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2020-11-23蒋晓丽许理林
文/蒋晓丽 许理林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创业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和相关行业研究的热点。早在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尽快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19 年3 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也指出:“要重点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于此,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工作中,教育者应积极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创业能力。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融入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闭环,引导大学生建构分阶段且系统全面的创业理念,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教育引导价值[1]。
一、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创业能力概念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系统连续性的职业规划理念。霍晨(2017)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短、中、长期的规划特点,个人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尽可能地确保执行的连续性,才能够对职业生涯产生可持续性的影响。武峥(2017)指出: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综合考虑个人理念、兴趣、技能、学历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尽可能使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个人预期,并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在就业或创业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具有个体差异性、连续发展性、动态调整性的特征。对大学生来说,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概念
学界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观点。李恒(2019)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对大学生在社会上初始创业获得成功概率衡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高低的衡量,还应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杨璐溢(2020)指出:大学生创业能力应包含理论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其中,理论能力主要通过在校接受相关课程学习获得,实践能力则主要通过在校期间模拟创业及走上社会后的真实创业衡量。刘秀荣(2020)则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个性特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反映的结果,具有系统性、发展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综合以上看法,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了大学生创新、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能力,甚至可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2]。
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职业发展规划,由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设定、策略设计和执行方案等要素构成,各环节之间层层相套,具有因果逻辑关联,且各要素能够作为一门单独学科,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训。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逻辑性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清创业可能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找到正确创业渠道;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能引导大学生全面接受创业中所需技能的培训。如:职业定位思考技能、职业发展方案制定技能、职业发展达成技能等,这些技能是大学生创业中不可或缺的技能,通过系统全面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大学生能了解并掌握这些技能,对走出校门后创业有重要价值。
(二)促使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形成闭环体系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的教学体系,能够精准定位创业教育的本质,并使其形成教育学上闭环的理论依据并不多。英国著名学者P.T.Knight 提出的USEM 就业力模型理论认为:个体就业和创业能力主要由自我效能感、学科理解力、元认知和直接技能四要素构成,各要素提升过程应围绕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展开。因此,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地制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案,通过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渗透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环节中,促使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形成完整的闭环体系,并使高校创业教育学科系统更为完善立体。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型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体系
建立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型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体系,是确保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能够真正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无缝对接,并产生可持续催化效应的保障。各级高校应结合校情,建立多层次化职业生涯规划型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系统。
一方面,制定相应教学方案。有效培训以系统的教学方案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作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的依据,首先应解决教学方案的设定和执行问题。对各级高校来说,应在传统创业能力教育基础上,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过程,重点将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设定、策略设计和执行方案等,职业生涯规划中逻辑内容与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结合,开设相应课程,例如:职业定位课程、职业发展渠道课程、职业规划执行课程等,并在具体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3]。
另一方面,完善相应的考评标准。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也应具有针对性和特异性。各级高校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中各要素为依据,制定相应考评标准。例如,大学生创业定位准确率、创业规划方案的可行程度、创设实施的保障措施等。需对这些标准的考评权重、二级指标、量化方法和考评形式等内容进行细化,以保证考核实施的有效性。
(二)引导在校大学生模拟实践创业规划
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创业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期间创业实践参与情况。建议各级高校充分利用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引导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基础上,分阶段模拟实践创业规划,为其走出校门进行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一方面,在校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类模拟创业活动。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创业一脉相承,各级高校在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理论培训之余,应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规划类模拟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简历制作活动、模拟创业活动等,国内很多高校已陆续开展相关尝试。如:江西省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以校内创梦空间产业园为资源基础,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尝试,校方提供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陆续涌现“校园速速递”“校园打印助手”等模拟创业项目,对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引导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非常有帮助。
另一方面,在校内大力推广创新创业大赛。各级高校每学期应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发掘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委派专职导师帮扶他们,进一步细化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尽可能帮助在校学生将创业梦想变成现实,形成完善立体的创业生涯规划方案[4]。
(三)开展可持续性大学生创业能力帮扶教育
各级高校应建立起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开展可持续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帮扶教育,通过系统长效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连续性和规划性,凸显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养成的长效帮扶作用。
一方面,建立长效规划型大学生创业帮扶机制。职业生涯规划的特征之一便是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各级高校也应充分尊重这一规律为在校和离校创业大学生提供长效和规划型的创业帮扶机制,例如:建立专门的创业帮扶基金、开设连续性的创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对于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创业规划培训,对于已离校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周期回访,建立离校创业大学生帮扶教育档案,为他们提供持续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扶。
另一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以帮扶大学生规划创业。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的成果及时与属地企业进行对接,并将其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深化产学研融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机会。例如:国内武汉理工大学在青岛、苏州等地均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研究院,深入研究在校大学生创业喜好、职业生涯规划特点等,及时向企业推荐其中具有优秀创业思维的大学生,为其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并引导其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5]。
四、结语
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引导大学生建立系统立体的创业规划认知,并使高校创业类课程形成完整的闭环,对大学生创业和高校创业课程改革能够产生正向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培养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