国大学教育本身就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加之2020 年的疫情使得很多大学生未能进行社会实习、实践,失去了锻炼能力的机会。面临企业更为严格的挑选,很多大学生难以应对。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
下文从高校的角度探讨疫情防控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应建立各层级联动的一体化工作体系保障大学生就业
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分析研判就业形势,做好全面的就业工作部署,加大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7]。首先,应打造汇聚学校、二级学院、辅导员、专业教师、班导师合力的联动和一体化工作体系。全员挖掘就业信息,大力深挖岗位资源、广开就业渠道,发动全体教工积极参与,全力促进学生顺利毕业、尽快就业。其次,要持续跟进学生就业情况,落实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责任制,了解学生的就业困惑,及时给予解答和辅导,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求职困境等情况,督促学生尽快就业。
(二)引导学生了解新业态,迎接新机遇
疫情的暴发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一些大量吸纳大学毕业生的领域出现大幅滑坡,但与此同时,某些新兴领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从而催生出庞大的就业市场。在今年3月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建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一方面导致经济出现暂时性的停摆,另一方面新经济新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8]。例如,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加快应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生鲜电商、数字娱乐、远程办公等。这些新业态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前景。学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和新兴行业的企业加强联系,建立新的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就业拓展新路径;此外,加强对学生的宣导,让学生了解新兴业态,补充新兴行业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推动他们在新兴领域找寻工作机会。
(三)加强云平台建设,线上线下就业服务联动
疫情对传统就业服务工作形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很多学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开展各种形式的云端就业服务。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就业工作在线上平台建设、工作模式创新等方面迎来新的发展。就业服务云平台成为支持学生就业的主要信息化平台。依托于更加先进和成熟的技术,打造职能更加优化、使用更加便利的就业云平台势在必行。同时,在疫情趋稳、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利用高校的场地资源、专家资源、企业资源,有序地开展线下的就业服务。
(四)夯实就业指导内容
第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与调适。突发的疫情打乱原有就业节奏后,不少高校毕业生心理状态不稳定,难免会影响到就业质量。特殊形势下,引导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择业观。让广大毕业生在疫情前能客观认知、根据现实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就业。
第二,提升大学生的在线求职技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在线的求职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在线的求职仍需要一些求职技巧,在这方面,大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做好准备。例如:对企业的网申流程不熟悉、简历等求职材料质量差、在线面试技巧缺乏等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辅导和训练。
第三,注重职前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从长远来看,高校顺应时代的发展,优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和人才市场的契合度。从近期来看,在当下的教学中应推动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时俱进,以契合时代发展需求。还要整合在校和社会资源,通过在线课堂、虚拟训练营等形式,开发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课程,如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执行力、调研分析、职场礼仪等职前教育课程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也和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作为就业工作一线的高校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仍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只有认清形势、创新思维、技术更新、不懈努力,方能把这项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