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共青团组织育人平台建设探索
2020-11-23楼黎瑾魏笑筠钱晓玲
文/楼黎瑾 魏笑筠 钱晓玲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2019 年4 月3 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这一计划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开启新一轮综合改革、内涵发展提供的难得战略机遇,也要求“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1]。高职共青团组织就是要在“练技”和“修德”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同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因此,高职共青团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双高计划”发展契机,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建设工作平台,发挥自身的功能,更好地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和提供条件。
一、“双高计划”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新特征
“双高计划”的出台,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深化和落实。两个文件均强调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需要和国家战略相结合,对接区域发展,服务企业行业,真正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国家为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提出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让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上有了全新的理念和必需的变革。
(一)凸显职业性
职业教育天然蕴含有职业性与教育性双重属性,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但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更加体现“职业性”。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规律和学生特征,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专业建设,为企业行业提供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培育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3]。高职教育是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将职业素养培养嵌入高职教育过程中,最终达成“德技并修”的教育目标。
(二)增加多元性
自2019 年秋季开始,高职院校招生来源涵盖了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多种群体,招生范围扩大、生源复杂,学生群体多元化突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因扩招而产生的教学资源紧张这一巨大挑战。面对多元化的学生群体,育人主体也要随之更开放和多元化[4]。因此,“双高计划”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深层需要。强化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加强与区域政府的合作,取得地方支持,实现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和优势资源的共享互补,必将成为高职教育运行的新模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强化实践性
“双高计划”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是实践性。以往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常常将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割裂,同时知识理论学习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实践学习。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实践性教学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差异优势[5]。高职院校必须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内容、真实的实践情景、参与企业的实践机会,真正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理实一体,成为“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岗位”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共青团工作融入人才培养逻辑
共青团工作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更是需要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从全局性上来说,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应该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大格局,成为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育人构成,助力学校的一流建设、快速发展。
(一)具有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共青团作为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群团组织,以其生动的活动内容、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有趣的活动形象吸引着一大批青年学生聚拢在共青团组织周围,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引领着校园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6]。共青团组织也能够主动配合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教学机构、教辅机构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融合学校中心工作和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多部门合作育人,积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决定性贡献。
(二)具有服务青年学生成人成才的观念和方式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在培养青年学生的优良品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与“双高计划”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德技并修”人才、不谋而合。共青团工作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学生的切实需求和个性发展,努力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7]。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春风化雨般地将职业素养、公民素养、学生素养融入学生成人成才活动中去,实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技能育人的结合,协同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三、共青团组织育人平台拓展
“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从“双高计划”建设内容来看,包括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学校治理水平、服务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国家化水平等。结合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工作规律和学生发展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共青团组织育人平台。
(一)与区域共建育人平台
“双高计划”着重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共青团工作而言,应对接企事业、村镇社区、区域政府的需求,将单纯的学校共青团活动空间推向多元、立体的共建空间,搭建区域化的团建联合平台。通过引入外部资源、走入外部单位,将校园内外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经济资源等整合一起、互动共享,为青年学生提供实际、有效、真实的成长平台,实现青年学生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的“有用”成长。
(二)与专业共建育人平台
一方面,将顶岗实习、专业生产实践纳入共青团社会实践范畴,主动对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通过申报、立项、中期检查、评审、奖励等环节,达到团与教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引导学生将目光投注到社会和生产实践中来,实现青年学生自主学习、更好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另一方面,将专业的科研项目也纳入共青团社会实践范畴。征集科研项目中的实验实证、社会调研等可以由学生参与的环节,通过社会实践项目予以经费、人员和物力支持,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提高社会实践品质的同时也为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助力,达到双赢。
(三)开发共青团特色课程
在以往的共青团组织育人过程中,共青团通常以一个又一个独立的活动来开展各类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学校开展“双高”建设之际,共青团也应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课程,来承担部分的育人作用。第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外延,将团史、青运史、青马工程等内容开发为思政类课程,打造实时有效的参与型思政课堂;第二,利用共青团的组织特性,开展体验式、情景式教学,建设通识类素质拓展课程,弥补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创青春”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和创新创业的需要,开发辅导培训类课程,充分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力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结语
“双高计划”作为高职教育的标杆,是高职院校的建设方向,也成为高职共青团组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自身工作所必需契合的服务内容。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改革创新,在原有的育人基础上拓展更丰富、更有效的育人平台,不仅是对当下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主动回应,也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必然要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更应立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重要价值,真正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支撑高地,为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