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课程对接研究
——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0-11-23李建强
文/李建强
为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根据当前用人单位岗位标准以及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联合学校与企业的双方力量,开发符合两者需求的课程,设计出高效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联合授课培养模式,深化校企课程的开发与改革。
一、校企课程及环艺专业概念
(一)校企课程的概念
校企课程是指学校和企业联合开设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双方优势交融互补,学校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开发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校企课程的开发鼓励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从校园舒适的环境中走出来,进入到社会企业中参与实践,通过岗位实践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以下简称“环艺”)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一般包括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两部分。室内设计主要指家庭房屋内部装修设计,室外设计涵盖园林、景观、绿化等众多设计内容。
二、校企课程开设的意义
目前,教育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贯彻教育改革的方案,开设校企课程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深度。同时,使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得到优化调整。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开设相应课程,将学校内不适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合理删减,大力发展适合当前社会现状和用人需求的专业。深化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将教师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调整,使其更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让学生知识体系和工作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课程的模式,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可以缓解教育部门和院校所面临的经济压力。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依据企业对环艺专业用人标准进行培养,可以使环艺专业毕业生更贴合市场实际用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1]。
虽然,当前毕业生越来越多,但由于毕业生能力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存在出入,导致企业用工难。在此背景下,我国对环艺工作者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工作人员。开发相应校企课程,可以直接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培养相应专业人才,实现人才输送,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就业率。高职院校学生最终要投身到企业中去,所以教育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各种各样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标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校企课程的开设,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目标提供良好条件,实现定向定岗的人才培养。
三、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毕业生现状
(一)专业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知识多偏向理论化,和实际应用所需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大多数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实践能力较差。大多数企业需要的人才均偏向实际应用人才,需要一定实践运用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欠缺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无法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能选择一些普通岗位,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综合能力不强
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还包括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企业理念和学校理念存在一定差异,企业注重自身利益获得的多少,企业需要创造价值的人才,而学校在培养时,更多注重社会需求,环艺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院校学习时,学生所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少,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不足,企业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往往会要求所选人才具有一定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于环艺专业在实际岗位中更加注重销售能力,以求能为企业带来一定利益,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一定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人才的气质、外观形象等都有一定要求,以求能增加谈判的胜率,但很多学生在学校对这些方面缺少重视,导致就业时缺乏一定竞争力。
(三)认可度不高
由于环艺设计自身的特性,大部分环艺设计工作者刚入门时工资较低。刚毕业学生在初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的缺点,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就业问题,造成就业不满意问题,导致后期离职人数众多,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太愿意留在当地就业,更愿意去发达沿海城市就业,这使沿海地区的人才过剩,同时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高职院校环艺毕业生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说明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存在偏差,导致本地人才流失严重。
(四)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一味追求人数和规模增长,不能立足于学生就业问题。在教学开展中,只追求环艺设计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现实应用存在一定差距。无法实现环艺专业在社会上的真正用途,造成高职院校环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下降。同时,缺少对学生毕业指导,学校多数遵从国家教育方针进行人才培养,无法结合当地以及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对口的指导和培养,造成学生竞争力差。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合理分配及资源保障体系不健全。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权益存在侵害的问题。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不正当,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企业和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的问题。
四、校企课程对接及开展措施
(一)校企课程对接措施
1.建立“双导师”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学校聘请环艺行业中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实践课程导师,即企业导师。“双导师”教学模式是以环艺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养专门人才为目的,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合作,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责培养,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而努力。
建立“双导师”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方合作探讨,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重点引导学生加强对环艺专业理论知识与环艺实践应用的学习,通过多种培养途径增强双导师培养的素质能力,提高校企课程的教学质量,使校企课程的作用实际发挥。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环艺设计的理论基础、职业道德等相关素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开发校企课程,要将重点放在培养适合企业用人的理论和技能标准的课程上,在培养到一定时期时,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学习,协同企业进行相关技术攻克的活动,帮助企业导师解决环艺设计、工程实施方面的应用问题。
在进行顶岗时,校企双方导师可就这段时间内学生的表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培养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过程分析,改善校企课程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企业导师需要协助校内导师的培养任务进行相关实践应用的技术指导,并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反馈。
2.共同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通过协商,围绕环艺设计项目开发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将企业所需职业技能和学校教学目标进行观点融合,制定相关规划,构建学生理论与技能共同得到提升的双向服务基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利用双导师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实际应用,完成环艺实操的培养目标。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以环艺设计为重点,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积极开发建设环艺设计相关的实训基地。在导师带领与指导下,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环艺设计的工作现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环艺设计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开发共享资源库。在遵守高职学生教育教学规律时,开发建设具有高职教学理论、素材、教学任务的实施及评价等多个环节的课程资源库,为导师和学生提供资源共享的服务。在进行资源库的开发建设时,应考虑其含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等多个模块。基础课程包含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与发展;专业课程应包含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课程,包含环艺设计、设计制图、建模等相关课程资源;拓展课程资源重点贴合学生个性发展,建设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便于学生的选择和利用。
(二)校企课程的开展措施
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开设校企环艺课程是提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依据企业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开设相应课程,让学生制定相应学习计划,弥补在工作能力上的缺失。开设环艺课程立足于当前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加强对环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口才、综合能力等培养。注重大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环艺设计的需求作为学生学习任务中的一部分,开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将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注重的重点作为学生的设计作业,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和实际工作需求结合,提高环艺专业学生相对应的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课程开展同时,可以尝试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工作,让学生能够真正接触真实设计项目,而不是纸上谈兵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在真正职业环境中进行学习工作,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在学生毕业后,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直接将学生输送到环境艺术设计相对应的工作岗位中,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