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校企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0-11-23吴丽花
文/吴丽花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教育到研发生产与应用的全面合作体系。大学之间部门合作的实质是促进科学教育、技术与经济学的融合,加强对学校的准备工作,显著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的效率并提高企业竞争力[1]。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进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仍然十分紧迫。产学研合作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要高度重视合作,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和市场需求完全适应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当前,虽然我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校企产学研合作才能促进大学毕业生全面健康发展[2]。
一、校企产学研合作的价值
校企产学研合作办学是一种双边参与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和配合。双方明确各自的需求,根据目的制定教学计划,真正做到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择业空间,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二、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校企产学研合作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最后该模式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那么所选择的模式就是对的模式。如果模式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那么就要改革合作模式。下面对几种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帮助学校选取更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帮助企业选择更适合发展的生产模式。
(一)“订单”合作模式
“订单”合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要签协议的,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间要互相签协议。在招生之前,学校就和企业签协议,录取学生时学校再和学生签协议。也就是说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已经被企业签约了,学生一旦开始实习其实已经开始了就业,这种合作模式真正做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订单”合作模式中,教育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训标准等是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共同制定的,其中课程中的理论课和专业课在学校完成,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课程则交给企业负责,学生一完成实习就可以就业。
(二)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所谓交替指的是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采取轮换的方式进行。当企业有用人需求了,就向学校发出订单,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技能培训。一旦技能培训课程结束,学生又可以返回学校完成理论课程。
(三)教学见习模式
学生在接受了一定的理论教育后,为了加深对理论的了解,深刻体验合作单位的产品、工艺、管理以及文化理念等,这就需要提前到企业见习。学生在企业见习过程中被安排参与生产,参加企业的管理,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纪律教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加强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发生在学生完成所有的理论知识后,一般前两年就能够学习全部课程,最后一年由学校推荐学生实习,或者学生自荐到用人单位实习。实习时间最短为半年,在实习期间,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管理,促使学生快速从学生角色向合格职业人转变。
(五)产学研模式
这是比较高端的合作方式,企业和学校本着培养工程师人才的原则加强合作。在产学研模式中,中小企业面临的科研难题可以得到解决,学校也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师资优势,培养出高级工程师后备人才。产学研模式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新机制,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三、校企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虽然我国校企之间合作的时间较长,但是从校企合作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可以积极地支持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数公司仍在努力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并迅速从平台之外的渠道招募优秀人才。学校安排实习人员时,有些企业感到不安,担心学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企业的利益。实习人员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没有得到专业指导,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杂事,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校企合作都有很大影响。此外,我国现行的产学合作政策严重缺乏对企业利益的适当补偿和支持,导致产学合作中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缺乏重视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面临资金短缺,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很多学校选择大幅度减少实习时间,或让学生自己完成实习,从而节省学费。在大学,由于缺乏对生产、教育和研究之间合作的重视,虽然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已经进行了多年,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多少公司可以积极地支持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数公司仍在努力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重视产学合作的整体发展,就会导致师生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到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前景。
(三)政府未发挥指导作用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需要出台一系列的产学合作政策,但监管力度不强。各地政府在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下,未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企业与高校之间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主体。教育主管部门是大学,经济贸易委员会是企业。与上级的联系和协议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两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限制了校企联合科研的发展,校企联合共赢。高校与企业如何协调产学研合作,突出了政府部门的作用。政府要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指导。
(四)学生的参与程度不稳定
学生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用人标准、对学生实习的要求、实训的内容与学生专业和个人素质、实训的场地、安全、时间等紧密相关,如企业不需要学生,或者学生不配合企业的安排,都会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
四、解决当前校企产学研合作核心问题的对策
(一)企业需要改变观念
企业的本身发展必须要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的思想,同时要致力于高级技术性人才的早期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培养创新型与突破性的科学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在工业大学的合作教育体系中,大学很难系统地开发满足企业市场需求的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了长远的利益,企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以正规的产学合作为教育基础,实现高校学生提供经费与实习岗位,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引入,使企业的自身发展走在行业的前列。
(二)增加在生产、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投资
学校作为企业生产、教育、科研的重要组织者,要重视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完善学校帮扶的政策和方法。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校企研究团队,邀请校企的专家与学者与高校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与研究,拟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具体方案。校方应该全面评估教师的生产、教育和科研能力,认可教师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方面的成就。对参加产学合作的学校教师,校方应从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在职称评聘予以倾斜。在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师,要花较多时间在教学课堂上,并负责在企业生产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大优秀教师资助力度,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产学合作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政府应加强指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有责任大力支持和指导产学研合作。所有政府部门必须参与协调和整合。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适当的机构来管理地级市的产学合作,以协调资本投资和合作方式等具体工作,从而促进产学合作项目的实施,因此,增加了项目的总体影响。政府制定具体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并且完善了产学合作政策,新的规则所规定的责任,可以更加促进保护产学合作领域的教育。有必要的是,政府职能框架内要为产学研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从而鼓励社会力量为产学合作项目的实施,同时要对产学研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很好地促进产学研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引进各种新资金,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健康合作及综合发展。
(四)加强院校的师资培养
院校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方,学校对校企合作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而师资力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院校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教师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双带头人制度”,即一个专业配备2 名专业带头人,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一支熟悉本专业职业岗位、具有较高素质、较高专业能力和丰富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另外,高校应加强教师的校企合作意识,加强教师和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的交流和学习,深入学习企业文化、技术、管理、科研、培训、产品、装备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五、结语
尽管我们在产学研合作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产学研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核心问题,有必要找出其他问题的根本原因,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应充分发挥高校在产学合作当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形成高校与企业融合的双赢局面,从而可以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端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中,需要不断借鉴国内外高校合作的成功经验,更新观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模式,制定和完善高校之间合作的法律法规,培养和培训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各产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国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