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探析
——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11-23李东刁金香
文/李东 刁金香
《关于做好2020 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必须科学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扩招学生分类教育管理工作,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实现质量型扩招[1]。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勤业敬业意识和职业规范意识,既满足学生“双创”需求,又符合“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一、影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主要因素
(一)高职扩招学生生源结构及自我教育状况
职业道德形成实际过程中,客观环境影响学生内在行为[2]。生源结构复杂化状况下,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2019 年实际录取2050 名扩招学生中,农民工占比30.8%,退役军人占比45.1%,下岗失业人员占比2.4%,新型职业农民占比4.4%,往届高中毕业生及中职学生占比17.3%。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偏低,致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情感,但缺乏对具体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职业道德行为难以达到行业要求。此外,大部分学生对其所学专业及就业方向的认识存在偏差,未建立起专业和职业的密切联系,缺乏科学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自我养成的自觉性较差。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发展要有质量。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和释放,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不断增强。在“中国制造2025”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职业道德理念与范式被提到了新高度,引导在岗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行业发展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全社会重视,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供了良好宏观环境。学校营造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如校园文化、教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等;学生实习单位工作环境,比如实习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集体观念等;扩招学生同辈群体选择职业时价值取向、有关职业规范的一言一行等,对扩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载体及过程管理
第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直接关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的养成水平。一般来讲,教育内容丰富多样,符合学生所属专业发展要求和学生职业成长需求,可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反之则达不到相应效果。
第二,职业道德教育原则反映职业道德教育规律要求,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供基本准则。
第三,职业道德教育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增强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方法选择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方向,方法正确与否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第四,采取某种教育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些形式与高职学生进行互动,这些形式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众传播载体是职业道德教育常用的形式,活动载体是发挥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文化载体是通过校园文化、行业文化、职业文化育人的重要形式。
第五,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是确保职业道德教育如期有效完成的重要保障。
二、扩招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业针对性
1.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学校开设的专业理论课、实训课及公开设立的人文思政基础课,均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职业道德知识,应在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就业岗位群的学习需求基础上,渐进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但在实际中,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设定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也不能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的职业道德内核,贯穿其中。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等课程开展,内容比较笼统,忽视了专业特征。
3.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能体现当前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比如,不能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等。
(二)职业道德教育网络缺乏完整性
1.教育主体缺失。“三全育人”和“学徒制”背景下,“双主体”育人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学校对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更多在宏观认知层面,企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则能将具体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考核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培育效果。但当前校企人才培养合作中,职业道德教育并未被明确列为重要内容。
2.第二课堂延伸不足,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在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在第一课堂展开,当学生离开课堂后,课堂日常规范和常规教学转接给实训部门或实习企业,学生职业角色从学生转变为员工,为迎合企业用人需求,学生更加关注自身职业技能在实践的施展,易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的养成。实习企业也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应用,平时工作中忽视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将导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职业道德教育出现断裂局面,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产生连续性效果。
(三)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
1.缺乏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学院类型和专业群特色,专业课教师未能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2.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较单一。理论讲授法是较常用方法,且常停留在简单说教式的灌输中,不注重联系岗位实际和利用行业大师、劳模、工匠群体先进事迹进行正面说理,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不注重激发学生自我修养,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规范能力训练,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忽视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及比较鉴别法等重要方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重要作用。
3.缺乏职业道德教育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考核评价局限于卷面知识竞答,仅通过某一次具体技能大赛学生表现或某一门实训课程学生的表现来衡量,考核缺乏连续性,缺乏考核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
三、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教育内容,坚持正确教育原则
要根据企业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及学生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制定适合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全身心投入到自己职业当中。如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要求专业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在课堂中渗透职业道德观念,激发学生职业道德情感。设立专门职业道德教育网站,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党团工作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强职业规范教育和敬业精神培养。在教育活动中坚持方向原则,立足扩招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注重在日常教学、日常管理及实习管理中,渗透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精神,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学徒制”下,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和学生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教育效果达成。
(二)政军行企校五方合作,拓展教育渠道
需要发挥学校、企业、政府、军队、行业协会的合力作用。企业在学生实习工作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在就业岗位上筑牢工匠精神,发挥自身生命价值。学校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应注意渗透行业规范、职业道德,重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名家报告会等形式,加深学生与所学专业的情感联系。政府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引导,增强学生职业情感,激发学生职业兴趣,提高职业坚守力。
各行业协会要制定明确从业规范,给青年学生创造一定成长空间,注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在陆军、空军定向培养士官的基础上,严格参照军队纪律和要求,接受招收部队的对接指导教学,在学生入伍实习期间须接受招收部队对学生的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
(三)遵循教育客观规律,重视过程评价考核
生源结构的复杂化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新时代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提出的高要求间存在矛盾。高职教育者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正确认知职业特长和兴趣,合理职业生涯规划,逐步使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此外,还需要健全面向未来、重在发展、关注过程的形成性教育评价体系。比如,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竞赛、学习大国工匠先进事迹述评等活动,更深入地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思考,形成积极的职业道德情感体验,坚定践行意志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信念,真正发挥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指导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