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英语专业就业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2020-11-23郝岩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1期
关键词:有机教学活动思政

文/郝岩

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有效掌握,并具有实际英语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组织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历史文化形成的机理,使学生产生应有的文化自信。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做出理性辨识,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思想体系。但是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对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视程度还有所不足,在融合途径方面的分析还不够深入,由此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基于时代背景产生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以此能够实现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1]。“课程思政”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单纯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和途径融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建立起具有引导作用的协同育人体系,适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课程思政”的提出,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在形成中具有客观依据,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思政体系的组成,是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结合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对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

(一)融合的可行性

对于大学课程而言,其中大学英语是大学课程的必修课,大学英语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效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与其他国家人员进行交流是没有障碍。传统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忽视对思想上的教育。在大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与发展道德意识的主要时间段,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和新媒体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思想文化通过电影、电视等形式,以手机媒体等媒介进入校园,对学生思维模式构建起到多种负面影响。因此造成大学生在道德的判断上不能有效做出正确的择选,通过“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加以英语教师合理的引导,可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做出正确辨别[2]。对于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具体表现为:大学英语具有的人文特性,大学英语具有实质性教学特征以及大学英语强大的师资力量,加强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建设,是提升二者有机融合水平的基本要求。

(二)融合的要求

大学教育不同于初级阶段教育,其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再是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层面,更多的是侧重于知识价值的实现。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各个专业教学的公共课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必然要求学生能够注重自身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在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在就业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英语专业知识所具有的价值。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学习与价值实现的统一,以此促进大学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本身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隐性教育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物质世界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内容。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将这些隐性教育内容深度挖掘,以此才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再次是英语本身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语言本身只有在应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所具有的价值,同时不同的表达形式又能够体现出个体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利用课程思政所具有的思想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将英语知识通过个体实践体现出来。

三、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

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是思政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是促进课堂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促进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入手。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语法知识等基本的教学内容,还有诸多语言应用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包含有丰富的外国风土人情特征,同时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也具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文学、历史和精神文化修养,在教学活动中有机地将这些内容关联在一起,为提升“课堂思政”水平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

(二)完善教材与课程设置

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是推进教学流程,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教材编写和选用中,相关层面应当站在更高的角度,从语言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将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更加合理的方式纳入到教材体系中来。同时。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将翻转式课堂和小组教学模式等有机地应用到不同教学内容中,以此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3]。还能够通过辩证分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学生自身的分析和思考,更好地挖掘学生的综合潜力,以此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

(三)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情形下,教学方法的应用会对融合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小组讨论法、翻转式课堂、案例分析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都不断得以提升。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中,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知识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与课程思政融合发生偏差时,应当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以此才能够确保学生的个体认识与课程思政融合要求相一致,进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开拓第二课堂

通过重要的英语比赛、辩论赛等赛事,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依托学习组织的活动,在校园内开拓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促进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中,依托新媒体平台,通过建立微信群等,将“第二课堂”延伸到新媒体平台上,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助于进行学习管理、心理疏导,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给予帮助。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所接触的新媒体传播途径更加复杂化,教师也要在这方面提升自身应用水平,了解不同媒体途径所传递负面信息的动向,健全对应的思政理论体系,以此确保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想能够全方位地融合,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将课程思政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有限,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比在校学习情况要复杂得多,学生在这段时间所经历的状况起伏多变,心理层面的变化也较为复杂。尤其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应用能力与个人实际学习内容之间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差。在这种情形下,将课程思政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提前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能够通过心理层面的准备,更好地处理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更为科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4]。对于教师来说,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当强化学生个体世界观的培养,从思想层面提前为求职就业做好准备。

(六)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出发,做好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创新创业教学开展中,应当将专业的显性教育与思政课程隐性教育结合为一体,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对创业活动的认识,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5]。由于思政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理论性特征,使得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要能够借助具体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思想层面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本质,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语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培养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是一门传播中国文化的课程。因此,大学英语融合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文章提出“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实施的可行性,通过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完善教材与课程设置,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开拓第二课堂的途径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能够使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得到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有机教学活动思政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