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复课下辅导员为大学生戴好“心理口罩”
2020-11-23熊慧
文/熊慧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截至2020年5月19日,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过8万余例,全球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48万余例[2]。由于此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持续性等特殊性,不仅给世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严重创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安定均产生不利影响[3]。为了控制疫情发展,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延迟开学,对大学生来说,长期居家,无法正常参与在校学习和社交活动,加上学业、就业等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反映出心理困惑和心理焦虑等问题。学生疫后的返校复学,不仅需要身体上的“严防控”,更需要心理上的“有效导”。因此,在我国复工复产复学的形势下,大学生不仅需要身体上的“严防控”,更需要心理上的“有效导”,从而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免疫”,戴好“心理口罩”,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复课存在的心理困扰
(一)大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经历了史上最长寒假,有些同学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作息规律;如晚上玩手机到很晚不睡,早上迟起,甚至一觉到中午,网课直接躺在床上听。在家的日子是自由懒散的,回到学校马上要按照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参与生活、学习,面对这个“熟悉的新环境”,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从而产生焦虑心理。由于疫情防控仍在继续,学校的防控措施一点都不能松懈。各高校均出台了各种严格的防控措施,如:分批返校、出入校园的管控措施、食堂宿舍管理措施、应急管理措施等。有同学认为开学即解放,神兽出山,可以自由逛街、聚会,实际上需要同学之间长时间保持安全距离,但是部分同学认为这些防控措施会对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让大家的自由受到限制。并且有一部分同学过于紧张,担心学校不安全,身边有很多病毒。经常刷手机关注疫情的各类消息,不敢去教室、食堂,感觉到处都危险,反复洗手,会不自觉地将身体出现的不良状况与新冠肺炎的症状对应,出现焦虑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疫情期间大家长时间待在家里,大学生的恋爱交流仅仅通过网络。或许因为距离变得更加想念,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也有可能长时间不见面,恋人间的关系变淡了,甚至面临分手。复课后,由于学校的防控措施,担心还能和以前一样亲近吗?这些都是考验恋人们爱情稳定的重要时期[4]。
(三)人际关系的困扰
由于在学校防控措施中,都会要求学生没有事情尽量不要离开宿舍,所以宿舍关系又将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硬伤。复课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了、亲切感却减弱了,尤其是本身有宿舍矛盾的同学更加不知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果有些学生的宿舍有来自湖北或者高风险地区的同学,同学们就会有所担心,不知该如何与他们相处,担心自己会感染,相处起来大家比较焦虑。
(四)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受疫情影响,高校停课不停学,大学生都在家上网课,有些同学认为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但复课后不久就要面临考试。因此,这学期时间紧、任务重,学习繁琐、理不清头绪,学习效率也明显降低,同学们开始变得焦虑。疫情期间长时间待在家里,很多同学的考研、考编、考证计划也无法自觉地实施,不少同学变得懒散,复学后可能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会感到空虚和慌张,觉得自己没有了学习动力和奋斗目标,开始对未来产生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五)就业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另外,全球经济下滑,工作岗位需求减少,就业难度太大,他们担心自己毕业即失业。
二、复课之际,辅导员从“四个维度”为大学生戴好“心理口罩”
(一)完善方案:让心理疏导更有“力度”
由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有效应对解决的,所以在梳理出学生的疫后心理问题后,要对应拟定解决方案,并主动推进心理重建工作,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甚至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再进行干预。除了制定解决方案外,也需要制定心理问题应急处理方案[6]。辅导员应该意识到,在竭尽所能给学生心理支持的同时,也要承认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心理工作是一种集体工作,对于超出专业知识范围的问题学生,辅导员可以积极告知学生可寻求学校心理中心的个体咨询,学校会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医疗系统的帮助。疫情后心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力争实现全体学生心理复原,最终使学生身心健康。
(二)细致摸排:让心理关爱更有“温度”
首先,精准对接每个同学,尤其是湖北以及高风险地区同学的身体、心理情况。如果个人意愿不想返校,尊重学生的意见。通过对农村、城镇返校学生生源地进行梳理,与各地区保持信息有效沟通。通过班级群实时更新各大客运站、火车站防护工作情况,消除学生因交通问题而对复课开学出现的抵触心理。其次,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并能够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加强监测和信息管理,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措施,开展广泛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防止其受应激的消极影响。最后,要明确援助同学的类型。通过网络保持双向沟通,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重点向低年级学生提供危机心理支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一一摸排,锁定问题学生的范围,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氛围营造:让心理服务更有“深度”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复课开学后,辅导员利用微信公众号、QQ、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每天向全体学生推送防控知识及心理辅导文章。从了解新冠肺炎知识、采取预防措施、寻求心理支持和学校心理中心帮助等方面提供正确引导,做到全心全意帮助学生,使学生知晓、理解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疫情,从而减轻疫情对学生的心理困扰;第二,密切行为观察。学生复课后注重从学生行为动态中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不正常行为,鼓励学院其他教师接近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并对其给予尊重和认同,对心理困惑学生身边的人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他的思想困惑,有选择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实现健康成长;第三,发挥预防功效。高校辅导员老师要有足够的心理问题防范意识,并发动学院更多的力量去及时疏导防范,比如班主任、任课老师等。提前准备,使心理疏导变成心理预防工作,突出疏导工作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四)教师主动:让心理战疫更有“广度”
首先给予学生安全感。辅导员需主动学习关于疫情的知识,比如疫情的潜伏期、传播规律等,在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感到担忧时,为他们释放安全的信号。密切联系学生,当学生感觉不适时,比如有发烧、咳嗽等症状,鼓励学生去医院就诊。从而排除心理不必要的负担,也可以避免无谓的交叉感染。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心态。辅导员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返校的心理变化。积极组织开展以释放压力、增强信心为主题的活动,帮助学生舒缓压力,指导学生学会屏蔽网络中的负面信息,注重关注官方信息。最后扮演倾听者角色。辅导员要多听取学生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并告知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学会接纳它们,就是克服恐慌的开始。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梳理思想,这样都有利于缓解他们的焦虑,解决心理上的困扰。
三、结束语
战“疫”复学后,希望大学生能够从全国人民的抗“疫”斗争中吸取能量,让这次疫情成为一次激励而不是打击。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高校和辅导员通过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有针对性、有效地调节心理状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让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