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2020-11-23丁涵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3期
关键词:就业观职业规划职业

文/丁涵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需要实现有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明确自己的就业观,并较早地制定个人职业规划,从而为实现个人就业目标而付出努力[1]。当前高校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大学期间认为毕业遥遥无期无须过早规划;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和指导;在加强校企合作过程中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实践的有效结合[2,3]。因此,深入探究大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合理的就业观以适应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价值

(一)“双创”教育和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展现自身的创业思维,积极参与就业课程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缓解当前大众教育背景下的就业难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帮助更多的毕业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培养自身的企业家精神[4]。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及早确定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良好基础,是未来求职活动及相关岗位的硬性要求。

(二)“双创”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价值

1.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良好基础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及经济发展战略驱动的要求使得创新创业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鼓励大学生提升个人创新及创业能力,以培养专业的综合型人才为重点,深度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2.创新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大众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数量增加,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经济压力不得不精简员工,以控制经营成本,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而高校教育压力也日益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自身的创业技能。因此,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转变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培养其企业文化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当老板。

3.提升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个性化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是有效缓解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让所有受教育人群都能充分挖掘自身的能力和潜力,主动抓住创业要素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过去传统就业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鼓励大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做到极致。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片面,自主创新意识缺乏

当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重心在于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并未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全面清晰的认知。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也一味地关注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缺乏对学生就业观认知及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十分迷茫,面临毕业即为失业的尴尬处境。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对大学学习是充满好奇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为自由,往往集中精力于各种考证或兼职上,在没有明确自身职业规划的前提下盲目安排时间,导致学生所做的努力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高校缺乏创新创业价值传播和引导

高校的主要职能为通过教学科研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前高校及教师没有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教学缺乏创新性,学生创新能力及创业思维很难得到有效挖掘,导致学生在面临毕业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就业观,面对就业择业仍然十分迷茫。

(三)高校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双创”教育的要求

大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认知清晰的就业政策,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才能在大学期间磨砺自己,从而积极应对就业难问题。然而,当前高校教育仍然停留于应试教育的发展模式,没有意识到企业家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在学生进入大学时并没有组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相关职业及就业技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收集就业信息过程中也不具备针对性,相关实战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就业竞争力。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教学实践课程

只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才能充分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大环境下,教师教学内容有待重新优化。目前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较少,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无法得到释放,许多学生往往在就业时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了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职业,或人云亦云盲目选择大众追求的职业,甚至热衷于考证热、考研热及“考公”,导致就业压力急剧增加。

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探究

(一)高校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针对国家政策做出积极回应。第一,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导师”制度,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作为教师来辅助创新创业教育及职业能力培训相关知识的教学,以实现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二,在大学生入学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及课堂,尽早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规划,以明确大学期间的个人发展目标。第三,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机会

企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应加强校企联合,辅助企业组织职业规划方面的讲座。另外,高校应注重对面试技巧及简历投递等就业方面的系统知识课程培训。引导学生合理制定未来职业目标,并将其贯穿落实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在制定职业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确定职业规划大方向的基础上细化职业目标,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并享受努力的过程。第二,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网络等各种平台搜寻就业信息,深入分析就业岗位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并为此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第三,在面对困难时不能轻言放弃,学会求助教师和朋友,听取他人的建议,并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决定,不能一味选择逃避问题。

(三)引导学生及早确定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开展示范培训

第一,在大一期间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还处于迷茫好奇阶段,对于职业方向选择及专业前景更是一无所知。高校应积极开展相关示范培训及职业规划讲座,引导学生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提升。此外,高年级学生应积极做好表率,通过自我评估来制定职业规划,并为此而奋斗,同时积极向学弟学妹分享传授就业规划相关经验。第二,学生在经历大一的学习后应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充分挖掘自身能力和潜力,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为专业技能,从而在就业职业规划中占据优势。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活动及课程学习来提升个人的就业价值。第三,大三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考公”“考研”等各种人生选择的多样化冲击下,学生应学会正视自己的能力,理性分析就业问题,不能为逃避就业而选择扎堆“考公”“考研”,最终偏离自身的人生轨道。只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方向,才能有更多的动力去自主奋斗,不管有多困难,依然坚信自己的选择,做到无悔无憾。

(四)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内容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及企业社会资源,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提升学校就业率。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平台为学生整合社会就业市场趋势及就业信息,让学生能实时了解到企业招聘信息,辅助学生自主择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最后,教师通过模拟面试及就业培训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提升个人专业能力,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拓宽眼界的同时,丰富自我实践生活。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必须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积极应对就业压力所带来的问题。高校不能局限于专业教育,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学会正视自身的能量和不足之处,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并及早明确职业方向并为之奋斗,实现个人社会价值。高校应充分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优势,通过整合就业资源及就业培训信息,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和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就业观职业规划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