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0-11-23管丽萍
文/管丽萍
如今,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均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获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许多专业课程也完成了改革活动[1-3]。而相较于专业课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一公共课程的改革工作却相对缓慢,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效果并不明显。事实上,尽管思政课程在本身定位以及性质特殊性方面确实与专业课程有一定差异,但是,也需要基于课程特点开展校企合作,并建构相应的思政教学体系,以提高课程在高职院校所具有影响力,并加强其适应性以及时效性。为此,如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重新设计思政教学体系已成为许多学者及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
一、现行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合作有限
就目前而言,校企合作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事实上,校企双方在合作方面的投入并不充分,整体缺少进一步的推进[4,5]。就企业方面而言,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企业不可避免地考虑校企合作所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以及在投入资金之后所能获取的经济效益。而事实上,企业在投入资金、时间以及精力之后,许多培养的人才并没有为企业所用,导致企业所投入的成本与最终人才收益之间并不相匹配,甚至部分企业认为参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显然是一项“无利可图”的经营活动。而企业导师将重点过多地放置在实践技能传授方面,以希望学生个人专业素养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但却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虽然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但是职业素养方面却往往难以达到企业的标准,人才依旧无法真正在岗位中任职。而校内思政教育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职业素养本身没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如此一来,校企双方即频频出现短期合作,乃至一次性合作的问题,合作早期对双方所产生的新鲜感以及热情无法持续,而既有的成果也难以说服双方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的校企合作。
(二)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如今,政府、企业以及学校,关于校企协同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内涵的认知方面并不相同。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这一新颖的教育理念方面,各个参与主体尚未形成共同的意识。大部分学校在校企合作期间,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践教育,而关于德育实践的机会则是少之又少。企业关于人才的认知也仅限在实践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熟练以及丰富,对人才德育素养的培育重视度并不高,这也造成企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不同程度忽略了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必要性。也就是说,许多专业课程均开展校企合作的改革,却忽视了思政教育校企合作。
(三)评估方法相对单一
评估环节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评估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反映了思政教育教学水平。从当下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评估均采用传统评估方法,即在期末通过笔试结合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但笔试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而学生日常表现评估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愿,所以,分数之间存在教师主观因素方面的影响,评估并没有实现客观与精确。不仅如此,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当前评估结构中,笔试占有较高的比例,甚至作为核心部分,这就造成许多学生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得思政教育依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合理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将课堂教学作为核心的定势性基础教学,基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持续性改革与深入拓展,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也开始尝试建立新的思政教学体系,例如,更为注重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包括演讲、主题辩论、热点评述以及情景角色扮演等,同时也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与研究及考察等活动,但就整体效果而言,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依旧是基于传统将学校以及课堂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而实践教学仅仅属于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该方面不管是投入的时间,还是精力不足。本文认为结合学生现实情况,高职院校需要重新梳理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之间关系,从原本的主从关系转变为对等关系。高职院校应采用如下的构建思路,即思政政治理论课程需要达到教学领域的创新,打破原本将学校以及课堂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尝试走入实际社会生活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之中。
换言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可以基于校企合作基础人才的培育模式之下,进一步扩展原本的教学渠道,不局限于学校以及课堂,而是向社会现实生活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发展。包括如下内容:第一,不管是学分,还是课时,保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占比相同;第二,课堂教学方面,多采用专题式的教学方式,对理论内容予以压缩,缩减原本校内理论课程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应引进企业专题课堂教学活动,并引入企业有关人士开办职业道德以及岗位职责标准等专题课程;第三,实践教学活动之中,除传统调查研究、志愿者以及考察等活动之外,另外增加以工代学的教学活动,联合学工处、企业以及团委等,开展校内外劳动服务以及志愿活动等,将学生表现计入成绩;第四,教学方面,理论教学普遍采用主题辩论以及沟通交流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则强调行动以及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实践效果。
(二)实现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转化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被学生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教学方式存在弊端,教师传统教学之中普遍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故而思政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也成为近些年来各个高校普遍认可的改革方向。而改革工作具体可通过如下方式开展:第一,两门课程开展各有侧重的转变教学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能够划分为理想信念专题、道德以及人格专题等,不同专题在内容组织过程中均贯彻职业化以及审美化理念,充分展现学生现实生活的生活意识以及超越精神意识。而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课程则可将其细分为唯物史观基本理论专题以及伟人故事专题等,将传统既有的教材体系之中的教学内容依照实际需求划分在各个教学专题之中,借助类比的方式建设复合性的教学内容;第二,实现把地方历史文化以及学生人、事、物融入教学之中,不同地方有其特别的历史文化,教师应针对上述文化资源予以整合,然后列入不同的专题内容中,可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考核评估体系的重构
考核评估体系的重构可尝试从如下角度开展:第一,采用统一考评与分散考评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统一考评是指教师通过考试结果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通常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的考试之中,通过笔试卷面成绩加以计算。分散考评则指的是由任课教师、班级辅导员以及学生实习所在企业管理人员开展综合性考评,包含内容以学生综合素养为主,包括品德、日常行为以及社交水平等,而关于两者比例,统一考核占比约为30%上下,而分散考核占比则多在60%以上,教师综合统一考评以及分散考评分数,并按照比例予以计算,所得成绩即为学生最终考评成绩。尽管该操作方式难度相对较高,但满足了高职学生发展以及现实需要;第二,考核总评估成绩延期,直至学生毕业前期予以评估。总评成绩交由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实习期所在企业主管予以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思政教师重点评价学生日常表现以及最终笔试成绩。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则重点评估学生在校阶段各方评价结果。企业管理人员重点负责考核其在实习过程中整体表现,然后依照设定的比例予以计算,即得出学生成绩。
三、结语
企业不仅注重人才的个人能力,对人才职业素养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合理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以及实现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转化,构建新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针对人才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