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别分层视角的应用型高校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优化逻辑
2020-11-23文思斯
文/文思斯
在产教融合战略背景之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学生成长与行业发展“双箭头”为导向。高校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职业发展成为进一步推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跨越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与重要保障。女性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男性教师相比,女性教师在职称发展、科研学术能力等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空间[1]。本研究将教师职业发展与职业性别分层相结合,通过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优化措施。如何正确帮助本科高校女性教师不断完善、调整职业发展方向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性别分层”与“教师职业发展”概述
“性别分层”衍生于“社会分层”。有学者指出“关于性别分层的讨论是基于社会实在提出的。性别分层即女性群体整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处于弱势,甚至被边缘化。”职业性别分层作为性别分层研究的重要组成,多定位于科学家群体,研究的侧重多集中于“角色冲突”。本研究以“职业性别分层”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数量逐年攀升的女性教师,以期在全面二孩的社会背景之下,给予女性教师更多社会关注。
“教师职业发展”作为兴起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领域,两种研究取向分别为:横向角度,即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特质与发展情况;纵向角度,包括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和职称等随时间轨迹发生变化的过程及心理发展历程[2]。本研究将教师职业发展的纵向角度与职业性别分层相结合,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现状,关注教师职称晋升与能力提升,找出高校女性教师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优化措施,保障女性教师获得职业发展。
二、应用型高校女性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女性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专业建设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颁布,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整合校内资源,推进专业建设,校内“行政主导”以“院校一把手领航专业”“实施专业负责人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各项专业抓手整体推进工程”为三大“行政主导”保障措施,对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日常培养培训等提出新要求、新挑战[3]。高校专任教师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双师双能型”建设等教学相关工作。
为早日实现转型发展,各应用型本科高校日益完善原有单一培训体系,以期弥补高校教师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认识短板。然而,单一的培训内容与方式并未向高校女性教师提供成熟培训体系以适应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
(二)教师群体存在明显性别分层现象
在普通高等本科学校中女性教师比例与男性教师相当,且呈稳步增长趋势。依照我国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 年6 月11 日,我国普通高等本科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122.53 万人。其中,女性教师达59.53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比重为48.58%,该比重较去年同期上涨0.32 个百分点[4]。
高校专任教师在职称结构方面出现男女分布不均的情况。女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正高级与副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31.43%与47.46%。与此同时,女性教师在中级与初级职称的比例分别为56%与60.5%。统计数据显示,女性教师在与男性教师数量相当的前提下,在高级职称的发展方面与男性教师存在差距。
(三)女性教师自身承担较重生育责任
女性高校教师在家庭中承担了较多子女的生育及养育的责任,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全面铺开,女性教师因其生理特殊性及受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影响而向家庭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女性教师的自我追求让位于家庭建设。女性教师在承担家庭任务的同时,其向教学、科研投入的时间、科研成果的研究与产生等均被迫减少。
三、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行动逻辑
(一)完善“行政主导”措施,促进高校行政举措“价值观”与女性教师职业发展“多样性”有效融合
受传统行政思维影响,上至国家、下至学校,各级行政权力“热衷”于介入教师职业发展的各方面。教师虽有个性化的育人理念,但因学校统一的行政要求、教学规范、行政目标,教师不得不“搁置主动思考”。然而,“若教师没有自主决断的专业权利和责任感,专业将得不到健康发展。”教育作为我国的国家事业,其内在的行政要求与行政调控决定了教师职业发展是有限的[5]。基于教师需求的行政化驱动发展具有较强可行性,如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部分女性教师因家庭原因无法确实无法接受离开家人,参与长达一年的“前往企业挂职锻炼”时,行政机构可通过行政主导,宏观调整任务分配,将任务设置为分段实施。
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各项有关女性教师切身利益的决策,其政策的讨论、审议都应当体现女性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上级行政部门及学校内部环境,都应当尊重女性教师,为女性教师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继续深造的机会、科学研究的机会,努力提高女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将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水平的整体化、全面化提升。
(二)建立“协同合作”体系,促进女性教师之间形成有机整体
从规范机制来看,协同合作有时存在“流于形式”的情况,或内容刻板,或形式单一。“教师具有合作需求,但多是潜在的,并不是有效的合作需求,需要深入挖掘和激活。”因而,作为学院,应提供统一且包容的推动工作,积极主动为女性教师搭建交流平台[6]。借助同伴力量,共享群体经验,努力营造合作氛围,扎实提升女性教师的归属感,教师集体归属感的养成需要个人的参与。
协同合作,意味着女性教师彼此之间相互分工、相互协作。通过团队的协同合作,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新要求中,形成“老带新”的结对指导关系与固定沟通交流机制,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工程(社会)实践及如何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之间矛盾等方面进行及时的纾解、沟通、切磋。高校应当制定鼓励女教师团队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与支持措施,加大对女性教师团队的政策指导、知识辅助,感情引导。针对女性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质,推行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团队发展相结合。为女性教师提供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充分尊重女性教师,鼓励其发挥个人特长,促进其自我实现。
(三)鼓励个体反思,打破传统性别观念
女性教师在面临较繁重的家庭生活压力时,应当及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客观地总结与判断,抓住主要矛盾。女性教师应从自身角度打破“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提高自己对于高校专任教师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在自我实现的需求更重要时,应及时与家人沟通,不断反思与整理,寻求家人支持,踏实投入到教学、科研任务之中,与男性教师投入相当的时间与汗水,认真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在家庭发展(含婚恋与生育等计划)出现新情况、新需求时,应及时调整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积极与家人、与团队探讨经验、共享资源,重塑女性教师工作的自信心与幸福感,正确帮助本科高校女性教师不断完善、调整职业发展。
四、结语
在世界范围内,教师职业女性化是一种十分明显的趋势。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广大女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是,女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文章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女性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从校内行政、协同合作及个体反思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