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0-11-23杜文岭
文/杜文岭
一、加强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加强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也是做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师范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既是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师范教育的主要内容。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发展作为基础工作,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围绕这些要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三、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
世界各国由于国家制度体制的差异,对师范生尽管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也没有严格规章制度,但是可以通过宗教活动、法制引导、人生价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社团为平台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主意识、法治观念、人文主义等。而我国对师范生思政教育还处在起始阶段。
第一,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为主,培养方式不够丰富,培养过程简单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加[1]。缺乏创新导致培养过程乏味单调,不符合师范生的思考方式和兴趣需求,教育效果不佳;第二,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空洞。以往的教育内容主要倾向于宏观的远大目标,忽视了青年学生的个人目标、实际发展和职业要求。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教育效果不佳;第三,师范生教育理想不坚定。有的学生选择师范专业,只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满足自己个人生活的一个工具,而严重忽视了专业的家国情怀、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和教书育人的职业梦想;第四,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缺乏爱心。师范生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受到“物质主义”“金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只关心自己前途,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加强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全员育人意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全员育人是指在高校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所有相关育人个人和部门。思政教师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授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以喜闻乐见的情境引导学生科学辩证理解中国的发展,树立客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总结提炼课程知识和理论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者道德、大师风范、为人师表、爱国忠诚等价值理念充分展示,引导学生按照“学高为师、道高为范”教师追求来激励自己;行政管理服务人员通过日常业务办理,提供科学、高效、富有人文关怀的服务,一方面引导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做守规则守规矩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日常服务工作提高学生为他人考虑,真心为他人服务的人文理念,从而实现服务育人的目标。
(二)尊重教育规律,将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首先,要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优势。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思政课教师要以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努力讲清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深刻理解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这个系统工程中的独特作用。习总书记曾提出“四有”好教师标准,而这次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六要”要求标准更高,针对性更强,需要思政教师更深刻的领会践行。思政教师要对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的要求完善自我,积极应对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以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状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坚持“八个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其次,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学校所有课程都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承担的职责,专业课教师既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当好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当好为人师表的“人师”。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每个专业都要从课程的基本规律去研究,要结合专业实际,从课程的终极目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提升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用本专业的知识讲清规律和真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最后,要构建“大思政”格局。重点是“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要树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理念[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人才培养规律上透彻分析,勇于创新,抓住“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重点,提出具体方案。依托本专业知识,用自然规律和真理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全课程育人”的目标。
(三)拓展育人空间,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坚持多维度育人理念。首先,立德树人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育人的指导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师范生也必须把这种初心和使命作为自己发展奋斗的伟大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师范生也必将以人民的利益为至上追求,也必将要为人民群众奋斗终生。其次,教育者必须坚持师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科学发展。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四有”好教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奋发有为。
构建立体育人渠道。不断丰富和培育校内校外育人基地,不断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引进校外专家学者和优质资源进课堂进书本。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发挥“两微一端”等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思政类公众号,发挥新媒体平台对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各类组织开展富有时代气息并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项目,寓教于乐,通过丰富多彩的项目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改变话语体系,把高深的宏观理论以符合学生需求的媒介形式进行宣讲和推广,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另外,还可以开展读一本书、参与一项体育运动、学会或了解一种乐理和乐器、参与一次社会实践、参加一个科技创新团队等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理论学习、红色文化教育、研讨交流、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构筑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三大育人平台,实现平面育人上升为立体育人。
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十大”育人体系的协同育人作用。把师范生党建工作作为协同育人的重点,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员战斗堡垒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宣讲、入学教育、主题教育、主题班会、党课培训等方式向学生深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建党史、国家发展史、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党的向心力。积极提倡符合条件的新生积极书写入党志愿书,表达自己对党的热爱、忠诚和向往。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深入学校、社区、特殊群体开展支教、义务帮扶、志愿工作。尤其是抗疫一线,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顽强斗志、勇敢无畏的精神,善于团结、善于工作的风格,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工作实践考查学生、历练学生,选拔思想先进、服从安排、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通过关键工作提高青年学生的先进性和带头模范作用。通过国家社会大事件提高学生的国家自豪感、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不畏生死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结语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所体现的特殊使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提供新鲜的元素。师范生当下是受教育者,未来是教育者,加强师范生教育对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