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2020-11-23王雅文
文/王雅文
生涯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意识,能够引导学生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课程输入转变为主动规划自我职业生涯,这对于学生多样化优质就业具有较大影响[1]。
然而,学生作为一个还在发展中的个体,其生涯发展理应是一个综合系统,也是一个动态系统。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做好科学的规划意识,并能够具有对现实不确定性的普适性,对于学生是一个较难的考题,这也对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有了新的要求。民办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搭建坚实、广阔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教学平台,引导学生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2],将个人的生涯发展与社会生涯目标,并能够做到根据外部环境条件改变及自我认识的变化,主动调整生涯规划,实现自我的最优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生涯教育对大学生适应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择业观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前对就业地域、行业选择、薪资单位有较高的要求,希望日后能够找一个既体面又高收入的轻松稳定工作。但是,当他们毕业后真正踏上社会就会发现,理想和现实有很大差距:毕业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市场压力巨大、稳定高薪工作难求等现实问题一一摆在眼前。加之,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更是层出不穷。而生涯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让大学生摒弃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择业观,发掘自身的优劣势,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行业、公司、职业进行就职[3]。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快速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更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数量和质量。
(二)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主要教学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体现出的应聘、适应、实践能力等,包含就业硬实力和就业软实力两方面。主要是指生涯教育实施之后,就能有效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此次教育实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技能,拓展其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发展空间,为其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创业机会,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做出贡献。
二、民办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现状及不足
高职院校的社会定义在于为社会输送可以立即上岗的人才,但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在具体教学实施上存在差异。相较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在新生入学之后仍然具有二次调整专业的权利,这对于民办高职学生是一个好消息,学生能够在保证有继续教育机会的基础上进入校园后重新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青睐专业。虽然有二次选择机会,但民办高职学生普遍对学习关注力不足、学习惰性强,多数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持迷茫态度,即使有二次选择机会,学生仍极易对选择后的结果感到不满,这与自我认知不足、职业认知缺乏直接有关。
对学校大一新生的生涯发展调查中发现,学生虽然已完成了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过渡,但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过度教育、生活经历的过度缺乏,都不可避免导致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偏低,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以2019 年的数据为例,虽然广东省部分城市高中学生开始接触生涯教育,但部分学校的大一学生对自我(包括兴趣、能力、性格、需求)了解程度较低,基本了解的学生仅占比五分之一[4];高年级学生对专业对应的工作世界了解程度还停留在最基础的职位名称阶段,有深刻认知的占比不足十分之一;在校学生对未来三年生涯发展规划情况,有基础规划的占比约二十分之一。
此外,对近两年的毕业生开展毕业1 ~3 年的就业质量调查表明,毕业一年学生对自己就业情况持满意态度的占比约为三分之一,已有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的占比不足五分之一,而毕业三年的学生中仍然有大于二分之一的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迷茫。
由此可推出,高中时期生涯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期间生涯教育的不重视,对于学生在自我规划上有着明显的影响。长期的生涯教育缺失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职业规划力和执行决策的行动力,也决定着学生始终无法在大学期间快速自我定位,最后导致毕业后被动融入社会环境,无法较快承担起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三、民办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开展的若干建议
生涯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不断体现出来,但生涯教育教师却在高喊教育难,他们费神费劲地在学生群体中宣传生涯意识但成效甚微;学生对生涯教育知识存在质疑,毕业多年还在“试工”;企业方培养的人才屡屡流失,用人成本不断上升。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出发,结合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对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加强运用校内外资源,形成动态的生涯教育大平台,强化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并能够尽早搭建大学教育与职场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内外兼修生涯路”。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内平台的搭建
校园平台应该跳出传统的短课时理论教学的框架,实现生涯教育的创新化,实现教育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通过开展生涯咨询、生涯体验、生涯讲坛、生涯公共课、生涯选修课活动,将生涯教育渗透进学生的学业生涯;利用互联网技术,调整工作方法,确保生涯教育线上+线下多渠道同步开展;尝试引入生涯导师制,建立学生生涯档案,并努力实现三年全程生涯发展指导。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外平台的扩宽
当前广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面向全省开展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定期跟进各校生涯教育典型做法和学生经典案例;同时,社会中也存在非常多关注生涯教育体系,且在相关领域做得极其出色的企业。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负盈亏,对于职业规划师资的力量投入一直有限,可通过引入政府、企业、社会其他专注生涯教育研究的机构资源,以此构建学校校外平台;此外,应考虑扩宽校友资源的正向效应,强化校友对学生选择职业的正向引导作用,使其成为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从校园步入社会的桥梁。
(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
目前各高校的生涯教育课程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展,授课学生多为近百人的大班制授课,也有部分学校有条件对学生群体开展小班教学。在面对学生开展实际生涯教育的时候应根据不同人数的授课采用不同策略,大班针对共性问题,小班运用团体训练为主,探讨具体问题。此外,还可以考虑将生涯问题也纳入到现在的新生心理健康筛查,细分群体,开展对应的工作坊,辅导针对细分群体的共性问题。
(四)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平台
为提升就业创业教育效果,高校可以对社会上的有利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利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社会环境和不同职业的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举办各种丰富的就业创业知识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让学生通过比赛积累更多的就业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利用企业的经验和教师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体会到就业创业精神。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专业相关岗位实习或进行轮岗工作,通过在不同岗位上实习找到合适的岗位,做好职业定位,不断提升他们融合和适应企业、社会的能力。
四、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生涯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就业观念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高校必须根据教学实践、社会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教育工作。只有通过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举措,才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好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